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2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与路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23:1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与路径
凉城县职业中学  谢 静
“素质教育”这一理念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并在199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确立为教育工作的目标之后,全国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学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中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的确定、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运行机构、督导评估等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正在形成,中小学素质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目前我国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直接导致素质教育仍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件华丽外衣,我们目前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独行天下。
作为一名在基层一线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学化学教师,在1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努力探寻一种在当前教学评价框架和体系中能尽可能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现实路径。经过探索、实践,也有一些初步的收获。现将其归纳如下,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参考。
一、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方向,更是标尺。这就要求在我们这些实施教学的教师心中,要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目标定位,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实施过程更加合理有序、更能稳步梯次推进,也更能检验教学工作的实效。这就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教学阶段。  从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制度来看,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针对性和任务、目标都不同。如:学前教育,是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逐步解除家庭在培养儿童时所受时间、空间、环境的制约,让幼儿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发展;初等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具备基本的写算能力,为接受更高一阶段的教育做好准备的教育;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来合理界定教学目标,不能降格以求,更不能急功近利、盲目拔高。比如说,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认知程度为标准去衡量学生,把一些自己认为很简单但属于更高阶段的内容提前输出给学生,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同样的,也不能把目标随意降低,学生压力小了,前进的动力自然也会随之减小,也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2.所授科目。在学校教育中,每个阶段开设什么科目,都是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阶段、生活体验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等,经过经过多年实践检验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而确定的。而且,每一科目的知识点编排次序、侧重点和难点的出现、甚至是对一个概念的表述,都是按照人类对于事物认识阶段递次演进的。对中学化学而言,它的设置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也就是说,对于这一阶段的同学的培养,应该是在“博”字上下功夫。这个“博”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感性体验要“博”。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实际体验,并与其日常生活中的体验结合起来,这样既能让他们对知识的认知“水到渠成”,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二是传递的观念要“博”。我们知道,中学化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是在一个特定阶段成立,随着将后学习的深入,还会逐步扩展。因此,我们不能把那个概念一下子给教“死”了,而应该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即,随着我们对自然世界认识的深入,有很多过去认为对的东西可能不甚准确,甚至会被颠覆。实践证明,这种观念的传递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三是输出的知识要“博”。在讲授每一节课的时候,要了解其他相关科目的进度、内容以及同学们的生活习惯、体验,然后在课堂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较为深切地体会到知识的系统性、关联性和对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23:10:56 | 只看该作者

3.学生实际。从笔者身边的事例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会走向这两个极端。一方面,对于那些基础扎实、肯用功、头脑比较活、成绩好的学生,总是想着要把他们的最大潜力挖掘出来,就像拧螺丝一样,一扣紧跟一扣,学生成绩进一尺,对他们的目标就会提一丈,最终使得这些同学很少能感受到成就感和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逐步由好学、乐学变得厌学、弃学,结果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弛。另一方面,对于哪些基础差、不太愿意下功夫、学习兴趣不强的学生,则抱着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对他们只要求能够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以自己的教学实施就行了,至于他们学不学、进步不进步、进步大或小,那就靠他们自己了,从教师这个层面对他们施加的影响很小。这样一来,这些同学就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应该说,这是学校教育的悲剧。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前,要仔细分析学生的特点及其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对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既要突出共性目标,又要兼顾差异,分层次确定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设计出知识和技能、能力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例如,可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先让学生学会按顺序观察,即实验前反应物的颜色和状态、实验中的现象、实验后各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再让学生学会用感官感受、对照观察等)、环保意识(针对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薄弱,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在课上设立相关的目标进行教育)等作为共性目标去培养。而对于那些知识关联度高、过程复杂、需要较强的综合分析、推进能力的内容(如复杂方程式的配平、较为复杂的某一溶质在一溶液中饱和度的计算等),可作为探究性目标去实施。
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素质的路径和措施
