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优秀获奖论文利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浅谈
【 摘要】多媒体教学能打破时空限制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彻底理解讲授内容,追求“省时”、“高效”的课堂目标,都有明显优势,亦为沉寂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风”,因而倍受语文老师的青睐。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课堂的真正需要出发,合理利用多媒体的资源优势,才能把语文课堂变成真正的“活水之源”。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课堂效率 学习效率
一、多媒体运用能提高课堂信息容量,更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学习特征
新授课用幻灯片展示作家情况、作品背景、相关评论等有效信息,容量大,比传统“口授式”优势明显;复习课用幻灯片便于知识梳理、罗列、有利于学生知识构建,提高复习效率。投影仪用来学生作业的投影,对语文课堂检测、反馈具有直观性、榜样示范等作用,使反馈具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二、运用经典的音频朗读示范,引导学生学习朗读技巧,提升朗读水平,以读启智
如《蜀道难》是一首乐府诗,虽然没有乐律可依,却自成一格,具有歌行体的特点。在经典的朗读音频中,音乐流畅激扬,节奏回环往复,情感逐次升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朗读者放慢节奏且充分利用停顿,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次次荡漾着听众的心弦。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三、使用视频把学生带入情景,深化主旨
如《沁园春•长沙》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自由飞翔;“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色充斥着视觉,既象征着革命也象征烈火和光明,是作者对革命和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画面再现了毛泽东同志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诗人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振兴中华的革命豪情。
四、搜集有关的图片制成幻灯片,图文并茂
语文课是集情感与审美于一体的,很多情景的设置,课文背景的介绍,历史人物的形象,自然景观的展示,通过多媒体得以全面生动形象的展现给学生,这是传统教学所达不到的。比如在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那夏夜朦胧的荷塘月色仅凭文字难以在学生脑中形成具体的意象美,而当老师通过多媒体把一幅幅绝美的月下荷叶图展示出来时,一下就引来了一阵阵惊叹声,再配以散文朗读和轻柔的音乐,学生的心一下全被吸引住了,教室马上进入一种语文的氛围。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对于古代人物缺乏真实的感受,文中内容难以在学生中形成具体的形象,当老师把截取的电影中相关的镜头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后,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的穿着、神态、言谈、举止不用老师多说就把学生吸引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上的内容有时让人眼花缭乱,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合理的使用多媒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这又需要教师在制作具体的课件时灵活应对,不能因花哨的内容和有趣的设置而冲淡了主题。图片的选择,版面的设置、装饰等,都应该依据文本特点决定,力求简约。不可为了追求形式华丽而忽视内容本身,注意两者结合互补,以促进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多媒体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但不要占据语文课堂;让多媒体装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但不要取代传统教学;让多媒体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不要取代语文教学的整个山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