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1:03:00 | 只看该作者
2《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时间:2006年2月15日

  执教教师:颜朝阳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2006年2月15日

  执教教师:颜朝阳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1:03:00 | 只看该作者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我们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桂林山水》综合资料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二、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们拥有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其次,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最好是播放能形象地展示这些词语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地领悟到:“这就是奇峰罗列”、“这就是危峰兀立”……如不具备上述条件,可找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或者画一些简笔画,还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根据想象自己画一画。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词句所描述的情境。

  2.指导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必须联系全文的内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公里,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3.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果学生自己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可展示画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还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

  当学生已经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感情,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而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4.本课适合背诵。指导背诵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先把课文读熟,在学生基本读熟的基础上再提出背诵的要求,达到“熟读成诵”。二是指点一下背诵的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应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背诵,并注意第二、三自然段中结构相似的句子。

  5.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了解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完成这个练习,可先让学生反复读读最后一段,然后联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再说说“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怎样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第三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吟一首小诗,不拘形式,不论长短,写一句可以,写几句也可以。教师可选写得较有特色的读给大家听。

  至于选做题,目的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次练笔的机会。可鼓励学生做,但不作为统一要求。

  6.本课生词较多,大多数生词,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体会,就可基本理解;个别词语,可在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之后,稍作一些指点。下面的解释仅供教师参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动地讲给学生。

  拔地而起——拔:超出、高出。课文指桂林的山,仿佛突然从地面冒出来似的。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而且连绵不断,桂林的一座座山互不相连,都是平地崛起的。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波澜壮阔——澜:大波浪。课文中指大海中的波浪雄壮浩大。

  形态万千——形状、姿态多种多样。

  危峰兀立——危:高;兀:高而上平。山峰高耸直立。

  水平如镜——水面平静明亮,像一面镜子。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无瑕————瑕:玉上面的斑点。没有斑点。

  云雾迷蒙——云雾缭绕,使景物隐隐约约,让人看不清楚。

  峰峦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雄壮而高大。

  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

  色彩明丽——色彩鲜明而美丽。

  观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四、参考资料

  桂林山水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985年,桂林山水被评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据考证,大约在3?6亿到3?4亿年前,桂林一带是汪洋大海,海水深达2000米。今天遍布这一带的石灰岩,就是那时候在海水中形成的。约3?2亿年前,这里上升为陆地。后来,经过地壳运动,到距今几百万年前,才形成了目前的水陆形势。坚硬的石灰岩经过几百万年的风化和水流作用,形成了无数突兀奇峰,流经石灰岩地区的漓江泥沙很少,江水特别清澈,再加上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这样诸多因素,使得桂林水清山秀峰奇,成为天下少有的奇观。

  从桂林市区南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头伸长鼻子在江边吸水的“大象”,现在一般都称它为象山、象鼻山。课文中说的“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只是举例说明桂林的山形态各异。实际上,在漓江两岸,独秀峰、叠彩山、洑波山、南溪山、芦笛岩、七星岩等都很有名。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城北,海拔1532米。泰山以通天拔地之势被古人列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登基多来泰山祭天地。名胜古迹众多,有古建筑群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余处,是我国著名风景区。

  香山在北京市西北郊。此地重峦叠嶂,景色清幽,故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在此营建离宫别苑,为各朝皇家游幸驻跸之所。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此大兴土木增建亭台楼阁,共成28景。香山秋来漫山红遍,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双清别墅因毛泽东同志从西柏坡进城前曾住这里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和筹建新中国,这给香山更加增添了光彩。

  桂林山水的美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要求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挂林山水》一文,作者抓住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秀丽多姿的特点。进行了具体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热切的赞美,抒发了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真挚情感。是一篇文质兼美、写景抒情的好范文。如何挖掘文章中的美,让学生深刻地感爱美呢?