目标变为实际成效,还需要合理的路径和可行的措施,在教学行为中去落实。唯其如此,我们的目标才不致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1.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应该把着重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观念,作为每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仁内化于心的一个自觉遵循。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针对自己实施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研究、探索、试验,而不是不想、不愿、不敢、不能改变过去的“套路”。其次,应该对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应该说,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而非单一的某一种素质教育。而且,我认为,“素质”对于人这个具体承载,影响因素很多,不同的外部环境、不同的学习生活经历、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自身条件,均会形成不同的“素质”。但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通俗的讲,其根本取向就是要培养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至于其功用,可以各有不同,但有些基础性的东西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有吃苦精神,要有感恩和合作意识,要有创新能力。第三,应该树立科学合理的方法观。一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眼前与长远、“一与多”、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等关系,从教育教学的整体出发,认真研究教育课题本体结构在全部教育结构中的结构地位及其结构功能作用,对教育课题进行设计与整体实施,实现最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另一方面,要把价值观、吃苦精神等基础性的素质作为重中之重,一以贯之地对其施加影响,重点引导,逐步养成进行强化、固化,这样才能保证其“有用”。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其个体差异,对其可能发挥的功用进行引导、培养。
2.探索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需要以合理的教学模式来承载,输出给学生这个受众。而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模式必须多样化。多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微观层次上,有知识掌握与传授模式,技能形成与训练模式,能力获得与培养模式,行为规范的认同与示范模式,态度改变与教化模式等等;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有概念教学模式,例题教学模式,思想方法教学模式等等。宏观层次上,有学习——教授模式,发现——指导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等。当然,不管是那种教学模式,均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联动性,要突出体现教与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充分反映教依赖于学、学受制于教的学与教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每一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都应该把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始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行为重点应放在指引、引导上,终极目标确定在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上来。而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只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只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忽视了要将知识、技能传导给学生这一终极目标,从而舍本逐末,使课堂成了老师的表演舞台,学生成了名符其实的观众。此外,我们还应认识到,每一个受教个体,不管其能力如何、专长是什么,将来都会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都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份子。所以,无论采取何种教育模式来实施教学,都要有意识地把社会学的内容渗透其中,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使学生的思想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使学生的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这也是素质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23:11:01 | 只看该作者

3.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由无形变有形,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教学实践表明,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学生中独生子女多,日常生活家长的包办代替,使得他们普遍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能力较差,只能在纸上或者在试卷上做实验,当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时,感觉无从下手,甚至违反操作规则。为扭转这种局面,我在实施实验教学时,探索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主动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凡具体条件,能够组织课堂演示的实验,都要进行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演示实验,实验过程中,对下一步应该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等进行讨论,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解答最初提出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得出实验结论。这样,使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实验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二是积极创造学生动手参与机会。根据学校实际,除把那些教材要求的学生实验安排足之外,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甚至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探究实验的改进思路和方法,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从而有效地调动起他们对化学课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在讲解置换反应时,把铁与硫酸铜和铜与硝酸银的置换反应实验交给学生去做,学生在教师的提示、讲解下进行具体操作,同时,及时提醒他们做好实验记录和结论。实验做完了,结论也整理好了。这种措施不但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意识,还促进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访求,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得既快又深刻,而且还激发起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三是改进实验操作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已所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例如,在做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实验时,让学生根据该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所需仪器,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并在实验后阐释实验现象和结论。这样安排,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增强了,也激起了他们积极思考的意识,增强了化学实验思维能力,主动思考的习惯得到逐步养成,动手能力在幅提长。
总之,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升学生能力素质已成为全社全的共识和努力方向,虽然在短时间内,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还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但从进入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能力素质不足造成的不良后果。所以,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的同时,紧密联系生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真正造就一批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目标提出以来,虽然国家从评价标准上尚未取得突破,但突破应试教育藩蓠,提升学生能力素质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同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紧迫的一项任务。笔者在近20年的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了一些实施素质教学的经验。即,应充分考虑教学阶段、所授科目和学生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特别是突出价值取向、团结协作意识等必备素质,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人的。在培养途径上,应注重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合理运用教学模式,并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4 22: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