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7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德育工作论文 爱的呼唤——留守学生的心理个案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27 08:5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研究背景
经济大潮涌动,作为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苏北地区,其人口蜂拥苏南。即便在同一地区内部,农民工大量进驻相对繁荣的城市。看似对当地经济的短期复苏注入了活力,但其负面的影响也不可谓不深远。
这其间所产生的一大批留守学生,已经成了严峻的社会问题!他们或随爷奶或投奔亲友,过早的被强迫“独立”。幼小的心灵难堪孤寂的心理重负,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的行为心理。这些心理的形成对这些孩子的学习、成长均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二、个案点击,展开诊断。
1.基本情况
小超,男,14岁,现在已经在江苏省一重点中学读初二。家住较为偏僻的农村,家境一般。父亲中学毕业,据他自己说自己是爱学习的,可因为家庭的贫苦,中学后就辍学在家。因为不想自己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所以在小超三年级时就将小超托付给爷爷。夫妻俩长期在外打工。
爷爷,在我做小超班主任时已经74岁。平时就爱搓个麻将看个小牌,精力较差,没文化。对小超有溺爱现象!也管小超,可脾气也爆!
2.小超初印象
我在小超六年级接手的他。我是班主任。
学期初,全校大扫除,我同时也在物色班干。小超进入了我的视线:寡言少语,少年老成,埋头干活,不闻耳边事。我把他初拟定为班长,他狡猾一笑,接受了。
3.突发事件
小超做班长以来,很多同学不服。说他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身上有痞气,常和街道上的小流氓在一起。对同学也是明里暗里地欺负。学期初的一个月班级有很多班务,又想给小超一个机会,所以让他一直担任班长一职。直到有一天,发生了黄色光碟事件!
我在教室里巡讲,只听有塑料片落地的声音。回头一看,赫然见到一张黄色光碟,裸体女子的图像历历在目。周围发出了一阵嘘声!我故作镇定,弯腰捡起,夹在书里。心里气得已经不行!小超装得没事人一般!问是谁的,他不回答,拿眼睛瞧周围的人。周围的同学噤若寒蝉,没人肯回答!我笑了笑,继续上课。
小超下午跑了,在我了解了事实真相还未和其家长取得联系的时候。他心虚了!我动用了所有的班委,最后在粮管所大院厕所角落的一隅找到了他。他看周围有很多同学,几乎是彻斯底里的气愤,用地上的碎玻璃划手腕。我冲上去夺了,其他同学被我支走了。我们展开了长谈,小超开始情绪上有所抵触,认为是我使他在同学与家长面前失了脸面。我保证只要他能改过,我不会将此事通报家长,同学也不会歧视他。他居然向我提出了辞职,我答应了他。他回来上课了,可情绪一直很低落!
4.调查诊断。
所有的调查几乎是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找小超平时相处的比较好的一两个同学谈话总是在不经意间问起小超;走访了小超的邻居不提那次发生的事件;和他的家长接触要求家长不要因为此事而责难。同时要求家长秘密地配合我的工作。我一步步逼近小超的内心世界,以至于看到了他矛盾的心理重压。小超内心孤寂而彷徨,充斥着矛盾,具体表现在:(1)被重视感与被遗弃感并重;(2)叛逆性与顺从性共举;(3)表象自尊与内心自卑同在;(4)幼稚行为与成熟向往齐存。
5.诊断分析
(1)被重视感与被遗弃感并重。
这是几乎所有留守学生所共有的矛盾心理特征。正如小超父亲所言:不想自己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因而对小超寄托了殷切的希望,认为自己流落他乡受苦受累都是为了小超。小超爷爷也经常以之告诫,苦口婆心。这种客观上说教、影响,使小超主观上产生了这样的意识:父母、爷爷都为我尽心尽力,我没有权力不好好学习!可客观现实中,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失必要的关爱;加之爷爷管教方法的不得力,溺爱时恨不得含在嘴里,可管教时方法粗暴。使小超主观上觉得:我被遗弃了,他们都不管我了!
这种客观的家庭现状,直接形成小超被重视感与被遗弃感并重的矛盾的内心世界。表现在学习、生活上,如果留意观察你会发现:学习上,这类孩子有时有积极主动的一面,但一旦遭遇失败他们往往立刻放任自流,偶有反省,就陷入深深的自责,难以自拔;在生活中,他们乐意结交行为较好的伙伴,可一旦受挫,立即就与行为不良少年纠结在一起,对周围同学不时有攻击行为!成绩飘忽不定,行为难以捉摸,成为他们的外部表现。同学逐渐疏远,使他们渐渐产生对现实的回避心理,不去面对现实,自暴自弃。
这种被重视感与被遗弃感并重的矛盾内心感受是一种对心灵的煎熬。强烈的被重视感不仅来源于客观现实的感知,更是孩子对父母关爱的向往与祈望得到关爱作出的心理反应。至于由心底喷涌而出的被遗弃感更反应孩子在得不到应有关爱时的顾影自怜。这对心理矛盾的统一性解决其实很简单:给孩子以爱的弥补!
(2)叛逆性与顺从性共举。
叛逆性与顺从性在小超这类孩子身上有较为强烈的体现。对客观世界的不满,关爱的缺失,使他们产生叛逆心理;而主观内心世界的对爱的祈望以及得到哪怕一点点爱后,他们所表现出的顺从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通常的叛逆往往是随着一定的年龄段产生,是因为心灵沟通的困难,因为孩子对爱的感悟能力的低下。可小超这类孩子却缺失必要的关爱,他们的叛逆往往表现的更为出格。身上有痞气、他们看成人碟片、自伤自戕…等等。可他们也顺从,比如:小超用玻璃划手腕,我的举动只是支开同学,和他设身处地的长谈,爱心感化。原本我认为他有如此过激行为,是难以劝说的,没想到他顺从了!这种顺从,对于将孩子引向正途不无裨益,但也有深重的危机。那就是看孩子得到何种“关爱”,这与孩子对爱的理解有关。如果他一味沉溺于不良少年的“朋友之爱”,顺从了他们的行为,后果就岌岌可危了!
