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9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数学获奖论文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2:1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数学获奖论文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文市高中      范运灵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数学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基础学科,而是一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的科学,数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数学素质将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数学作为训练思维的体操,对培养学生以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学生的创新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能力 ;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数学思想方法
新世纪之初,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其根本在于创新人才的竞争。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水平成为影响民族生存状态的基本因素。在我国,为改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较差的教育现状,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基础教育阶段,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已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当务之急。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必将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 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成功的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教育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为了有效地改进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影响,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学生是具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尤其对后进生不应该采取歧视的态度。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学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创新力来自基本的认知过程,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禀赋,而不是只有少数尖子生才有的一种特殊技能。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创新的机会,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创新。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传统的“师道尊严”教育观念容易形成教师权威意识,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宰着,这极不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将日益通过经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获得。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如何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学习经验的积累。教师必须做好角色转换,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导疑、导思、导问、导学,使自己不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就目前的教学改革而言,实施研究性学习,运用数学技术进行探索研究等等,教师先前并无多少经验。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一位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讨论、共同研究,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再者,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第一,数学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更多关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的情感的发展、品德的形成,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意识并从中发展学生的能力。总之,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充分体现数学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所以,数学教学将着力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第二,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所以,学生的数学知识应该基于个体对经验的操作,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讨论、交流的学习氛围、知识背景和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数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教育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数学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教法,运用先进教法指导学生学习,如运用数学技术“做”数学实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第四,教学研究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只有坚持教学研究,才能从理论的高度研究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从而更好的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2:15:51 | 只看该作者

二、        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针对传统教育中的弊端,而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教育工作的改革正处于关键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开始反思,开始重视我国数学教育中值得肯定的一面,而正因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相关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事实上,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就可以实现从具体数学到概念化数学的转变,发展符号意识;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从直观描述到严格证明的转变,建立严格的“逻辑思维意识”。由于在数学思维过程中,观察、比较、类比、合情推理、抽象、归纳、概括等各种思维形式都在发挥作用,因此在数学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另外,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强调让学生开展课题讨论、独立活动、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积累生活经验等,就会变“自主发展”为“自由发展’:国外的教训应当借鉴。再者,我国大班额的教育国情也制约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所以,当前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应当在发扬传统教育优势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探究式学习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干预度’:则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三、        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深化,随着西方数学教学理论的引入,“大众数学“、“问题解决”、“建构主义”等以借鉴西方教学为主流的教学改革浪潮对我国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涌现了许多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如:"MM "教学模式、愉快教学、活动教学、开放教学、探索教学等等,数学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透过各种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遵循同一教学理论一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着共同的教学目的,即1)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2)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3)扩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事实上,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倾向,提倡多种教学模式的互补融合,努力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现代教育观念下的数学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创新型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将“纳众家之长’: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        改进学生学业评价方式
学业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具有管理、诊断功能,更具有导向、调控和激发功能。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树立新的学业评价观,充分发挥学业评价的教育功能。首先,对学生数学学业的评价应是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等有机结合的综合评价。采用定性的、动态的评价方式则可以及时调控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他们饱满的学习热情、强烈的求知欲望,调节他们的认知冲突,促进他们积极有效的数学思维,并强化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从而促使他们主观能动地调节自己的学习心理和思维方式,使其“潜在发展水平”突显为“现实发展水平”成为可能。而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其次,学业评价必须以鼓励性为原则。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评价,其目的不仅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评价过程中,在以全班学生为参照的同时,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原有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对学生创新意义上的进步的多次肯定,则很可能促使其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使创新能力成为其能力结构中的稳定成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2:15:55 | 只看该作者

五、        深化课程与教材改革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教育管理体系的变革,而且还涉及到课程与教材的改革。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最终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与教材中,通过课程与教材的实施来实现。因此,课程与教材的改革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
课程与教材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根本依据,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认识对教材进行加工、制作、修改、补充。教师所领会的课程与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实际上会有一定的距离,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也会有一定的距离,同时,每个学生在同一课堂上体验到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也会有自己特定的理解。这种差异任何时候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消除不了的。所以,不同的教师对课程与教材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从而进行不同方式的“理性加工’:这有助于教师的创新教学,但教学的质量如何,则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质,尤其是教师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也应更好地发挥课程与教材的导向功能,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材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与编写必须以先进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为指导,应该抛弃那种静态的、绝对主义的狭隘数学观,以动态的经验的数学观作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将科学探究的“再创造”过程体现于教材。目前,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已在试行,我们希望能够在试行过程中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从而制定编写出更为科学、更为合理,更符合当代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与教材。
结论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必须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数学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正确的教师观和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有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寻找传统与创新的有效结合方式的同时,努力探索并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其次必须以课程与教材的改革为基础,充分发挥学业评价的教育功能,进而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切实落实创新教育。总之,只有落实于素质教育之中的创新教育才是有效的,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真正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0: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