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老师这儿也有这样直直的“两条边”,它也是一个角吗?有办法让它变成一个角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两条边”用白板笔移动,将之“凑”在一起,进而引出角的顶点概念,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借助白板即时根据以上的几个做出的角抽象画出数学上的角,再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上的角?通过这样的动态演示和反馈,使学生对角的认识鲜活而到位。
2、在精心预设中促进互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的积累,这其中包含大量的活动经验与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白板环境下,教师可充分进行课前预设,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放入资源库,并知识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展现出来。如教梯形面积计算,在引导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和平移推导出公式后,问;还可以把它转化成其它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在以前渗透的“转化”思想的作用下,学生们又通过操作探究,经过充分的尝试、交流和归纳,终于又发现了三种推导方法,在这过程中,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及时在资源库中调出相应预设结果演示操作。在这个过程中,白板技术的运用,有效促进了学习反馈,在交流和分享中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提高了互动的效果.
三、强化——融合中关注交互白板环境下的互动活动引领。
有效的互动交流要求互动双方既要提高自己数学信息传输的质量和效率,又要同时关注对方反馈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并将之作为进一步改进和调整数学信息传输活动与方式的重要依据,保证互动交流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在白板环境下,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教学的真正关键之处,充分捕捉学生的数学心声,辅之以白板技术,及时点拨学生的探究思路,使互动双方达成共识,形成共鸣。
1、在即时纠错中有效引领。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行进不可能按照教师的预设一成不变。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做到开放课堂的同时,不同水平的学生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也很大程度上会出现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可能会是正确的,但也可能会是错误的。在传统环境下,老师往往由于对此情况事先没有预设到,因而无法及时用课件演示,从而去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其反应或是生硬的解释,或者也可能模糊跳过,因此,这反而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互动活动的效果。如探究同圆内半径是直径一半的特征,当学生中出现忽略“同圆”这种错误情况时,教师就可以随即顺应学生的思路,用白板中的圆规工具画出两个不同大小的圆,在利用定点旋转功能向学生强调半径总是直径的一半的特征的前提条件是同圆。这里,运用交互白板的即时互动的特点,通过及时而生动的点拨引领,纠正了学生的思维偏向,强化了互动活动的效果。
2、在积极互动中适时提炼。
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应该是学生体会数学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学生获得理性态度与精神品质的过程。因此,要成就互动活动的精彩,有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要学会准确解读出内隐于数学知识背后的这些因素,并以合适的教学行为予以呈现。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老师将教材(如下图2所示)作了这样的细节处理:
将图中等分线作隐藏处理后,先用白板出示第一条,告诉学生把一张纸条全部涂色,可以用数“1“来表示,然后依次出示二、三两条,分别让学生估计涂色部分是几分之几。而教师则在估计交流过程中适时用利用白板技术验证学生的估计。在交流“第三条纸涂色部分是几分之几是怎么估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提问:有没有什么窍门。当学生说出用第三张与第二张的三分之一进行比较,发现这次涂色部分只有它的一半,所以确定用六分之一来表示时,教师随即利用白板及时拖动比较后总结:借助观察和比较进行估计,这是多好的思考策略呀。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每个涂色部分与对应的分数,通过观察与比较,还能发现什么?在方法的引领下,在数形结合中学生再次扬起了思考的翅膀,使互动效果得到了强化。整个环节,师、生及教材内容在白板环境下,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虽然没有出现纷繁华丽的融合,但却质朴而简约的融为一体:对教材的细微改编和有序呈现,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教师对估计结果的及时回应,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估计的积极性;而教师点睛般的总结,则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思考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