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园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思考的作文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0:27:00 | 只看该作者
我生活在思考中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

  ——题记

  一

  我出生在苇草丛生的小河边,接受日月精华的滋润,吮吸河水露珠的甘甜,日夜享受着来自天堂的赞扬,我是普通大众的一员。

  在无数的关心和爱愿中,我健康茁壮地成长。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朋友纯洁无暇的友谊,无数陌生人苦难时候的帮助,所有这些都让我深深地感动。我知识芸芸众生中不起眼的一员,却在这无边的爱海里静静地思考着。在思考中,我学会了感恩。如同路边的小草感恩阳光的哺育,如同河畔的金柳感恩春风的抚摸,我感恩所有我爱和爱我的人。因为生活在感恩中,我不再是恒世的孤儿。

  二

  在广阔的宇宙时空中,我们“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生命终将消亡,而生活去永无止境。生活在思考中,我渴望人类最壮丽的事业。我不断地追求,我苦苦地思索,我愿为之奋斗终生。我将用自己的拼搏作为对生命馈赠的回报,因为生活在思考中,我懂得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

  但我仅仅是普通的生命,在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中毫不起眼,我无法永恒。但我生活在思考中,我坚信肉体终将消亡,而灵魂永生。于是我在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书海中拼命汲取营养,让自己渺小的身体更加强壮。我与一位位来自古今中外的大师交谈,他们是我永不疲倦的导师。我在一个个精神高地中畅游,从湘西的小河出发,路过空明澄清的雪国,走进黄昏的布拉格,雄伟的巴黎圣母院,驻足在古老的紫禁城下。

  我努力地思考,并在思考中生活。

  四

  历史终将继续,生活不会停息。生活在思考中,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奋斗,学会了成为灵魂的永恒。来过,爱过,生活过,我不会后悔,我快乐地生活在思考中。

  我是一根苇草,生活在思考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思考
冬天终于过去了,冰冷的日子也该一起轰轰烈烈的离去了吧,我在心里默念道。

  我一直都不喜欢冬天(虽然我并不讨厌雪,纷纷洋洋的能让人很幸福)因为北方的冬天有时寒冷的彻骨,并且对于我来说一切关于冬天的故事都太过迷离太过清晰,我害怕再次遇见那些并不完美的痛楚,我怕我会再次向回忆低头!所以选择了放弃坚守。

  完美与不完美之间的差距只有那么大,或许残缺更能让那些老去的故事依旧活在我的心里!慢慢沉淀最后被记忆稀释的清清楚楚!

  坐在窗边唯一的好处就是在上课时可以偷偷的看着窗外的世界走走神,傻傻的憧憬一番。

  远处的篮球场上似乎永远都有几个陌生的身影在那里挥汗如雨,永远不知疲倦的奔跑跳跃。我如果一直到不知疲倦该多好,可是我现在真的好累好累,不知道前方的灯火是否属于我,也不知道现在我拥不拥有眼前的烟花。

  我在教室里不断的挣扎,不断的消耗年轮,积累岁月,等待我远方的灯火阑珊的幸福终点。

  我在思考什么,我在想什么,坦白的说,好多好多,但却也只能在这里戛然而止原因我想停下来休息再继续下一次谬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灾后的人性思考
 2008年,灾难女神似乎恋上了中国这片苍茫大地,先是重大雪灾来袭,再是“5.12”大地震。一次又一次的天灾带给中华人民一次又一次心灵的考验,带来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

  在“5.12”汶川大地震过后的第10天,四川都江堰光亚中学一名名叫范美忠的老师在博客上发表的一篇灾后随笔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文章叙述了范美忠老师所就职的光亚中学位于“汶川”地震的中心震区,当地震突然来袭,正在上课的范美忠老师不顾他人选择了抛弃他的学生率先逃跑……虽然在这次大地震中,光亚中学二百多名教职员工并无一伤亡,但范美忠老师的行为却受到了无数网民的抨击。

  在网络上,范美忠老师在面临灾难时舍弃学生,独自逃跑的行为被戏称为“范跑跑”行为。范美忠老师亦被称为“世界上最无耻之人”。绝大部分网民认为”范跑跑”行为已超越过了道德的最低底线。身为一名教师,范美忠既没有具备身为一名教师所应具备的“师德”,更没有履行《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义务,他的行为严重亵渎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神圣的职业。

