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校是回族学校,泥哇呜是校本课程,必须学习。
(2)、电视节目里偶尔会看到有人吹奏泥哇呜,想试试看。
而对宁夏泥哇呜不感兴趣的原因在于:
(1)、声音小,听不清,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
(2)、太过时,曲目太老,舞台效果不好。
(3)、家长感觉价格高,易碎易耗,学生不好保管。(学生价35元——45元)。.
2、从跟踪调查数据看2008年我校三年级260多名学生参与泥哇呜学习,截止2013年升入六年级时还有168人表示愿意继续吹奏,占学生总数的65%,其他同学或损耗或没兴趣,这证明宁夏泥哇呜的校园传承还是有希望的,但是,尚欠一把“火”。关键在于如何引发兴趣,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平衡泥哇呜成本之间如何把握,这是学校传承泥哇呜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3、在学校开设泥哇呜课程方面,学生希望泥哇呜课的形式更加活泼开放。
二、泥哇呜在传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学校在传承泥哇呜中虽也做了一些努力,但仅仅就教学生吹奏几个相关曲目是远远不够的,这种形式能走多远? 让校园传承成为“非遗”保护的良方,这样能真正完整地把这-宝贵财富的精华留于后人吗?经过实践观察,笔者以为目前学校在传承泥哇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间题:
1、形式过于简单,难以完整准确地传承泥哇呜吹奏技巧。
当前我校传承泥哇呜只有简单地口传心授,通俗地说就是教会一部分学生,学生也只能被动地学会如何吹奏这-乐器,没有更深刻地了解、感受和体会,日后他们也只能教会别人简单吹这一种乐器,或许这样也勉强可以表面传承,但传到后来谁也难说这一民间艺术是否变形? 况且学生只是在小学学习泥哇呜,升入中学就断了,这种断断续续的学习使得泥哇呜的演奏技巧很难达到传承的要求和标准。总之,目前传承泥哇呜的方式单一,简单意义上的教,形式实在太过简单。当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主要就靠口传心授这一特点,确实给传承带来了诸多出难,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拓展其传承的渠道,使其尽可能多地为后来者留下更多可以查阅的资料和学习的机会。
2、资料收集不及时、不全面,难以活态地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口传心授以外,应该不断地拓宽其
传承渠道,为后人留存其可以留存的东西。目前,学校在传承
.过程中似乎缺少些传承途径,偶尔有几张表演的照片也只是为
了参观、报新闻之类的,甚至连音响资料也不多,仅有的几张
照片或许还只存在个别老师的电脑里,老师在辛苦地排练、
表演了节目以后几乎不能留下任何资料,这多可惜啊,我们不仅要收集这些资料,而且要尽可能及时、完整、准确,传承者只有更多地了解泥哇呜,才能更好地活态传承。
3、宣传不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淡薄
对于这一古老的民间器乐.学生未必能真正了解,对泥哇呜的涵义、历史、演变、音色及音乐演奏特点等不了解,导致学生在学习这一民族民间乐器理解不透、体会不深,因而吹奏技巧不到位,缺乏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影响观众对这一器乐的理解,久而久之,吹奏者表现力不够充分,观众无法听懂,这对泥哇呜的传承是非常危险的。凡此种种,皆因宣传不到位所致,不及时宣传,就会导致淡忘,淡忘必将导致消失。
4、政府和全社会的资金支持、补贴和帮扶不到位
长期从事“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雷侃说,“非遗”产业化发展为传承者增加了收入,传承者能够依靠自身技艺养活自己,从而增加了传承信心。与此同时,有了经济效益传承者才能有更多的资金反过来用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但它是易碎品,损耗严重, 显然,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资金支持和帮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