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0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数学优秀参赛论文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22:4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数学优秀参赛论文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初探
【内容摘要】
在长期教学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也是基础知识形成的开始阶段,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所有知识的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则是学生掌握所有知识的关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融入课堂,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我以强调尝试、巧用“错误”、 注重总结为突破口,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整体发展。总之,要通过有效教学,逐步改变过去那种教而不思、教而不研,学而不思、学而不研的状况,使师生共同学会在反思中提高,在研究中成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尝试   巧用   总结
【正文】    
在长期教学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也是基础知识形成的开始阶段,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所有知识的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则是学生掌握所有知识的关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融入课堂,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我以强调尝试、巧用“错误”、 注重总结为突破口,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整体发展。
一、强调尝试,追求有效
首先,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进行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常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去教学才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在多年来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对于定理、定义、概念这方面的课堂教学既要强调,又要追求有效。例如: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求解。
当m= __ ,5x6-4m -3=0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分析:由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可知6-4m=1,解得m= 5/4。
练习:已知方程(a-2)x|a|-1+4=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 a=__。
如果课堂上我们强调“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定义,学生就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
如何要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智能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体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其次要加大课堂教学“打假”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虚假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地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例如: 如图1,A,B两个建筑物分别位于河的两岸,要测得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从B出发沿河岸画一条射线BF,在BF上截取BC=CD,过D作DE∥AB,使E,C,A在同一条直线上,则DE的长就是A,B之间的距离.请你说明理由.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吗?
 
          图1
析解: 由题意并结合图形可以知道BC=CD,∠ACB=∠ECD,又因为 AB∥DE, 所以 ∠A=∠E或∠ABC=∠EDC。 故在△ABC与△EDC中, ∠A=∠E,∠ACB=∠ECD,CB=CD,所以 △ABC≌△EDC(AAS),所以 AB=E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即测出ED之长后即可知道A,B之间的距离.
全等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实用的应用问题.我要求学生在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时,应全面掌握前面学过的SSS,SAS,ASA,A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针对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处理实际问题.另外仔细审题,从实际问题出发抽象出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22:48:39 | 只看该作者

二、巧用“错误”,亮出精彩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错误的学情信息。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有些教师可能会一笔带过,从而丢失了课堂中许多“亮点”,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动态资源。记得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真实的课堂教学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并及时而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主动寻求解题的策略,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下列这道题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下列三个数据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3,4,5     B、5,12,13    C、9,40,41   D、7,24 ,26
一位同学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答案是D,此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问题,如果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 若a2=b+c ,则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多好的“发现”), 他答得没错,而我也发现了一个结论。同学通过验证A、B、C确实都成立,把D中的26改为25也是成立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并没有及时否定他的结论,而是抓住这一个“宝贵”的材料予以探讨,我对学生的仔细观察给予肯定,然后提问学生,他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学生很快举出反例,如4,7,9符合条件却不是直角三角形。然后提出再增加一个什么条件,该命题会成立?通过学生的合作,得出解答过程,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c2=a2+b2及a2=b+c可得出b+c=(c+b)(c-b)由于b+c﹥0得到c-b=1即c=b+1,从而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 若a2=b+c且c=b+1,则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最后问学生这样的勾股数我们可以写出多少个?学生很快回答道:有无数个。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很大的培养,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想想如果当时我直接否定他的说法,肯定会把这位学生的这种创新想法给抹杀了,长此以往,必将创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这种突发性错误我们教师是经常碰到的,因此对于课堂上学生突发性错误的问题,我们教师不应看作坏事,而应看作一笔巨大的财富。教师要善于倾听,敏锐感受,抓住时机利用这一“错误财富”,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资源。
三、 有效经验,注重总结
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不但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好别人的成功经验,还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和经验总结。在反思中教学,在教学中反思。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例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方程进行变形化简,直至解到x=a的形式.但有些同学在学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时,往往由于忽略等式的性质或某些运算法则而导致错解方程.现针对常见的错例进行归类剖析如下:
(1)、移项不变号,移项要变号,移项法则是根据等式的性质。
例1、解方程5x+2=4-2x。
(2)、去括号时,漏乘括号中的项。去括号时,是利用分配律,用括号外的数去乘括号里的各项,再把积相加。
例2 、解方程3+5(x-2)=2x+5。
(3)、去括号时,符号搞错。
例3、 解方程5(x-1)-3(2x-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22:48:42 | 只看该作者

去括号时,应用“-3”去乘括号里的各项时,应得到:-6x+3,
(4)、去分母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例4 、解方程  。
去分母时,根据等式的第二个性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6时,方程左边的“6”没有乘以6,出现了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5)、去分母后,分子忘记加括号。
例5、 解方程  。
分数线除了有除号的作用外,还有括号的作用.两边的分数在去掉分母后,分子是多项式,不要忘记加括号。
(6)、系数化为1时,系数没有作除数。
总结以前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在教学时注重渗透,能大大减少错误出现的概率。
总之,要通过有效教学,逐步改变过去那种教而不思、教而不研,学而不思、学而不研的状况,使师生共同学会在反思中提高,在研究中成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9: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