  一、导入诱发美

  设计导语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我以教师带引,学生参议的方法进行本文导语。老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星罗棋布的岛屿湖泊……你游览过或了解到我国有哪些美景吗?”在同学们的回忆介绍下,祖国的秀丽风景一幅幅尽现眼前。大家感受到祖国辽阔广大,山河壮丽。老师接着说:“尤其是我国南方有以山青水秀的风景而闻名于世,那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然后请到过桂林的两位同学谈观后感。经过师生感情描述的语言,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油然产生美的遐想,心驻神往。—位同学谈听后感时说:“它那样美,我真想去。”老师紧拦接说:“现在,让老师作导游带你们去游览桂林山水吧。”由此—来,推动着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二、朗读感染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朗读的方式感染学生是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种重要手段。因此我将自己读,“身临其境”的境界给学生范读,在分析课文当中加强带领、指导学生朗读,有接力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使不少学生从中感受美的语言、美的节奏、美的意境。例如:指点学生用雄壮、浑厚的重音朗读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感染到浩渺无边的大海有着动的、喧闹的动态美;再用轻柔的声音读西湖的水“水平如镜”,感染到那种无声无息的恬静的美。重读“却”、“这样”就转入到桂林的水和山,造成了—浪高—浪的感觉,给人以一景更比一景美的印象。文中的排比句是重点朗读部分,我特别运用了师生接力读法,师:漓江的水(山),生:真……透过包含感情的“真”字,领会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而且,排比句有它的节奏美,读起来又流畅,又有气势,这更衬托出桂林山水的美。

  三、图像深化美

  美育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形象性。人们在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美感时。总是有赖于直观的形象。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它内在的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快。在教学时,我以图像为主来展示形象美。学生借用图像欣赏景美,深比美。首先,学课文前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接着是在讲解中根据文描述以勾勒画板书,充分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构成了—幅栩栩如生的美丽图画;最后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显昧活动幻灯片,慢慢拉动桂林山水的美景逼真地呈现于眼前,由于图像是活动的,引人入情入景,同是画面,但一次比一次形象.既增加了课文的表现能力,又能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秀丽多姿。从而产生炽热的爱国之情。

  四、想象创造美

  想象是人脑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两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师指点下,学生通过观察。理解课文,获得表象和情节的依据,便可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补充和丰富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学此文后我安排学生展开想象,并播放相应的曲子《让我们荡起双桨》渲染气氛,学生的想象在头脑中出现美的情境,如置身于漓江江面上,他们各抒情怀,绘声绘色地描绘,有的说那位老人伸展双臂,满脸笑容地欢迎八方游客;有的说象鼻山犹如一只巨象,贪婪地吮吸着清凉甘甜的江水;有的说见到江中活泼的鱼儿;还有骆驼,岸边绿树红花。像进入了人间仙境—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桂林山水》中巧妙的结构

  看图学文--《桂林山水》,不仅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而且结构巧妙。

  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

  接着分述桂林的山和水。分述山和水,都运用了“总--分”的写法。写水,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与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写山,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风景名胜泰山、香山的衬托突出桂林群山的与众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

  最后,总起来描写桂林山水。山绕水,水映山,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卷看不完的画卷。篇末的两句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句。总结句与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即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中心思想,又照应了前文“我们乘着木船”和“竹筏小舟”,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桂林山水》的课后习题:

   
  第1题:因为桂林漓江的水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水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水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奇,它—座座拔地而起,形态乃干,奇峰罗列。山秀.像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山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而这样的山又围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又倒影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中竹筏小舟……所以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名话是怎样来的?杜甫有“宜人独桂林”一说。南末范成大写下“桂林之奇,宜为天下第—”的赞语。南宋末年,李曾佰在《重修(湘)南楼记》中有“桂林山(川)甲天下”的说法。清金武样写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溯山水甲桂林”的话,“桂林山水甲天下”自此流传。

  3.桂林的山为什么那样奇特?三亿年前,广西是—片汪洋。在漫长的海洋历史中,海底沉积了深厚纯净的碳酸盐类。后来,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使海底露出水面,成为陆地。在长期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石灰岩受到含碳酸的地面和地下水的侵蚀作用,石灰岩层慢慢形成了一座座山峰和岩洞。由于这些自然条件,桂林的山就分外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桂林山水》课文中的成语解读

  波澜壮阔

  [释义]

  波澜:波涛大浪;壮阔:雄壮宽广。波涛滚滚,景象壮观。

  [用法]

