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现代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在教学《黄河颂》时,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走进影院看黄河\,用《黄河颂》MTV片引领学生走进黄河,震撼人心的歌曲和激流澎湃的黄河水流深深感染学生。我用信息技术介绍背景资料,学生了解了作者光未然\"英勇抗战赞黄河\"。我给学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我用背景音乐和一系列画面作背景让学生进入情境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反复朗读后,我用图像配合文字展示了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动思维说黄河\",学生热烈讨论,并相互质疑、回答,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解除疑团问黄河\"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由课内到课外,从古到今,从黄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变化各个角度发问,学生积极思维,合作探究,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了解了黄河,甚至还提出了课堂上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更激发了他们课外探究黄河、关注黄河的欲望。拓展训练中,我播放了影片《保卫黄河》,让学生在抗日的炮火硝烟中受感染,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我让学生给影片《保卫黄河》歌词写朗诵词,加深了对《黄河颂》的理解,又培养他们赞颂黄河的写作能力。课外活动中,我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生唱《黄河大合唱》,进一步培养他们爱黄河爱祖国情感。我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黄河当今生态环境的变化,激发了他们爱黄河、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有的老师配了一段《春之声圆舞曲》,乐曲悠扬动听,很快就将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带入春天诗意盎然的意境中,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对春的喜爱和赞美已蕴藏在心底。再如讲授余光中先生的《纸船》时,我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一片深蓝的大海,一只白色的小船在波浪中摇曳,屏幕的右下角,一只红烛发着微弱而执着的光,鲜明的颜色、动态的设计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祖国深沉的爱已通过画面深深打动了学生。这样,在美的意境中,对文章的理解,从字面到内涵,层层深入,既把语句理解透了,又体会了所要表达的主题,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得到语感和美感的双重训练。
四、资源共享,齐头并进
好的信息技术课件还可以在同一年级交流,甚至我还和外地的同行老师交流课件、试卷、教学心得等,使学生都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并且节约了备课时间。我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小学教育网》、《高考资源网》等都注册成会员,我和网上其他外地教师共享资源,上课资源丰富。我也收集了大量教师网友教学和外地学生的学习资料,建立了我的个人资料库,有力地促进了我语文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十年来实践证明,我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给我的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运用信息技术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长期注意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全班学生无人见过桂林山水,因此对课文所描写的景物非常陌生。在导入新课时我说:“同学们今天我带大家去看看驰名中外的桂林山水。”然后通过电视屏幕展现了风景优美的桂林和漓江的水,同时配上优美的轻音乐。奇、秀、险的桂林山和静、清、绿的漓江水,加上优美抒情的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当展示完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时学生的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怏然,求知欲大大增强。
总之,教师只要巧妙地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合理整合,才能使教学有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才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创造性及语文内涵的深刻感染力,才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