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8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融合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22:4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息技术融合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可以有效实现知识共享,达到最新知识的迅速传播,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多元化发展,给予学生最具有全面性与权威性的知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  融合  教学
【正文】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育要想发展,就要迎合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量大、知识结构丰富等特点,特别是教学内容与网络的融合,可以有效实现知识共享,达到最新知识的迅速传播,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多元化发展,给予学生传播知识的全面性与权威性。
在新课程标准条件下,将信息技术融合进传统教学中,将会大大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使教学的评价更加客观、可测。网络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动脑、动手接受教育,既学到知识又减轻学生负担。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何把计算机知识既深入浅出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很值得我们研究。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探索,下面谈一谈我的个人浅见。
一、更新观念,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要给学生传授知识,靠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有限,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张。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化地传播知识,培养出基础厚、知识面广的全面人才,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速度快,知识量大而不乱,广泛而不偏的特点,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作为教学的两个主体,在教学中他们分工明确,教师要在既定的目标下完成课程教学,知识传授;而学生则要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成为一个好的接受者。那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大多教师存在授人以渔的观念,教师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要角色。不难理解在这样传统的观念中,教师基本的形式采取满堂灌,而学生在教师的授课中,角色相对次要,也就导致整个教学活动难以适应知识的更新,信息的量变,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认为教学是教师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
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方法得到了改进,教师的教学任务由简单的传授,转变成了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一改以往光讲理论、讲书本的方法,而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推进教学进程。所以在新时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要更新观念,双方主动成为教学中的主要元素,形成互动。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引导,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手段,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任务也就主动地转变成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自觉地完成教学活动中与教师的配合。
二、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粉笔加黑板,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学生的听觉、视觉都参与感知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发展智力,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从而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例如:教学《观潮》一文,教师可以通过放映多媒体教学软件,引导学生通过听觉,体会大潮的声音——“好象闷雷滚动”,“如同山崩地裂”;通过视觉,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先是“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是大潮向前推移,通过画面,学生很快理解了“横贯”的含义;在画面中,观潮台上人山人海,与浪潮形成了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浪潮比喻为“白色城墙”;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浪潮汹涌澎湃,铺天盖地地卷来的壮观景象,让学生理解全文的重点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22:45:00 | 只看该作者

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省时、快捷、高效。它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借助于多媒体的优化组合,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和生活化。不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而且大大增加了课堂密度,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实现师生互动,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
信息技术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条件。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就是要构建一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例如:《圆的认识》。大量的素材罗列在网站上,教师提出两个问题:什么样的图形是圆?圆有什么特征?然后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结果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被花哨的文字、图形、动画搞得晕头转向,最后连圆的特征都没有弄清楚;有的学生还在讨论区聊天。没办法,下一节课,重讲。在这节课中,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
网络资源的利用似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彰显,似乎已经不再需要教师了。然而实践证明:绝对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差,很多学生不会学习,自制力也有限,容易受外界的诱惑,教师不能懈怠,网络教学并不轻松。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师要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课程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与学生都要体现自己的主动性和价值,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个性投入到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四、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课件制作偏离使用价值
教学媒体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既是教师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识工具。但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音像视频、PowerPoint、投影齐上阵,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这样的课件教学极易导致视、听觉的疲劳,思维训练也不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良后果尤其突出。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教师精力承受度,偏离了课件使用的本义,弊大于利。
有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网络教学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源,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仅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使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将信息进行筛选,使学生有了更为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
归根结底,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包揽一切。所以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不能本末倒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22:45:04 | 只看该作者

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紧扣优化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恰当选用、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协调兼顾好资源建设和利用之间的关系;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教学媒体与学生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教材的支撑作用与媒体的辅助性之间的关系;感性学习与理性思考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进一步学习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现代教育传播媒体与教育理论结合的具体问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要求,克服和纠正一些意识偏差和操作缺陷,用好、用实、用活和用巧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0: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