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师读书笔记 读《乡村教师突围》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19:5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暑期中,我读了乡村教师吴再柱的新书《乡村教师突围》,感受他的教学心得、风采,他的一个个故事看后再次令我感动。循着书的目录,我们不难看到一个乡村教师在自我救赎与突围中的艰辛付出。同为乡村教师的我,自然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在充斥浮躁与物欲的当下,与许多光鲜和多金的职业相比,教书只是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而在这样一种清贫的生活中,不仅能不忘教育的初心,且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催逼自我发展的行为,是何等的难能可贵与不易!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校已经实施了好长时间,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不光需要有改革意识认真研读,接受各种培训,从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但教师最重要的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迎接新的挑战。实施新课程,当我们“走进新课堂”的时候,才可以说真正“走进新课程”,当我们通过“新课堂”来展示“新课程”的时候,才可以说,真正实施了“新课程”。那么,课程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课就成了实现新课程最重要的“生命线”。

从书中,我们可以端倪当前中国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存在的诟病。比如,农村学生受条件的限制,既没有课外书籍的来源,也难以享受到少年宫和活动中心提供的校外教育服务,面对留守和安全的现实,假期中学生们最可能的去处是各种补习班,但吴老师疾呼着让孩子过自己的暑假。

又比如,当看到因为布局调整而撤并一些村小时,吴老师发出既无奈又忧思的叹息:孩童们是否还拥有玩耍泥土、亲近自然的机会?课堂上是否经常性地给学生们渗透着一种认识乡村、反哺乡土的人文情怀?这样的疑问,也一定能引起乡村教师的思考:学校教育在保持本有特性的同时,简单地删除、复制与粘贴,是不是也是丧失个性的一种方式?我们又该如何整合有效的乡村文化资源呢? 

面对现实中的教育弊端,吴老师用“突围”的方式告诉我们用个体行为把握幸福,同时也要“常给自己心灵鸡汤”。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农村学校与名校之距离,得出这样一个观点:普通学校与知名学校的距离,不是物与屋的距离,而是人和仁的距离;不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是理念和信念的距离;不是教育质量的距离,而是与教育规律的距离。他时常用充满爱意的眼神打量着这群少男少女,让我们不禁反省自己有没有善待那些不怎么优秀的学生;他还用无比睿智的眼光衡量课堂教学的标准,认为只有促进了人的发展,才能算是有效课堂,而让他真正有所突围的,除了广泛的阅读之外,还有勤奋的笔耕。这也让我悟出了,从教书匠走向名师的唯一途径,便是一边阅读,一边写作。 

那么,乡村教师该如何突围呢?

“改变你所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这无疑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生存方式。对于乡村教师而言,在我看来,我们所能改变的,应当包括思想情绪、思维方式和行走姿态。因而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教育良知出发,还是从生命状态来看,我们既有可能、也有必要,更大限度地发扬我们所固有的勤劳、淡泊、朴实和坚韧等优秀品质,去实现心灵的突围、理念的突围、课堂的突围和学校的突围。

心灵突围,需要我们用“个体行为”去把握幸福:心怀感激,生命便有了阳光和温馨;心怀忠诚,灵魂便有了责任和宁静;心存真爱,生活便多了自然和天真;心能上进,旅途便有了灵动和风景。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古仁人之心”:既能“拿得起”,又能“放得下”,还可以“看得开”。实现心灵的突围,最好的方式是“读万卷书”:读书至乐在宁静,在宁静中提升素养,在宁静中保持理性,在宁静中执著践行,通过阅读完全可以让成为一位“明师”——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晰学生的需要与困惑,明确教育的旨归与起点。

理念突围,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大爱·大智·大写的人”:“大爱”即是爱自己、爱生活、爱职业、爱团队、爱公平;“大智”便是善学习、善蹲下、善造势、善装傻、善欣赏;只有让自己先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有信仰、有思想、有人格、有修为、有力量,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一群“大写的人”。理念突围,需要我们做“学生角度”的德育,也就是做“学生视角、学生喜欢、学生受益”的德育。需要我们有热爱学生的情怀,有读懂学生的能力,有培养公民的使命,更有与时俱进的行动。需要我们既有“正能量”,更有“正方向”:如果说“正能量”是一种激情、一种心态;那么,“正方向”则是一种责任、一种情怀;这种责任与情怀,便是让教育的每个时刻都名副其实地体现着“生命在场”。

课堂突围,需要我们具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态度”——“为劳动而生活”,把教育作为灵魂的一个枢纽工程,作为生命的一种表达方式,去追求和演绎着一种“生命的课堂”:用知识“吻醒”生命,以生命“吻醒”知识,在知识落实、精神愉悦的基础上,始终贯穿着生命的召唤。需要我们用良好的心态去校本教研,“求真·向善·唯美”地进行教学反思:客观审视教学得失,努力完善自我人格,不断追求艺术境界。需要我们探寻并遵循着教学规律:关注“人”,突出“学”;低起点,慢爬坡;先“教死”,后“教活”;堂堂清,人人过。需要我们驾御好有效教学的“三驾马车”:知识教学,课堂管理,习惯催逼。需要我们理顺开放课堂的辩正关系,坚持一种“中庸之道”:放开展示,不放指导;放开体验,不放示范;放开对话,不放效率;放开课堂,不放质量。

学校突围,首先要有一种“办好学校并不难”的办学自信:只要具备了事业心和主见,办一所成功学校,也是“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的事情。学校突围,需要我们迅速补上“文化课”:兼容并包,接纳和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并以此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补全学校的“文化短板”,名副其实地实现“文化育人”。需要我们明确并缩短与知名学校的距离:它不是物和屋的距离,而是人和仁的距离;不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是理念和信念的距离;不是与教育质量的距离,而是与教育规律的距离,也即是校长与正确理念的距离,教师与专业书报的距离,学生与良好习惯的距离,学校与校本课程的距离。需要我们积极打造“公民校园”:规则意识强,行为举止美,文化氛围浓,教育质量高。需要我们紧扣关键词,培养好公民:生命在场,生活在线,规则意识,学科渗透,言传身教。需要我们用真机制、真行动,去锻造真教育家,去真正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也许,在今天的教育沉疴和利益博弈中,吴再柱校长的“突围”并不足以扭转乾坤,但他至少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姿态试图做着“静悄悄的革命”。我以为,或许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让“教育”成为传续文明的集体信仰,在“突围”中给自己和师生乃至学校教育带来一线生机、一片光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12: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