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8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析对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20 11:2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析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刘万芳,张晓红,惠颖  酒泉市西大街小学
摘  要: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接受和死记硬背,注重机械训练,学习显得枯燥无味。合理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形象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探究习惯、树立学习信心。变“重视结论”为“重视过程”,引导孩子自己探索、发现,自己去再现知识产生、形成过程,以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记忆。将抽象变具体,联想变直观,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有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只有形成主动探索的精神,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主动探索
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社会逐渐步入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唾手可得的海量信息,五光十色的娱乐游戏,让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使得“00”后的孩子们大多“见多识广”,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和死记硬背,注重机械训练。相较于网络信息的丰富多样,初级的、基础的学习显得枯燥而无味,孩子们不喜欢学,不愿意学,甚至讨厌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期望通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以达到“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粗浅分析。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重视结论”,教师授课时更愿意用十分钟的时间推导公式,五分钟的时间领悟公式,五分钟让孩子们记忆,剩下二十分钟甚至几节课的时间反复的练习应用,让孩子们熟悉记忆、熟练掌握,这让数学显得机械、无趣,到最后甚至不需要思考,只要知道最近学的是什么,套用就好了。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转变“重视结论”为“重视过程”,注重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由他们自己去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以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和记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因势利导,推演记忆。
在教学《倒数》一课时,我利用ppt课件先展示了几幅有水中倒影的风景画,接着出示“干 ”和“士”、“旮”和“旯”,让学生讨论这几幅画和这两组字的特点,学生兴趣高涨,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上面和下面相反”,“是倒影哦”… 紧接着出示算式:

同学们通过观察,很快说道:“后面的乘数是前面的倒影”,“后面一个数的分子分母和前面一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了位置”。我继续引导“再看看他们的计算结果呢?”同学们很快得出:“每一题的答案都是1”, “两个数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它们的乘积为1”。这时我顺势引出倒数的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这次授课,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情景,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类比推演,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让同学们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9-20 11:28:33 | 只看该作者

(二)场景贯通,串联记忆,旧知铺垫,一气呵成。
  小学生性格活泼,接受能力强,但是记忆时间短暂,每每到了期末前面的知识已经模糊不清,知识的掌握缺乏连续性和长久性,故而复习便成了“一大煎熬”,孩子们不耐烦,老师费劲,怎样让知识融会贯通成了一个大问题。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将学习内容做成有趣的多媒体动画,让孩子们主动自愿地参与进来。
复习统计知识时,我这样引导孩子们:暑假快要到了,淘气一家要出去旅游。我们的小朋友们暑假有没有什么计划呢?孩子们踊跃举手说出了自己的计划,结果计划“旅行的5人”、 “上补习班的17人”、“踢球的14人”、“当小记者的4人”、“帮妈妈做家务的18人”,其余的同学“没有具体计划”。我鼓励孩子们画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孩子们很快从图形中分析出各种计划人数的多少以及各自所占整体的百分比。利用孩子们对暑假的期待给他们复习了统计知识及百分数。
二、 直观教学,形象记忆
小学生活泼、伶俐,但生理年龄决定其理解能力有所欠缺,抽象的数学知识,并不十分容易被理解掌握。而这时教师必然要将抽象变具体,将联想变直观,让孩子们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方便理解记忆,我便在这样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联想、探究能力,深入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一)直观教学,具象概念,增强理解,助力掌握。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课堂中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在一个相对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里,加上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亲手实践、深入探索,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才能达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
在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课时,我让孩子们伸出双手,对比手指和手掌,鼓励他们列举身边“厚的、薄的”物品,并给它们排序,为了更加精确地描述厚薄长短,自然而然的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让他们自由地测量纸张、铅笔、文具盒、课本、手指的长宽,让“毫米、厘米、分米”由概念转变为实物,最后让孩子们自己讲述“发现”。像这样因自我感知而获得的知识,比被动记忆的知识更为扎实。教师教授的永远只是旧知,孩子们自己“发现”并学会的才是知识,而这种学习“怎样获得知识的能力”才是我们想要得到的。
(二)游戏导入,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发现结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既是对生活的抽象,又与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能唤醒、鼓舞、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内心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上台演示拼成美丽的图案。获得成功的喜悦后再分组合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最后学生代表在投影仪上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变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或者两个梯形),移动它们,拼接成长方形。最后,我利用电子白板的多边形工具演示了整个过程,让同学们直观地看到平行四边形怎样转变成长方形。利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直观地对比转变前后的两个图形,同学们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同学们踊跃地告诉我他们的发现: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9-20 11:28:39 | 只看该作者

三、参与教学,激发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获得成功。
小学数学教学增强参与性,体现了教育的规律,也是学生探究能力形成的需要。教师应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独立感知、观察、思考、想象的机会,有更多的发挥自己才能、锻炼才能的机会,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参与”。积极参与的本质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获得发展。
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设计了这样的新知教学环节:小淘气和笑笑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宫殿里争得面红脖子粗:“我的花边长!”“我的花边长!”原来小淘气和笑笑要为自己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镜框围上花边过“六一儿童节”呢。小朋友们,小淘气和笑笑的镜框就在你们的桌子上,你能告诉小淘气和笑笑谁的花边长吗?这时学生的责任感被激发起来了。
首先,学生亲自动手分别量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每一条边的长度,并做好记录,体会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的特征。
接着,学生用量出的数据写出算式,计算出花边的长度。学生用了不同的方法计算,我鼓励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更简便,找出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最后,学生自己从不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过程中发现规律,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从而获得成就感。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小淘气和笑笑的镜框花边一样长,从而使学生明白,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形状大小可以不同。
学生的全面参与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快乐参与,实验求知,激发热情,主动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做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我在教学《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时,设计了这样的新知教学环节:
首先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但是瓶里的水位不够高,乌鸦喝不到水;乌鸦看见瓶子旁边有小石子,便用嘴把石子叼到瓶子里,瓶里的水位渐渐升高了,乌鸦喝到了水。
学生思考: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水位升高时水的体积增加了吗?水位升高部分的体积正好是谁的体积?
接着学生开始测量不规则物体---土豆和西红柿的体积。先让学生猜一猜谁的体积大一些?然后分小组实验,做好记录,并计算出土豆和西红柿的体积。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土豆(或西红柿)的体积正好是水位升高部分的体积。
最后,小组讨论“怎样求一粒黄豆的体积”。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一粒黄豆太小了,放到水瓶里我们看不见水位的变化;可以放50粒;可以放100粒…水位升高部分的体积正好是所放黄豆的体积,先求出所放黄豆的体积,再用平均除法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在快乐中求知,主动探索发现,轻松地学会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主动探索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
总之,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有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只有形成主动探索的精神,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0: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