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0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三、情节留白之处练就曲折之美
就文章的布局谋篇而言,经常会出现情节上的跳脱,给读者留下大片的情节留白。正因为这留白之处让学生享受到了想象的自由与曼妙。《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课文《绝招》中讲到主人公小柱子喝小伙伴比本领,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惭愧。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换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镇”住那些小伙伴。但在情节却没有讲到小柱子如何练绝招,这恰好让血还是呢个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于是学生的思维就被打开了。
学生1写道:小柱子在受到奶奶的启发后,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就种“绝招”。于是,他每天睡觉前总用稿纸做30道2位数的乘法,为了证实是否正确,他心算后还得用笔算验证,最后完正确了,他才肯睡觉。
学生2写道: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但,小柱子还是坚持2位数的乘法训练,为了万无一失,他总要在暖炕上把每天练习的几十道题目心算后,再起炕趴在椅子上好好地验算,有时他的腿被冻得通红,但他一点都不在乎。就凭着他的这种毅力,他终于练出了“绝招”。
再如《检阅》中博莱克如何训练这个情节留白了;《去年的树》鸟儿离去的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是略去不写的;《可贵的沉默》省去了孩子沉默时的内心活动世界。
……
这样,留白填补了,课文的内涵也更丰满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全面、深刻了;这样的阅读使学生不仅读懂了文字,更读懂了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课文解读,这一“留白”无疑成为了对学生进行的最深刻的教育!
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以课文的情节留白为习作的突破口,做到读写结合,加强课堂练笔,就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结尾留白处练就人性之美
好的文章结尾处往往会给读者留下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余地,我们可利用这一留白让学生去遐想,去玩味,从而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如《凡卡》文章结尾只写凡卡在邮筒里投送他写给爷爷的信,回来后睡觉时做了一个甜蜜的美梦,留下了一串省略号。这无疑给学生留下了一大片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小凡卡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的美好愿望能实现吗?他的命运能改变吗?”通过学生回顾信封上的书写,探知凡卡的爷爷肯定收不到信;根据凡卡爷爷的境况判定爷爷即使收到信也不能接他回家;根据时代背景推知凡卡的美梦注定不能实现,等待他的是更悲惨的命运,以此更深入地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激发学生对小凡卡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秋天的怀念》中结尾是不是只留下“好好活”?
《狼和小羊》中小羊的命运如何?
《小摄影师》中小摄影师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他有没有再来找高尔基?
《圆明园的毁灭》中英法联军能毁灭了圆明园,但毁灭不了的是什么?
……
一篇篇意犹未尽的文章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一种人性的美就活跃在学生的笔尖下。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地多留一些时间、空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使他们在适当的引导下发挥创造性、尽情展示,描绘出属于他们的精彩。
鲁迅先生说过:“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那么,就让我们都来为我们的孩子创设一片蔚蓝的天空,让孩子们想象的精灵自由地飞翔!
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说话、写话练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留白”背后那个多彩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王俊章《让“留白”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2.《江苏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学留白”的设置
3.姚锦勇《练在情节留白处,充实文本》
4.邓秀娣《挖掘文本资源,开辟课堂练笔天地》
5.王沁雪《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