叛逆性与顺从性在这些孩子的心理乃至在行为上的矛盾表现,同样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此消彼长相互转化!解决这对矛盾的根本问题还是给孩子充分的极易感知的关爱!
(3)表象自尊与内心自卑同在。
有人说自尊与自卑是一对孪生姊妹,可这类孩子的自尊居于表象,自卑却深藏心里。内心的自卑不断强化表象的自尊。他们的表象的自尊来源于他们过早地被强迫“独立”。他们有些许的独立意识,表现出超出同龄孩子的行为总则,他们爱面子!可因为他们缺少一般孩子的来自父母的关爱,他们又深切地感到自卑,因为不方便将自己对爱的呼唤说出来,他们将自卑深埋心底,内心相当脆弱!
为了保护他们相当脆弱的内心,他们用表象的自尊来掩护。小超开学处的刻意表现,目的很简单:博得我的好感,为他以后的“自尊”打基础。用玻璃划手腕,也是他内心自卑的深切的反映,他怕父母知道着件事,怕失去本来就缺少的关爱,想借此来维护一击就垮的自尊。这种因自卑而产生并时刻需要维护的自尊,也使他们具有了对周围孩子的强烈的攻击性!与其说他们好打架,缺少管教,其实也无非是籍此来维护那可怜的自尊!
这仍然是因为缺少关爱的表现啊!
(4)幼稚行为与成熟向往齐存。
因为客观年龄的原因,他们的主观上也就不可能摆脱幼稚。但他们也同样渴望成熟长大,以博得父母赞许的目光,毕竟他们太需要父母的关爱了!小超的“寡言少语,少年老成”,就充分地说明他对成熟的向往,但其实质仍没有跳出幼稚的圈。他的不合群,是幼稚的。他认为只有和比自己年龄大的孩子在一起共同玩耍才够份的想法,也是幼稚的。他对成人的东西特向往,不分标准,甚至看成人碟片也是幼稚的!他们的主观世界特需要长大,而在客观现实中却表现出一系列的幼稚行为!这是思想早熟的表现!
思想早熟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这是人皆共知的。过早的“独立”,使他们一步步迫近早熟。他们有成熟的向往,却往往又因为幼稚行为而事后感伤,情绪相当地不稳定,直接影响学习与生活!这样的孩子更需要关爱啊!
综上所述,关爱的缺失是孩子产生矛盾行为心理的直接原因,而问题的解决则重在爱的弥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9-27 08:52:46 | 只看该作者
三、措施及对策
当前的素质教育,从孩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角度来说,不无施爱和强化爱的影响的意味。我们从教者应在更深的层次步入孩子的心灵,对孩子施以爱心。把爱融入孩子的生活,处处彰显爱的精神。
小超的案例给我很大触动。我立即在班级展开调查,发现班级中的留守学生所占比例居然达到了30%左右。这立即引起我高度重视。马上通过班级及家校互动平台予以调节,给这些孩子以爱的弥补。
首先,以师生短信的形式在班级设置信箱,让孩子的苦闷能及时说出来,让孩子的内心问题能真正得到重视。看短信复短信,真诚交流,辅以促膝长谈,解开留守孩子心中千千结。
其次,多展开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班队生活。让孩子在班队的交流中真正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使他们知道爱别人就是爱自己,让班级充满爱!
再次,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多做家访。一方面,沟通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更利于对孩子施爱、管理;另一方面,也使孩子明显感到自己得到了重视,有利于孩子的心理转化。如果,家访时孩子家中无大人,不妨和孩子共同做饭进餐,让孩子体会家的温馨,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还有,发出了两份倡议:一、针对父母的《常回家看看》;二、针对孩子的《常过去体验》。第一份倡议要求父母真正能做到关心孩子,去除“给孩子钱及物质上的享受就是关心”的错误认识,真正走到孩子的内心中去。第二份倡议要求孩子也能利用假期到父母那去体验,明白父母的艰辛,认识“自暴自弃的错误”。无论是哪份倡议,都有利于孩子与父母的接触,是父母关爱孩子的“亲子活动”,受到孩子及家长的一致欢迎!
就这样,我班的留守学生普遍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少了那种被遗弃的感觉;多了顺从,不再一味的叛逆;内心世界也豁然开朗了许多,少了自卑,多了自尊自重;行为及心理渐趋成熟,少了份幼稚。班风正了,学风也正了!显而易见,措施是卓有成效的!
四、案例反思
许多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通常抱着就事论事的态度。不看事件的本质,不深入学生的内心,不看事件中所蕴藏的共性的成分。方法往往简单粗暴,意为杀鸡骇猴却激起共愤,或处理了一个,而忽视了大多数。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我在小超事件的处理中是深入了他的内心的,从他的角度出发,满足了他的心理需求,他的改变非常巨大。他被复了职,工作认真,学习勤奋,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被省重点中学录取。当然,在这一事件的处理中我也看到其他孩子身上共性的东西,在班级大范围地施以爱的教育,他们都有所进步!
不难想像,如果我以简单粗暴的方法处理这件事会有什么后果!所幸我没有!因为,我明白不仅素质教育呼唤着爱,我们的留守学生更需要爱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10: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