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10-1 17:57
标题: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名师资料 感谢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山东省莱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董福军
■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10-1 17:57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用小华和小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幻想创境导入,让大家思考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如果怎样他俩的愿望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3:用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北京、开罗、纽约的时间为什么不同呢?
讲授新课(实验探究,归纳提升)
一、地球的自转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
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演示、点拨提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并强化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绘图工作。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小组长组织大家,继续刚才的实验,用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照射地球仪,并按照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的产生,探究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帮助学生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昼夜更替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圈)的关系:
晨线、昏线的判断(自转法):
各地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问题的解决如下。
老师在介绍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的相关知识时,应着重让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时间是东早西晚;地球上同一经度的地方时间相同,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日界线理论上是180°经线,实际上与其不完全重合,是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结束,0点经线是另一条日界线,是自然存在的日界线;至于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期的具体计算问题,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比较少一些、理论理解的难度也很大,建议初中阶段不必涉及,可以到高中阶段再去系统学习。
承转: 用日影变化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公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二、地球的公转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用地球仪以及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用手电筒作为光源,模拟太阳光的照射,观察光亮点(直射点)与地球仪上三条标志性纬线(赤道、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3.下面两种情况中,太阳分别直射地球的什么地方?
4.观察家乡所在的地区居民楼的主卧室和阳台,通常朝哪个方向?为什么?
5.为使底层住户也能全年见到阳光,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哪一天的楼影来计算?为什么?
6.家乡所在的地区哪个季节傍晚放学的时间最早和最晚?为什么?家乡四季的景观有哪些变化?我国主要位于五带中的哪个带,这对我国有哪些好处?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并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
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归纳比较,实战演练
■课后作业
上网查询不同温度带的自然景观差异以及家乡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知识,下节课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台展示,小组之间互相点评和补充,获得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现象和运动周期,引入了“天”和“年”两个常用的计时单位。
首先,学生的特点是对本节课有所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现象,但是认识的不够深入,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分析蕴含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
秉承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尊重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使地理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通过演示、视频、建立模型等解释原理,在学生掌握地理规律的同时,通过事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熟练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构建了以下教法和学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以直观的演示和观察、广泛的交流与思考,使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演示、读图观察、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演示、画图,实现图文转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10-1 17:57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济南市历城区教学研究室 张秀娟
课标内容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课标分解
目标与策略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每组4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事先在地球仪上用小粘贴分别在0°,0°;0°,90°W;0°,180°贴好A、B、C三点),一个手电筒。讲台上摆放大地球仪和手电筒。自制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导入新课。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多维互动,学习新课:
授课流程如下:
| | |
| | | 通过正确摆放地球仪和演示地球自转,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观察记录结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能力。 |
第一,正确摆放地球仪,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 第二,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第三,从不同角度(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 | 在地球自转示意图上补画出① 地轴②运动方向 1.绕转中心_________ 2.方向___________ 3.周期___________ |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在A图上补画地轴、南北极点自转方向,在B、C图上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 通过绘制自转示意图,将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 |
| | 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展示成果,边演示边讲解,教师要注意及时点拨,纠正,并结合课件,进行释疑解惑。 展示需要组员合作完成。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 |
1.(1)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先平行照射静止地球仪上的A点,看C点是黑夜还是白天?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A点和C点两地的昼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1)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A点,探讨:A、B、C三点各是什么时间?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B、C两点,哪一点先见到日出和日落? | |
追问1:新疆学校作息时间表和我们有何不同?为什么? 新疆哈巴河县二中作息时间表(部分) (注:新疆和济南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时差约2小时) 追问2: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时差现象吗? 探索:你还能用其他方式演示地球自转吗? | 是通过教师的追问,对地球自转基本知识进行拓展提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迁移运用能力;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用其他方式演示地球自转,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通过追问和探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了“评价先于设计”的理念。 |
构建思维导图
方法 导图: 知识 导图: 梳理知 识体系: | 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在方法和知识两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归纳,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又对学习方法进行了归纳,构建学习方法体系,提升地理思维品质。 |
| | | | |
三、课外实践,布置作业:
1.观察一天中某物体影子的长度和方向的变化,记录下来,分析原因。
2.观察每天中午某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试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
两个课外作业的设计,既将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实践,由地球自转的学习过渡到地球公转的学习,又和新课标的活动建议进行了密切结合。
四、配乐朗诵,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进行设计,体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主要运用演示探究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直观教具,采取小组学习形式,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演示、观察、讨论、探究、交流,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其多种感官,通过参与活动得出结论。本设计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教师放课件学生记结论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此得来的知识才印象深刻,回味弥久。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