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4:38:00 | 只看该作者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2006年2月16日

  执教教师:颜朝阳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2006年2月17日

  执教教师:颜朝阳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2006年2月20日

  执教教师:颜朝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4:38:00 | 只看该作者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想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全文按游览顺序记叙,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写“我”游双龙洞的时间和出发地点;第二段从“出金华城”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写从金华到双龙洞的路上;第三段从“在洞口抬头望”到结束,写游洞。全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满篇皆画。学习这一课,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要内容。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设想。

  一、要多读。读什么?

  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比)“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夸张)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都可让学生多读。

  2.读感情色彩较浓的句子。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等。

  3.还可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读边想。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样一种情况,山色怎样,然后再读。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能呈现出画面为止。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

  总之,只要注意读,注意引导学生读一次,达到一种目的,学生就会渐渐读出味来,读出“门道”来,百读不厌。

  二、要精讲。讲写作方面的技巧、特点。

  (一)是文章的内在联系。本文除按游览顺序写外,文中还处处写到溪流。从入山到外洞、孔隙、内洞,无处不溪流,好像作者的游览,处处追寻着溪流的“足迹”,使文章自然而然地串了起来,也使人看到了作者游览时不断探求双龙洞“奥秘”的兴味。

  (二)是本文特殊的表现手法──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画观察到的情况。如,写孔隙情况,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宽、多长,里面的情况怎么样,而是用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比喻说明。说孔隙的高低宽窄用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无法容纳第三个人”。写孔隙内的情况,用感觉去写:“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写外洞的大小形状:“像桥洞似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等等。这样写,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

  (三)是分析文章的脉络层次,篇章结构。讲时可作如下板书:

  (一)四月十四日,去游

  前五公里(略)金华-罗甸

  (二)路上

  后五公里(详)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满山映山红

  油桐一丛一簇

  山土粉红

  溪水: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洞口外 山突兀森郁

  外洞    洞口  桥洞似的

  洞内  像大会堂

  (三)洞内   宽 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高 仰卧恰能通过

  孔隙长约二三丈

  光线昏暗

  一团漆黑

  洞顶    双龙(青、黄)

  洞内    石钟乳、石笋

  内洞 形状    多端颜色各异

  大小    比外洞大得多

  十来进房子大

  溪流    上源在深黑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4:38:00 | 只看该作者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中重视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两课时安排进度慢一点,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4:38:00 | 只看该作者
《记金华的双龙洞》综合资料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三、教学提示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综合资料之二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内洞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

  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的时间、地点—→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六部分内容。课文在叙述双龙洞内部情景时,主要介绍了三处景点。先简要介绍了游览外洞的情景;接着详细介绍了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最后重点介绍了游内洞的情景。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分清主次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记叙双龙洞的,并能说出其主要内容。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9个。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浙江、森郁、合适、臀部、昏暗、稍微、额角、盘曲而上、映山红、明艳、气势、余外、石笋、颜色各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怎样把游览中的体验写清楚、写具体。

  4.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注意搜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录像资料。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游览的顺序和课文主要描写的景物特点,是教学上的一个重点。在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学生再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游览时经过的地方的词语,然后画一张游览示意图(金华城—→罗甸—→入山—→双龙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画好示意图后,同学交流交流,把画漏的景点补上,把顺序不准确的改过来。完成示意图后,再回到课文读读想想,哪些景点是作者具体描写的,把它找出来。

  作者具体描写的有:

  (1)入山看到的景色。“山上开满了映山红……眼前一片明艳。”“一路迎着溪流……从洞里出来的。”这部分课文应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踏上旅途的愉快心情。

  (2)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独特感受。这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作者先描写了小船的小,再描写坐小船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独特感受。“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从中可以体验到作者意识到空隙的窄小及以后的小心谨慎;“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从作者这些独特的体验中,我们可以更具体地感受从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之窄。好的游记,不仅写景物,还能写出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这部分课文,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想象孔隙的窄,在想象中经历和作者同样的体验。

  (3)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也很值得观赏。”这部分课文仍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想象景物特点,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没有写到的石钟乳和石笋的特点。

  3.在本课需要学会的11个生字中,教师应抓住难读难写的字给予必要的指导。如,“浙”读zhè,不读zhé;“臀”读tún,不读diàn,下部是“”,不是“共”。对那些生僻的词语,要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领会含义。例如“十来进房子”中的“进”,指的是一排房子,内洞有十几排房子那么大,可以想象,内洞是相当宽敞的。

  4.建议开展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按照课后选作题的要求,设计一次“金华双龙洞”导游比赛,先在小组内分角色自由练说,后选出代表在全班上当“导游”,看哪个同学导得最好,表现最出色。

  《记金华的双龙洞》综合资料之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井然有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同时,作者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不失为一篇写景佳作。

