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具有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与趣味性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我们教育相对落后的边远山区,学生以前更本就没见过计算机,更不知道计算机是什么东西。近几年,通过电视、社会、书籍等方面的传播,使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做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们在一个有明确目的的任务驱动之下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地探索活动去“发现”新知识,同时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其实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可利用资源,教师要有理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好的同学来充当教师的“小帮手”,学生的“小老师”,这种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能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信息技术与资源的利用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与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有机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图、文、声并茂,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情境,刺激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运用多媒体手段验证学生学过的知识,验证自己想到的问题,不自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制作课件,构建一个个问题情境,课堂上进行适当操作、控制,就能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变换,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验证结论、体验本质、归纳和发现新结论。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和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创造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其各个环节的优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对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教师一般是通过板书分析、提问探讨的办法来解决。用多媒体手段后,可以把知识的重难点设计成相应问题场景,在直观形象的演示中,教学课件融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直观性,动静结合、声色兼备,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解决了老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问题。教学内容从抽象转化为具体,从复杂转化为简单,从不可见转化为可见,从平淡转化为生动,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效率地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 因此,信息技术与资源利用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资源的利用无疑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只要我们教师勤于耕耘、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成为传统知识传授者、创新教学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主导者。在充分发挥传统教育媒体优势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认识、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智能而和谐地发展,并从中获得探索的体验和成功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