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治感冒有什么好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24 10: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治感冒须吃对药
  感冒在四季均可以病,以冬春发病为多。冬受风寒,春受风热,夏季风寒挟暑湿而发病,轻者称伤风,重者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可致病毒性感冒,并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  
  受外邪所致“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要分清,从而对症下药。百姓家里有备药,或自己随便购买药,不会选择,有时延误病情。  
   风寒感冒的表现身感发冷较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四肢疼痛,鼻塞声重,流清涕,咳嗽,痰白清稀,口不渴,舌苔白。治疗应选择辛温类药解表、宣肺散寒。中成药可选择感冒冲剂、通宣理肺、小柴胡片等。家庭自治有两个办法可参考。一是当感冒初起,可先服一次阿斯匹林,喝一大杯热水,然后将头发用热水浸湿,用吹风机对准前囟吹五至十分钟,身有微汗,清鼻涕立刻停止。二是用鲜姜一块切碎和一两大葱白,加入500毫升开水,趁热喝下,微汗出,病自愈。  
  风热感冒的表现:发热重,轻微发冷,头胀疼,鼻流粘涕或黄涕,咽喉肿疼,咳嗽,痰黄稠,口渴,舌苔黄或薄白。治疗要及时,能去看医生的病人以服汤药及抗菌素为好。家庭自己治疗需要选择辛凉解表药,如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板兰根冲剂等。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病毒,传染性强,症状重,多数高烧、头痛、身疼、口渴、有汗,有时眼结膜充血。应及时看医生,用清热解毒、清气分热的方药2~3剂药可降体温,控制病情发展。病人这时应大量饮水,充分休息。  
  感冒重在预防。感冒容易引起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可发展成气管炎、肺炎、病毒性心肌炎;化脓性扁桃体炎可引起肾小球肾炎、中耳炎;肠胃型感冒可腹泻不止等,所以要重在预防和早期治疗。

怪招治感冒
熨斗治感冒
  美国人有一个治感冒的方法 ,将室内温度保持在 25℃左右 ,然后让病人俯卧床上 ,用热湿毛巾敷背 ,再用电熨斗来回在背上熨烫 ,熨斗温度不宜太高 ,应控制在 35─ 40℃左右 ,否则易烫伤皮肤。
  男性吃巧克力抗感冒
  英国伦敦一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有关巧克力的研讨会上指出 ,巧克力能促使男性免疫系统产生一种名为“免疫球蛋白A”的强劲抗体 ,存于唾液中 ,能对付感冒。有趣的是 ,巧克力对人体的影响因“性”而异 ,女性对这种气味无动于衷。
  酸碱治感冒
  研究发现 ,感冒病毒在酸碱环境中易受到控制。治疗可采用食醋或小苏打控制病毒生长。方法是 :将食醋或小苏打用凉开水配成5 %浓度的食醋溶液或 6%的小苏打溶液 ,任选一种 ,感冒时立即滴鼻 ,每 3小时滴一次 ,每次每个鼻孔点 2滴 ,多数病人 2─ 3次可愈 ,总有效率达 9 2─ 9 7%。
  鼻吸VC治感冒
  研究人员发现 ,维生素C能抵抗感冒病毒。他们向一些开始有感冒迹象 (如鼻塞、流清涕、头痛等 )者的鼻孔内喷入维生素C钠粉剂 ,9 0%的人吸药 5分钟后 ,鼻内积蓄的黏液便开始液化 ,在晚间及次日早晨连续喷治 ,多数人的症状于当日午后可得到控制。
  大蒜冰糖水治感冒
  大蒜素对病毒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用大蒜头 4─ 6个 ,洗净切片 ,加水 350克 ,另加冰糖25克 ,浸泡之后即可用于滴鼻漱口。每个鼻孔每次滴 1─ 2滴 ,每日漱口 2─ 3次 ,有较好的疗效。
  眼药水治感冒
  近年来 ,国外有人用氯霉素眼药水治感冒 ,取得了显著疗效。方法是 :先用眼药水滴眼 ,每眼 1至 2滴 ,然后滴鼻 ,每个鼻孔 2─ 3滴 ,白天4─ 5次 ,婴幼儿慎用。
  睡眠可以治感冒
  美国学者近年发现 ,感冒病人发热时产生一种叫“胞壁酸”的物质 ,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人在睡熟时也产生这种物质 ,故主张感冒病人多睡一会儿 ,使免疫力增加 ,感冒不药而愈。
  热风治感冒
  英国索尔伯兹里感冒研究中心发表的一项报告指出 ,使用吹风机将热风吹入人的鼻孔 ,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繁殖 ,从而使感冒症状得以改善 ,使感冒早愈。一些感冒患者曾接受温度43℃或 30℃的热风吹 10分钟的治疗 ,结果病程缩短一半 ,症状明显减轻。家庭治疗感冒可用普通电吹风在能忍受的距离内对鼻孔吹热风 ,每次 5─ 10分钟 ,每日 3─ 4次。也可用开水一杯让其热气熏蒸鼻孔 ,每日 2─ 3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3: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