  教法建议

  一、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有关溶洞的知识和浙江金华双龙洞的相关信息。

  二、从整体感知入手,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导游图。

  三、抓住重点段落“由外洞进入内洞”,通过词句品析、演示、复述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文章内容,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

  五、注意本课生字的学习。

  词语解释

  盘曲:盘旋曲折。[例句]这棵树的枝干盘曲而上,很有意思。

  映山红:杜鹃花。

  明艳:明亮鲜艳。[例句]公园里,花红柳绿,一片明艳。

  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山高大宏伟的样子。

  时而:有时候。

  突兀:(山)高高耸立。

  森郁: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蜿蜒:弯弯曲曲。[例句]长城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

  名目:事物的名称。

  颜色各异: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观赏:观看欣赏。[例句]这一天风和日丽,老师带我们去公园观赏牡丹花。

  十来进: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十来进就是从前到后十来个庭院连在一起。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样。[例句]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多端,真好看。

  近、反义词

  近义词:仿佛——似乎宽广——宽敞蜿蜒——曲折

  明艳——明丽观赏一一欣赏依据——根据

  反义词:蜿蜒——笔直明艳——暗淡聚集——分散

  拥挤——松散宽广——狭窄昏暗——明亮

  写作特点

  文章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按游览的顺序写作,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读着文章,就好像正跟着作者游金华双龙洞,听他边走边介绍,也就清楚地知道了双龙洞的位置和特点,两条线索—游览的顺序及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课后题解

  2.金华城→罗甸→双龙洞口→外洞→内洞→出洞。课文主要写了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情景以及内洞洞顶的双龙和石钟乳、石笋。

  3.在外洞找到泉水的来路--孔隙,孔隙可只容得下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小船的两头系着绳子,由内洞的工人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绳子,船就出去),大约二、三丈的水程,就进了内洞。

  先提问,再说明小船仅两人并排仰卧,不能容第三个人,来表示小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只能容一只小船进出。不能划桨,只能靠两头系绳子进出。作者这样描述它的窄。

  品读感悟

  本文的叙述条理清晰。作者观察细致,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文中有多处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河流的赞美之情。如“……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文章结构

  课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路上见闻。

  第三段(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段(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第五段(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乘船出洞。

  难句解析

  1.“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一段有两句话。作者抓住溪流进行观察来具体描写很有意思。因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作者的目的地就是双龙洞,因此“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是作者观看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端”,项目。“变化多端”,就是变化多种多样。“异”,不同。“颜色各异”,就是颜色各不相同。“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种假设,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宫室、器皿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语言积累

  盘曲而上或浓或淡明艳突兀森郁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受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在朝我挤压过来。

  阅读提示

  双龙洞在浙江省金华市北山,是石灰岩溶洞,因有钟乳分悬洞的两侧,蜿蜒如双龙,故此得名。作家叶圣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写下这篇文章。表达了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重点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编写课文提纲。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4:38:00 | 只看该作者
《记金华的双龙洞》习题精选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在正确的读音上面“√”

  系(jì xì)绳子 稍(shāo sāo)微 蜿(wān wǎan)蜒

  漆(qī xī)黑  上源(yuán yán) 盘曲(qū qǎ)而上

  浙(zhè zè )江 仿佛(fú fó )  呈(chéng céng)粉红色

  三、给下列句子中加红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端:①端正,不歪斜②东西的一头③项目方面④事情的开头⑤仔细地看 ⑥用手平正地拿着

  1.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2.他端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

  3.他端来一把椅子,让我坐下慢慢说。()

  异:①不同的②分开③另外的,别的④特别的⑤奇怪

  1.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

  2.奇花异草不容易养活。()

  3.这是一道奇异的亮光。()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沙土 ()的映山红 ()的公路

  ()地移动 ()地流着  ()地举起

  五、读课文,完成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作者游览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___。游览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

  2.作者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____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再写了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然后写了_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孔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表现在

  ①小得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船的进出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乘船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通过孔隙时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略)

  三、1.③2.⑤3.⑥;1.①2.④3.⑤

  四、(略)

  五、1.叶圣陶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4月14日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洞口外的景色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宽外洞大

  3.窄小①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②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绳子,船就出来③仰卧在小船里,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一处不贴着船底④眼前昏暗了,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4.黑大奇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语段练习设计

  重点语段: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五节)

  教学设计:

  1.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内容是什么?

  2.这几句话可以归并为三层,谁来试试看?

