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本文6个生字,理解:大夫、侮辱、尊重等词语。
2、技能目标:学习课文,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辩论技巧和思维方式。
3、情感目标: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难点:读懂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含义,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学生分析:
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教学内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正气。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2、PPT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你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吗?
3、“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自学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三、自学提示: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容易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晏子使楚讲了几件事情?分别是什么事情?
四、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课文。
五、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展示自学成果)
1、赛读生字,新词,比谁读得准,理解得准确。
2、赛读课文,比谁读得准确,流利。
3、赛理清思路,谁能说说课文先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晏子使楚》,请快速找出最能理解课题的一句话。
二、说出课文的梗概。PPT出示:
三、默读课文,画出带有“只好”的三句话,想想其中的原委?
(一)全班交流:
(二)现在,我们就来品读一下关于楚王和晏子的言行的句子。
(三)课件:
(四)学生依据提示自学。
(五)全班交流
1、学习第一个故事
(1)点名读晏子说的话
(2)晏子为什么这么说?
(3)楚王又为什么这么做呢?
(4)晏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你怎么理解的?
(5)晏子的意思是说,你们这儿分明是个狗洞,我访问狗国才钻狗洞,我要是从这儿进去,你们楚国就是个狗国,可是,晏子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6)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精彩的、畜满智慧的语言吧。(同桌互读:一人读楚王怎样做的,一人读晏子应对的语言。汇报读。)
2、学习第二个故事
(1)你觉得最欣赏哪句话,就多读读。
(2)楚王见到晏子第一句话说得是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再来读读,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3)晏子如何回答的?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晏子在说明齐国首都临淄人才济济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在古文中这段话的意思是用三个成语表达出来的,是什么?
(4)晏子夸耀齐国的人多,巧妙的转换了概念,把楚王说的“能人、人才”换成了普通的老百姓,借机赞扬了齐国。晏子又是怎样解释齐国派自己出使楚国的原因的呢?
A点名读文
B真令人拍案叫绝。谁再读一读,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晏子说的话。
C 师生对读:(教师读提示语,学生齐读语句)边读边想想晏子要说什么?
(板书下等国)
(5)看到这里,你想对楚王说些什么?(你只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却不知道他思想深刻,才智过人,对事物洞察入微啊。)
3、 第三个故事
(1)有了前车之鉴,楚王是不是引以为戒了?咱们看看他们在宴会上又是怎样交锋的。
(2)默读课文,楚王在宴会上是怎样取笑晏子的?晏子又是怎样取笑楚王的?(小组讨论)
(3)酒席上,楚王安排了让齐国的囚犯过堂。(板书囚犯过堂)
晏子打了个比方,含蓄的指出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板书:风气不好)
这个比方,出自一个著名的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课件 齐读 、记忆、)说明:水土不同,结果不同。
(4)晏子的智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阿!自由欣赏一下晏子的语言。
(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文)
4、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的三个交锋,结果如何呢: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尊重”可以换成哪个词?“不敢不”可以换成哪个词?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5、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楚王这样一次又一次变本加厉的侮辱晏子,晏子为什么不义正言辞的和他理论呢?
(补充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秦国在西部实力最强,其他四国在东部,晏子出使楚国,就是利用政治、外交的攻势,与楚结盟,共同抗秦。
由此,你理解晏子为什么这样说话了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换言之,楚王不敢不尊重的仅仅是晏子吗?
四、我们再反过来看一下课件,你觉得晏子的辩论有无漏洞?如果是你,会怎样应对楚王?比较一下,你的回答和晏子的回答,哪一种好?为什么?再追问:你理解晏子为什么这样说话了吗?
五、阅读体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