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2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红眼睛 绿眼睛》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22:1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红眼睛 绿眼睛》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红灯停 绿灯行”第一课时《红眼睛 绿眼睛》。
教学内容:
1、 唱歌《红眼睛 绿眼睛》。
2、 音乐游戏“红灯停,绿灯行”。
教材分析:
《红眼睛  绿眼睛》是一首生动、有趣的歌曲。歌曲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概括了“红灯停 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易为小朋友所接受。歌曲为叙述性歌曲,中速,亲切而温和。交通安全和学生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课以学生耳熟能详的交通术语“红灯停,绿灯行”作为教学切入点,使音乐与社会常识水乳交融。通过让学生观察红灯停绿灯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标线,掌握相关的社会行为规则。在学唱歌曲时,教材安排了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让孩子们掌握师举绿灯牌,小朋友放声歌唱;师举红灯牌,小朋友在心里默唱。让小朋友体现有声歌唱到无声歌唱的过渡过程。另外用一个小鸭子的节奏训练,进一步帮助孩子们认识和理解休止符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一年级的学生。通过第一学期的演唱、聆听、模仿与表演,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响和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爱动,喜欢游戏的特点,通过听、说、唱、思、动等活动感受音乐、学习歌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内心节奏的目的。在游戏中知道遵守交通规则,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授课年级:一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    型:唱歌课
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学习和了解小学生应遵守的相关公共道德规范和小学生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学唱歌曲,能在心中默唱歌曲片段,引导和训练学生具有稳定的内心节奏感以及用心歌唱的能力。遵守交通规则,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3. 知识目标:通过“恒拍”练习,初步建立“拍”的概念。认识四分休止符,能准确的休止和接唱。
教学重点:
准确地演唱歌曲。引导和训练学生具有稳定的内心节奏感和用心歌唱的能力。
教学难点:
看见绿灯放声歌唱,看见红灯心里默唱。由有声的演唱过渡到无声的演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电子琴、红绿灯指示牌,节奏卡
教学方法:
听唱法、感受法、情景设置法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上课之前播放《红眼睛 绿眼睛》歌曲音乐背景。(课件*儿歌欣赏)
(设计意图:背景音乐为歌曲《红眼睛 绿眼睛》音乐,通过歌曲给学生以暗示,也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导入
师:你听到歌曲中唱了些什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22:18:42 | 只看该作者

生:红灯,绿灯
师:你知道红绿灯时干什么的吗?哪些地方有红绿灯,看到红绿灯我们应该怎样做?
一起说一说,认识了解红绿灯。(课件*生活中的红绿灯)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与红绿灯有关的歌曲《红眼睛 绿眼睛》。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孩子们熟悉的场景入手,快速的帮助孩子们进入课堂主题。)
三、新课教学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1、学习歌词
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一起来给红绿灯编一下歌词。
引导同学们说出“红灯红,红眼睛,绿灯绿,绿眼睛”等歌词。
同学们说得可真好,老师把它们写下来,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乐理知识—读歌词)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自己思、自己说,这样孩子们会很有成就感,帮助加深对歌词的印象,能充分调动学习兴趣,锻炼他们说话能力。)
2、做游戏
老师出示红绿灯的指示牌,绿灯牌的时候读出声,红灯牌不出声,同学们可以做到吗?
3、认识休止符。
歌曲上面也有一个和红灯牌一样告诉大家要停的符号,想认识吗?(课件*乐理知识—休止符)
4、节奏训练
读节奏——换成歌词读——换成音符读。
恒拍训练游戏,以张嘴的小鸭子代表四分音符,绿灯;以闭嘴的小鸭子代表四分休止符,红灯。形象,直观,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设计意图:先从小动物形象入手,再换成具体音符,过度到对休止符的感受和认识,帮助孩子们理解和培养内心节奏,形成正确休止和接唱的概念。)
(二)歌曲学唱(课件*学唱歌)
1、教师播放《红眼睛 绿眼睛》动画。孩子们跟着哼唱。
2、《红眼睛 绿眼睛》歌曲学习
歌曲告诉我们红灯亮了要停止通行,绿灯亮了才能通行。告诉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
交通法规很重要,《红眼睛 绿眼睛》这首歌就是教我们过马路时如何看交通信号灯的。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看看老师什么时候出示红灯,什么时候出示绿灯。(一个乐句出示红灯,一个乐句出示绿灯。)
师:聆听歌曲《红眼睛 绿眼睛》,请同学们演唱口型但不出声地和老师一起唱。
生进行小声唱。
师:我们再听一遍歌曲,请同学们在心里默唱。
生默唱歌曲。
教师出示歌曲谱例并播放歌曲《红眼睛 绿眼睛》音频,学生听旋律完整演唱歌曲。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演唱。
(设计意图:采取听唱法,引导学生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模仿和跟着老师学唱歌曲,注意上下两句静、动差异。进一步认识休止符。)
(三)听音乐,做游戏(课件*一起做游戏)
这首歌曲告诉我们“红眼睛 绿眼睛”分别代表了红灯和绿灯。当红灯亮的时候我们要停止通行,绿灯亮的时候才能通行。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22:18:48 | 只看该作者