  或许,范美忠老师的行为在世人眼中是无法容忍的过失,但是又有谁能百分之一百的保证自己身处其位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时,能毅然决然地选择去保护学生?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潭千秋老师那样伟大的情怀。潭千秋老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他表现出的异于常人的举动,他选择了张开双臂,以生命为代价保护了四个幼小的生命,所以他是伟大的。但有哪条法律明确规定了所有的教师在面临灾难时一定要以舍弃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保护学生,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范美忠虽然是一名人民教师,但他也是一个平常的人,在面临灾难时,他也会胆怯,他也会恐惧,试问,在地震突然莱西的那一刻,有哪个人不想躲过这场灾难,又有谁不想活着看见明天的太阳?在面对地震时,范美忠老师做出的只是一个人最本能的反应—在绝望恐惧中极力争取生还的机会,然而,正是他这种对生的追求的行为,却引来了无数人的谴责,无数人的抨击。尽管他的做法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但对一个在灾难生还中的人进行如此猛烈的舆论抨击,就是一种正义的行为吗?

  身为一名教师,范美忠老师的行为也许真的有欠妥当,但对一个经历了8.0级大地震的人而言,他有权获得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怀,而不是网络上,现实社会里无数人的无理漫骂,漫天的指责。如果你并未经历过汶川地震,那么你又有什么权力来评论范美忠老师的行为呢?无数网络人士抨击范美忠老师的行为早已越过了道德的最基本的底线,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呢?是对是对异端的包容,是对异端的宽恕。如果我们连最起码的包容之心都没有,便肆意地指责他人,那么我们与那些在别人伤后上洒盐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天灾虽然无情,但灾后带给我们功能多的是人性的思考。尽管在地震中舍弃学生,独自太跑的老师有很多,但又有几个将这一行为公诸于世以引起世人对如此的思考呢?从这一点上而言,范美忠老师是勇敢的。他明知道这种行为并不为这个社会所容纳,但他依然敢于将其置于“阳光”底下,接受世人的指责和抨击。当铺天盖地的舆论抨击风波席卷而来,范美忠老师选择的是坦然面对一切,甚至他勇敢的站在人前接受舆论抨击,这足以见其勇敢。在地震来临时,他承受的是常人无法想像的心理压力;在地震过后,我们无权对一个经历了8.0级大地震的人进行任何的抨击与指责。

  在当今中国社会大肆宣传人裙、的社会环境下,范美忠老师有权获得其最基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而我们只能说,在灾难面前,人类是那么的脆弱。我们能做的是理解与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新校训,新思考
最近,我们学校不再用以前的校风和学风了,而是开始用新的校训:明德远志,乐学勤行。原来的校风是:自觉,勤奋,团结,进取;学风是:爱学,勤思,认真,刻苦。

  现在,我得写一写新的校训的意思了。“明德”是具有良好的品德:“远志”是有远大的志向;“乐学”是乐意学习,快快乐乐的学习;“勤行”是勤于行动,不是光嘴上而不行动的。

  比起来,新的校训比较短,而且也开始注重品德了。原来的校风和学风注重学习,新的校训既注重学习,又注重品德了。

  由此,我想起了前几天的一件事情:前几天,我坐公交车去看望一位朋友。公交车上的位子都坐满了,我也坐在一个位子上。过了一会儿,一位老奶奶上了车,但是竟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座。后来还是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老奶奶。看来大家没有助人为乐的品德。

  的确,一个人不仅要有好的成绩,也要有好的品德。所以,我觉得新的校训更好。

  我喜欢新的校训,这新的校训有一种古诗的味道。胡校长曾经说过:“希望大家把我们的学校变成一座具有书香气息的学校!”我想,光看看校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看来,新的校训就是为了能感受到书香。看来新的校训就是为了能感受到书香才写的吧!