  3.在分层的基础上,请再仔细读书,给这段话编拟一个“阅读提纲”:

  4.指导阅读;并以“阅读提纲”为背诵思路指导背诵。

  训练目的:

  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从句子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条理性和完整性,努力地从字里行间去寻找反映这种联系的根据,以发展语言和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4:39:00 | 只看该作者
叶圣陶简介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自学成才的叶圣陶老爷爷

  叶圣陶老爷爷一生曾主编过很多版本的小学、中学、大学的课本,有高深的学问。可他没进过一天大学的门,他的学问,完全是靠自学得来的。

  他出生在苏州一个平民家庭,家无半亩地、一间屋,但他的父亲要求他很严格。3岁时父亲就教他认字,6岁时就把他送进私塾,12岁他考进了苏州第一所洋学堂——公立高等小学。当时要学三年才能毕业,由于他学习刻苦,功课特别好,一年之后他就考入了公立第一中学。

  公立第一中学的老师,都是具有新思想的年轻人,他们倡导爱国、强国,教育学生热爱乡土,立志振兴中华,发展学生的业余爱好,这给叶圣陶老爷爷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所学校里,他学会了篆刻、写诗,他还办了一张小报,自己刻蜡版,自己印刷,自己撰写稿件,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叶老爷爷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课外活动中又很活跃,表现出了很高的才能,同学们都认为,中学毕业后,他肯定能考上名牌大学。

  但就在这时,叶老爷爷的父亲失业了,家里断了惟一的经济收入,没法生活了。他只好放弃考大学,开始找工作。17岁那年,他当上了小学教师。

  从此,叶老爷爷一边工作,一边坚持自学。他请朋友寄来北京大学的课表和讲义,按照大学的课程自学,每天早晨学三小时,晚上学三小时。他认为结合工作也能促进学习。给学生讲课,得认真备课,要看很多参考书,这样就能学到很多知识。

  叶老爷爷还坚持在业余时间写作,发表了很多童话、小说,在全国很有名气,于是有很多中学请他去教书,有的大学也请他去教书,他成了闻名全国的语文教学专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4:39:00 | 只看该作者
《记金华的双龙洞》相关小知识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积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中,水从石洞顶上滴落下来,水中的石灰质就一点一滴地聚积起来,从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样子类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堆积起来,越堆越高,最后形成一个直立的笋状柱体,叫作石笋。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石钟乳和石笋有各种形状,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等。

  双龙洞金华的双龙洞在浙江省金华市北山上,是北山三个洞中的一个。因为有像龙头一样的钟乳石悬在洞口的两侧,所以叫双龙洞。双龙洞分外洞和内洞,外洞约1 200平方米,洞内泉水清澈,常年洞内的温度在摄氏15度左右。内洞约2 100平方米,布满了各种形状的钟乳石,内外洞间有一条水道相通。双龙洞今天已焕然一新。它被辟为旅游地,每天都有大量中外游客前来参观。由金华城通双龙洞有新改建的柏油马路。在通往内洞的孔隙附近扩大了一处孔隙,增设了一对能来往的电缆船。内洞里不但安装了电灯,还配上了各种颜色的灯泡,使洞内景致格外壮观。

  “神奇”的溪流

  《记金华的双龙洞》:

  出金华成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叶圣陶老先生的这篇文章不知给金华的双龙洞做了几十年的广告了。虽然我们祖国大地上比这更美的溶洞不知多多少,描写更美、更符合孩子读的溶洞文章不知多多少,但全国的孩子还是只能好好地在教材编者的安排下和叶圣陶这位“老人教”一起游一游这“金洞”。

  洞还没到,所以先“游”溪流吧:“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溪流可奇呢!首先,不知其大小,是尺把宽还是丈来宽?只有“时而宽,时而窄”之说。其二,不知如何流,顺山涧而流还是顺公路而流?只知“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从“公路盘曲而上。……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可见路是渐渐高了,可还能感受到流水的缓急,还能听到调子,看见流源,可见溪流是顺着公路从山上“盘曲而下”地流下来的。如此,此溪流当属公路边尺把宽的排水沟也!公路边的排水沟能成为“溪流”,真是学这课以后的另一收获。

  如若不是顺公路边而流的排水沟,那随着渐高的山势,如何听到流水的“调子”?

  声明:扯蛋同学生们一样,从未去过此洞,对此溪流的见识纯从对此文的理解而来。

  “杜鹃”和“映山红”

  在一些资料中,一般认为杜鹃又名映山红,而作者把这两者分开作比较,是非常恰当的。《辞源》中,“杜鹃”的解释为:常绿灌木,高三四尺,叶椭圆深绿,茎叶都有毛。春日开红紫花,也有白色的,花冠像漏斗状。“映山红”的解释为:“山踯躅(zhí zhú),一名映山红。就是指野生的杜鹃花。”也就是说,映山红并不等于杜鹃,杜鹃野生才能称为映山红。可见,杜鹃与映山红是有区别的。课文中的用词非常确切,表明作者知识十分丰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23: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