我会看
当老师出示红灯时,请同学们在心里默唱,当老师出示绿灯时,同学们就放声歌唱。
我会做
听教师唱歌,教师唱到“红灯红,红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停一停”时,同学们举红牌,唱到“绿灯绿,绿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向前进”时,同学们举绿牌。
我是小交警
请一名同学做小交警举牌,其他同学边唱边看牌子。看见红灯停止演唱在心里默唱,看见绿灯继续演唱。
踏步游戏
老师举绿牌踏步。举红牌站住不动。
自由组合表演歌曲
可以自己独立表演,可以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展示,互评。教师进行指导,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用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方式,在快乐、轻松自由的游戏中,完成有声歌唱到无声歌唱的过度,在不知不觉中解决知识的难点。)
四、课堂小结及拓展
今天我们学会了一首歌曲《红眼睛 绿眼睛》,,应该懂得了“红眼睛绿眼睛”分别代表了红灯和绿灯。当红灯亮的时候我们要停止通行,绿灯亮的时候才能通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行为习惯是大家倡导的?那些是大家反对的?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
下一节课的时候我们也来把这些行为习惯规则编成歌词好吗?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为下一节课《做个好娃娃》学习做好铺垫,更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五、学生随伴奏音乐唱着《红眼睛 绿眼睛》歌曲走出教室。

教学板书设计:


红眼睛 绿眼睛
                  
                                         绿灯  红灯
红  灯 红  0    红  眼  睛0               X     0
     眼  睛 眨一眨, 车子停一停0               ga    m
绿  灯 绿,     绿  眼  睛,
眼  睛 眨一眨, 车子向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22:18:53 | 只看该作者


附课件:         请将(《红眼睛绿眼睛》课件制作)文件夹全部复制粘贴到E盘, 然后使用,以免里面的链接丢失。




教学评价与反思:
对一年级的核子来说,音乐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只有当孩子在音乐游戏过程中获得快乐,才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本课的设计中将所要学习的走、坐、站、唱等各种音乐课的常规与 "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均溶入游戏之中,通过听、说、唱、思、动等一系列活动感受音乐、学习歌曲,在这些合作的游戏活动中,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都很乐于参与并能自信的协作完成表演活动,体验到合作中的快乐。知识点的落实完成的也比较好,大多数都能准确地演唱歌曲,正确的体验和表现四分休止的作用,由有声的演唱过渡到无声的演唱。
在表演的过程中我都及时对学生的每一个行动给予评价鼓励,引导孩子进行自评,互评,比如我自己哪些表现好啊,他的哪些表现好。我评价他们的重点是能否积极自信的参与音乐表现、能否与其他的同学协作配合、是否得到快乐。让学生肯定自己,通过评价,使自己形成学习的积极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给自己提供表现自己能力和成就的机会,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组内同学的鼓励,把那些在课堂上表现不太积极的同学有效地组织起来。
总的来说,整个课堂活动比较成功,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足之处,一年级的学生太小,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承受能力,活动安排有点过多,要求过高,其实应该只要孩子们高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就够了。还有,不能完全关注到每一个同学,孩子的一个小小的思维,有时可能被我忽略,没有得到及时的鼓励,这或许会扼杀一个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在今后,我会更努力,努力地发现学生的任何一个闪光点,使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充分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继而创造音乐,努力使我的课堂更加完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18: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