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少教多学”教学策略来点亮你的语文课堂
【内容摘要】: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单一模式,使得语文课既单调又枯燥,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少教多学”使得语文课充满了乐趣性与创造性。本文就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少教多学”,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进行了粗浅的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 少教多学 教学策略
在学生成长期间,课堂占据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传统的课堂常常是他们痛苦无奈的地方,在教室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生“无奈何望望天,叹叹气把头摇”,他们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假期,就是想逃离教室,回到他们游戏的生活中去。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局面?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传统课堂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使学习变得既单调又枯燥,教学效果不强。
美国某科技馆有这样一则语录:“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这则语录对我们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试图创建一个“少教多学”的课堂。新课标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者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少教多学” 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少教”不单指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多学”也不是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更科学、学得更有用。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少教多学,留给学生更多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这无疑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目的,充分落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重大挑战。
真正做到“少教多学”,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重新审视和选择备课的思路,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变为获取知识的“超市”,让他们大胆地问、思、辨、说、读、做,使他们在自己的原有起点上“各取所需”,各有所获。
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他就会努力把这件事做好,语文也是如此。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对语文课感兴趣,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尊重学生在心理、智力、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是备受学生青睐的,分组讨论、自由辩论收到了以往课堂预想不到的效果,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所以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在备课时,首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比如在学习《祝福》一课时,有教师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切题设问:本文的题目和文章内容有何联系?为何以“祝福”为题?然后引导学生静心品读文章,将学生的情绪引致高潮又猝然提问:文章为何起笔之后不直接写祥林嫂的遭遇,而写鲁镇年底的祝福景象?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你对过年有何向往?这些问题的提出对学生都有一定的挑战性,但这挑战性又与历史和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整节课中都表现出积极探究的倾向。在学《孔乙己》时引出问题:“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名字都没有?”这些问题如投石激浪,不仅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纷纷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课堂上采用讨论、辩论、竞赛、抢答等教学活动,人人参与,兴趣盎然,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开发了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