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2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28 13:3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102页例10、练一练,第105页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列方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和理解相应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5
出示例10:
马山粮库要往外地调运一批粮食,已经运走了60%,还剩48吨。这批粮食一共有多少吨?
(1)读题,理解题意;
问:6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画图;
问:如果画图,应该先画谁?再画谁?如何画?
如果用X表示这批粮食的吨数,那么已经运走的吨数怎样表示?(逐步完善线段图)
怎样表示48吨?
得出数量关系式:
已经运走的吨数+剩下的吨数=这批粮食的吨数
(3)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4)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
(5)检验,让学生尝试检验。
交流总结:看运走的+剩下的是不是等于总吨数,并且还要看运走的除以总吨数是不是等于60%。
二、教学“练一练”
1.学生练习。
2.交流讨论两点:
一: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的?
二: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
3.比较两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三、小结
问:今天学的百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
五、作业:  
完成练习十七第1.2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9-28 13:32:58 | 只看该作者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104页例11、练一练,第105页练习十七第4-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过程,学会分

析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与价值,进一步感受模型思想,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继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和理解稍复杂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默读题目,指名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问:你是怎样理解“比比计划多20%”这句话的?
2.指导画线段图
你认为应该怎么表示计划培育棵树的线段?为什么?
(教师画出表示计划培育棵树的线段。)
那么表示实际培育棵树的线段应该画得长些还是短些?长多少?谁上来画?
在线段图中怎样标注已知条件和问题?
3.分析数量关系
问:观察线段图,你能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
指名指着线段图说出等量关系式,
教师板书:原计划培育的棵树十多的棵树=实际培育的棵树
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量是已知的?是多少?哪些量是未知的?
4.列方程解答
(1)指导设未知数
问:这个问题你认为用什么策略解决比较容易?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设未知数,你认为等量关系式中的两个未知数,设哪一个为x较好?为什么?
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5.检验。
题目做完后,一定要检验,要形成习惯。你打算怎样检验,想好检验方法,写出检验的算式。
6.反思
回顾一下这道例题的例题的解题过程,你认为有哪几处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七第7题
3、做练习十七第8题
四、全课小结
1、课堂小结
2、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4-6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19: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