  1、常比喻声势雄壮浩大,或比喻规模宏伟。

  2、多作定语,也作谓语、状语。

  [近义] 汹涌澎湃

  [反义] 风平浪静

  [例]

  1.轮船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航行。

  2.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洪流波澜壮阔,势不可挡。

  拔地而起

  [释义]拔:高出,超出,形容建筑物等高耸于地面之上。

  [用法]多用于形容建筑速度之快,或突然发生,也有性同山峰陡峭、挺拔。

  [例]

  1.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幢幢高楼,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

  连绵不断

  [释义]绵:绵延,连续不间断的样子。

  [用法]形容连续不断,一直延续下去,也形容山势接连不断。

  [例]

  1.看到这种情景,我陷入了连绵不断的思绪中,以至夜不寐。

  2.远处山岭起伏,连绵不断。

  形态万千

  [释义]万千:多种多样。各种各样的姿态。

  [用法]形容姿态形状多。

  [例]天上的云,有时像奔马,有时像大树,有时像山峰……真是形态万千。

  云消雾散

  [释义]云气和雾气彻底消散。

  [用法]指天气转晴;也比喻疑虑、怨气、愁苦等,像云和雾一下子消除得干干净净。

  [例]

  1.一会儿,云消雾散,太阳出来,能见度也高了,客车的速度又开始快了起来。

  2.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调解,他们两个之间的猜疑怨气才云消雾散,两个人又和好如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4:36:00 | 只看该作者
《桂林山水》导读教案设计

   
  《桂林山水》一文具有浓厚的描写色彩和抒情色彩,这类课文宜以读为主要方法进行教学。教此文,在各个不同环节采取不同形式的读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效果较好。

  一、审题听读,初步把握整体

  揭示课题后,稍作讨论,让学生审题得知:本文要描写“山”景、“水”景,而此“山”此“水”位于“桂林”;紧接着便可以情境化语言“带领”学生闭目静听课文录音,借此“游赏”桂林山水,听读“游赏”完毕,让学生稍作回味后,教者归纳:

  ①跟随导游——课文录音,我们观赏了桂林山水的秀姿美态,由衷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②导游——课文先总括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此引起我们的游赏兴致;接着分别让我们“看”了瑰丽的漓江水和秀美的桂林山;从而使我们具体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最后将山水相融,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画卷。

  这便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了课文内容和段落结构。

  二、看图自读,具体探索内容

  首先出示挂图(或揭示课本中的彩图)。

  然后让学生按下列要求(出示思考题)边看图边读文:

  ①仔细看图,观察发现桂林山水的特点;

  ②图文对照,找出文中与画面直接对应的语句;

  ③仔细读文,找出文中概括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字词以及具体描绘这些特点的语句;

  ④赏图品文,体味这些语句在反映桂林山水特点上的精妙贴切。

  这样图文对照,看图帮助了读文,读文引导了看图,促进了观察力与理解力的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而一些富有表达力的重点字、记号、句等“双基”因素也在学生自品和教者点拨中得到落实。

  三、择要引读,深入理解重点

  此前,学生已“理智”地了解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这里专将直接描写这些特点的语句提取,引读欣赏,强化重点:

  引:(身临其境般读第一节后)啊,果然名不虚传!看,漓江的水真静啊——

  齐:静得……

  引:漓江的水真清啊——

  齐:清得……

  引:漓江的水真绿啊——

  齐:绿得……

  引:(读完该节末句)再看,桂林的山水真奇啊——

  齐:(略)

  引:桂林的山真秀啊——

  齐:(略)

  引:桂林的山真险啊——

  齐:(略)

  至此,教者再以导游身份深情赞美地诵读末节。

  以上引读过程还可以由男生引读、女生齐读和女生引读、男生齐读的方式重复进行。

  四、辨析分读,直观发现写法

  首先略作启发,让学生把第二、第三节都分为两层。

  接着指名两学生(或指两组、或分男女)对每节都各读一层,有意识地显示出漓江水与大海、西湖的对比关系以及桂林山与泰山、香山的对比关系。

  然后让学生从分组朗读中直观发现这一对比手法对桂林山水美景的衬托作用,体现了“甲”字。

  最后仍以对应分读方式,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揭示出来,体会它们的形象性、生动性,从而理解“画卷”的深刻含义。