  你们喜欢我们的校训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0:29:00 | 只看该作者
生命生命的一点思考
 1。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开头写小飞蛾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不要伤害生命,一是一切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从全文看,写的不是怎样对待小动物,而是生命本身,所以第一种理解不对,第二种理解才是对的。小飞蛾的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它极力挣扎。其实这种挣扎几乎是无用的,假如“我”想弄死它,它是逃不了的。虽是无用的挣扎,也要挣扎,可见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生的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说,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小小的昆虫都如此,人当然更不用说了。

  瓜苗一例,从生命的诞生这个角度去说生命力之强大。这粒香瓜子所处的环境几乎没有生长的条件,墙角的砖缝,没有阳光,没有泥土,而它的萌芽需要“冲破坚硬的外壳”,但它还是萌芽长成了一截小瓜苗。作者不禁为它高唱一曲生命的颂歌。

  心脏的跳动是生命活动的标志,静听自己心脏的律动,最容易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作者的思考有三点,是逐步深入的。

  第一点思考的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两个“可以……也可以”,说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人生价值,前者是负责的态度,后者是不负责的态度。

  第二点思考回答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有的人为人生如梦而消极悲观,有的人为生命短暂而及时行乐,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则应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

  第三点思考又进一层,是将目标、信念付诸行动了。“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就是说,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就是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作者从小病魔缠身,所谓“勇敢地活下去”,具体地说,就是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

  2。说小瓜苗“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

  并不矛盾。观察过墙角砖缝的小瓜苗,就知道这并不矛盾。小瓜苗的生长原先依靠香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茁壮生长,昂然挺立,但是,它生长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一旦香瓜子本身的养分消耗尽了,就没有新的养分可以吸收,活了几天就夭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0:29:00 | 只看该作者
随性思考——心泊
夜,是紫红城市夜;天,是飘渺寂寞天。一样的夜,不一样的天,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湛蓝情怀。

  风,初吻梧桐,娇羞,绵长,难舍心中结。凌飞落叶,落叶、落叶、凌飞、凌飞。絮絮叨语,纤细,在耳边,来静静聆听。悠长、幽深、幽静,在静夜的长空,皓月孤守寂寞,冷风只身陪伴。遥远的枫桥,只为一人夜泊;永恒的诗句,低声反复吟唱。一平一仄,又有了诗人多少惆怅?

  风,还是悲戚风,一如千年前的撩人思绪,穿透、穿越、穿过,沉淀了难以言语的黏人寂寥。身边的风,是离别风,离别功名,离别家人,离别--无趣的过去。十年寒窗,寒窗十年。金榜,揭,却无子之名。天,是阴沉灰暗天;人,是世俗功名人。无人能解,所解无人。

  枫桥边,夜泊下,落第书生。长安城,考场中,奋笔疾书。轻叹,轻叹,叹世风,叹手中之笔,无奈,叹……

  千年后,手中白纸青颜书,看,叹,还叹。泊,停泊、漂泊、夜泊。有文字,有寄托,难言心中语。他,有枫桥,有客船,有愁丝;我,有深夜,有难眠,有愁丝。山外钟声如轻鸣,敲,敲,荡,荡,荡人心魄。荡得反反复复,起起落落。我有的,他有。我没有的,他有。白霜落满天,有满天的白霜顷落,阒然,阒然。天地间只有诗人的心跳,鼓钟低鸣,跳着,敲着。有种声音,劝,说,它让你听见,听见。在思考的旋涡里,转,转。没有时间的限制,飞吧,飞吧,飞到千年前的不眠之夜。

  夜,是青竹客船夜;天,是白霜寂寥夜。人,有两个,都感慨炎凉,思绪悲戚。但,不同的是,一个落第书生,一个无名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0:29: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与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指,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见约取,标新立异。

  孔子的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这里所说的学习,主要指从书本上汲取间接经验。古今中外,凡成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读破万卷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进一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这一巨着,曾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可见认真读书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于学习,必须博览熟记,持之以恒。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学习还要持之以恒,要“戒怠荒,戒无恒,戒躁急,戒泛杂”,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然而,学习本身并非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为此,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口腔咀嚼、肠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会被身体吸取一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法国作家伏尔泰对此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可见善于思考是多么重要!

  要善于思考,需要有蜜蜂酿蜜的精神。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的心血。思考也需要我们下苦功夫,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钻研,切不可不懂装懂,浅尝辄止。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反复运用,知识才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愿我们大家都能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去勇敢地攀登科学知识之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2 08: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