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中,学生对“人”字形线路的优势理解不清,于是,我做了一个图示用投影来演示,这样,学生对“人”字形线路的原理就弄明白了。
小学语文《西湖》一文,,是一篇景点介绍的说明文,主要描述了浙江杭州的著名风景区-西湖的美丽景色。但是,课文中所提及的那清澈的湖底、秀丽的湖面、童话般的仙境是许多学生未曾见过也难以想象的,如果在教学中只出现课文插图,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时,如果应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能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进行综合处理和强大交互式的特点,向学生展示杭州西湖的地理位置、历史变革和著名景点,刺激他们的视、听觉神经,让他们领略到西湖的无限风光,就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要了解课文、学习课文、探究课文的欲望。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远不能达到的。
如课文《北大荒的秋天》,如果仅仅从文章标题和教材内容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那么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同学们“实地”观察和探访北大荒,可以亲身感受北大荒的秋天,这既适应了中年级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情趣性,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的第四自然段“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在讲解时,若单靠教师的讲解,无论讲得多么生动,学生也是很难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想象境界,很难理解这段文字,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段文字。在教学这一段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边让学生看录像,一边放轻音乐,情景交融,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静静地凝视着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自己就变成了池中的一朵美丽的荷花,不知不觉中已经感受到了课文中所描绘的种种意境,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帮助了学生将平面的抽象文字符号转变为立体的形象的情景,使学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课堂气氛得到渲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情感得到了升华,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3、在课堂结尾运用多媒体,深化主体,引入高潮。
大家都记得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那年我在教学小学四年级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前,找了许多冰灾方面的图片,还有牺牲的电力工人的图片,把它们按恰当的顺序组合成序,并配上了《大雪无情人有情》的背景音乐,用在了这堂课的结尾,当时大部分的学生都落泪了,听课老师们也都被深深触动,我眼含热泪,声音哽咽地结束了这堂课。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中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下,结尾我用了《二泉映月》的二胡奏,并配有阿炳在江南水乡,小桥街头卖艺的水墨画图景,让学生更加体会到阿炳生活的艰难,和对他的同情,深层次体会《二泉映月》二胡独奏的思想。
4、.应用多媒体技术延伸课文内容,拓展课文知识。
一篇课文只是教学的一个例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这一例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多媒体技术凭借互联网这一庞大的信息网络,可为语文教学的拓展提供极大的便利,从而更有效地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增加容量,有利于将课内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