  五、回味赏读,全面升华情感

  在以上内容、结构、语言特色都已分析就绪的基础上,根据已形成的整体板书指点学生全面回顾课文,然后身临其境,以真切的情感进行欣赏性的朗读,寄赞美之情、爱恋之心于每词每句之中。

  层层剖析领悟内涵

  ——《桂林山水》句子教学一得

  多媒体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同学们,假如把这句话换个写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自由读句子)

  生: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写得很具体。

  生:当然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具体地写出了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清得怎么样,绿得怎么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我也认为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把漓江水静、清、绿的程度写清楚了,更令人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师:(去掉第二句)同学们说得真棒。的确,这句话具体地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让我们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师:要是把这句话再换个写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现在哪句话写得好呢?为什么?(请两位学生分别读句子)

  生:第一句好,因为这句话用了感叹句,语气比较强烈。

  生:我也觉得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用一些感叹句,把作者赞美漓江水的强烈感情写出来了。

  师:(去掉第二句)同学们真会读书,说得很好。不错,这句话运用了感叹句,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之情,让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漓江水的美。

  师:如果再把这句话换种写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很,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现在,哪句话写得好呢?为什么?(同桌一人读一句)

  生:我还是认为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用了“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起来琅琅上口,而第二句用“真静啊”、“很清”、“绿得很”,感觉有点乱。

  生:我也觉得第一句好,因为这句话是个排比句,写得十分有节奏感,更令人体会到漓江水的美;而第二句没有运用排比句,显得有点零乱。

  师:你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居然还知道排比句,真了不起。(去掉第二句)是啊,这句话运用了一组句式相同的语句,也就是——(生齐:排比句)这样一来,语言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生齐:朗朗上口)让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评析】

  这个重点句子是描写漓江水的精华所在。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比较感知中,学生对句子差异看得特别清晰,帮助学生领悟语言内涵,获得语感。这三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水美。通过第一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美;通过第二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情感美;通过第三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这样,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语言的变化带动情感的升华,体会赞叹之情,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最终使学生既体验到语言之美,又体会出情境之美,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

  自主性练习设计:

  【题旨说明】

  1.第1题,是理解课文内容的练习,注意认真默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把课文描写的景象,像图画似地浮现在头脑中。有了美丽动人的画面,再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不困难了。

  2.第2题,是学习表达方法的练习。步骤是:先找出两个带分号的句子,再读,边读边注意句子中的分号,然后按分号将句意理解清楚,最后概括出“静、清、绿”和“奇、秀、险”的特点。

  3.第3题,是语言积累的练习。指导这一题,可以适当规定最低的量,并且鼓励学生运用。

  4.第4题,是语文能力的练习,在理解课文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背诵,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看着插图背诵。

  5.“△”是选作题,只写一处景物,而且这“—处”应是比较小的点,只写出特点。不要超出200字。

  【自主性练习设计】

  1.读课文,填空:

  课文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将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桂林的山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桂林山水________天下。“甲天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抄写课文中带有分号的句子,再分别写出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你喜欢的词语先在书上画下来,再工整地抄写一遍。

  4.用一、二百字写出一处景物的特点。写在作文本上,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评价指导】

  1.引导自我评价:这一课的练习,积累方面的内容比较多,向同学们介绍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词语。

  2.组织小组评议。注意三个要点:

  ①第1题一定要把“为什么说”的理由讲清楚,主要依据课文内容,去过桂林的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

  ②“喜欢的词语”概念比较模糊,因此评价时既不能强求统—,又应该加以指导,把“荡漾、玩赏、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云雾迷蒙、连续不断”作为最低要求。

  ③写—段话的要求可以放开,是学生相互评价的重点。

  《桂林山水》板书创意

  精选关键词句

  教师在备课时对板书的词句必须精心筛选,从课文中概括出最简练、最能表达内容与中心的词句,让学生通过词句意思,理解掌握课文的内容和中心。如:《桂林山水》一文,用优美简练的文字记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在板书时就应精选关键词句,来表达其效果,可板书如下:

  ?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奇秀险

  以上板书,把课文中最优美、最精炼、最关键的词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特点显现出来,而且把课文的中心内容也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21: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