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4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1: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这个学期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接任了一年级的数学,责任促使我做好工作,无怨无悔的做好工作。自开学到现在特小结如下:一、我觉得做得较好的方面1、不局限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例如:教学“第几”,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几个上来排队,全班同学来猜第5个小朋友是谁,然后让第5个小朋友跳一跳,看看和同学们猜的是否一致。2、要信任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6的组成”时,不仅能总结出5种组成方法,还会把5种方法并成3种。3、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分类”时,学生通过对各种东西进行分类,发现可以按颜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按材料分等。分鞋子时,学生把皮鞋放一层,凉鞋放一层,并能说出人按高矮来排队时,矮在前,高在后。把分类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验了分类的用途、好处。
二、不足与困惑
1、我虽然从教多年,虽然思想开放,也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组织方面显得有点无力,好的教学设计有时候无法实施。
2、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学校的有些设施跟不上,有多媒体教室,但没有配套的等
3、一年级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1:38:00 | 只看该作者
作为新教师,首次面对的就是教学一年级的新生。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使我有了很多的困惑和徘徊,这期间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是更多的是鼓起勇气、重拾起对教学的热情向前进,一学期过去了,有必要对这一学期进行下总结。
  一、做得较好的方面。
  1、不局限于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适当重组教材,做到能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学“第几”时,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全班学生一起来参与活动,学生兴趣很浓厚。先让学生一起准备好,我说:“第一排”。那么第一排的学生就迅速的站起来。在说第几排的时候,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把“第”字拖长声),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中充分体会第几的概念.
  2、要信任学生,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6的组成”时,学生不仅能总结出5种组成方法,还会把5种方法并成3种。又如,在教学完0~10这11个数字,我让学生编一套操来形象的展示这11个数。可以用身体,手等。在第二天的汇报交流时,我惊喜的发现了学生巨大的创造能力,每个数字在学生的深动演绎下变得活灵活现。
  3、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分类”时,学生通过对房间里的东西进行分类,发现可以按颜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按材料分等。同时,学生又对分好类的东西放在哪里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分鞋子时,学生把皮鞋放一层,凉鞋放一层,并能说出人按高矮来排队时,矮在前,高在后。学生把分类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验了分类的用途、好处和分类带来的方便。
  二、不足与困惑
  1、我虽然在师范的学习中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也看了较多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很多在书上介绍的教学方法照搬到现实教学中并不适用。虽然思想开放,也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组织方面显得有点无力,秩序不是那么好,学生一声高于一声,做什么的都有,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实施。在本学期我试过用严厉的教学态度,也试过用温柔可亲的教学态度。但效果都不持久,在下学期,我也许应该运用“严”和“松”并重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但何时“严”何时“松”是我作为新教师要在今后几年里好好探索和把握的。
  2、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我希望是在一年级能用到课件的课都用课件演示生动的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样,课堂纪律也会好很多,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我所做的课件都比较简单,无法真实再现生动的画面,再者,从网上下载以及和各位老师交流课件还不够,这是我在下学期要努力的方向。
  3、一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特别是我教学的一个班级,程度好的学生对于难题点拨以下就能自己理解和明白,但是程度较差的学生说了三、四遍也不是很消化。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总之,这一学期的数学教学给了我很多需要反思的方向和提高的建议。希望下学期我会有所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1:39:00 | 只看该作者
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安家乡中心小学    王品香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和各位老师一样,做过很多以前不曾做过的事,思考过很多以前不曾思考过的问题,更发生过很多以前不曾发生的故事。这个过程中,有困惑,有迷茫,但更多的是惊喜、发现。下面有这样一个故事――“玩积木的惊喜”,和大家一起分享。

惊喜之一――长方体可以印出哪些图形?

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这一思想,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玩积木。我给学生准备了很多积木(主要有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圆柱),首先我让学生自由玩积木,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学生非常感兴趣:搭积木的,画的等等。接下来,我出示课本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课本主题图,用手中的玩具像主题图那样玩。学生就通过印一印、画一画、盖一盖,得到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然后,我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我问你答”,目的是使学生感受由体可以得到面,要得到面,可以用体来印、画。

我是这样问的:用长方体可以印出什么图形?一个学生说:用长方体可以印出长方形。我又问:正方体呢?“可以印正方形”。这个答案基本说明学生建立了面、体之间的联系。又有几个同学在举手:老师,用长方体还可以印出正方形。

我一听,这正是我的设计目的之一,我故作疑惑:是吗?长方体怎么能印出正方形呢?我请这位同学上台来给同学展示一下。学生非常得意地走上台来:把长方体的这一个面,印上印泥,印在纸上,就得到了一个正方形。这个同学刚说完,有个同学就在下面说:老师,我这个长方体印不出正方形。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什么样的长方体可以印出正方形呢?有的同学还开始用其他的面试一试。当然,老师心里很明白,但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挑战,是一次探索。学生通过讨论,说出了各自的看法,尽管没有什么统一的结论,但学生确在尽情地感受。

惊喜之二――三棱柱可以印出什么图形?

接下来,我就要求学生像老师这样,提一个问题请同学回答。学生纷纷举手,一个学生说:三棱柱可以印出什么图形?学生说:三棱柱可以印出三角形。

这个答案在我的意料之中。又有一个学生说:还可以印出长方形。这正是我要让学生体会的:三棱柱不仅可以印出三角形,还可以印出长方形。但是,我故作惊讶:一个物体,怎么会印出两种图形呢?我又请同学上来展示。然后,让全班同学学着做。

这时,还有几个同学在举手。我立即请那位同学发言:老师,用三棱柱还可以印出正?┓?形。

怎么印?我迅速地思考,除非三棱柱长方形的面是正方形的,可是,我准备的三棱柱,长方形的面不是正方形的呀!尽管如此,我还是决定让学生试一试。我问他:可以吗?印给同学看看。然后,这个学生就上台来,用三棱柱先印了一个三角形,再印了一个三角形,把它拼成了一个正方形。原来,我提供的三棱柱三角形的面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说实话,我在准备素材的时候,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就想到为学生准备一个三棱柱,让学生能够用三棱柱印一个三角形和长方形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想到学生却做了一个有心人。利用学习素材的特殊性,产生了创新的火花。

惊喜之三――圆柱可以印出长方形吗?

课上到这时,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跃,课堂也非常生动,我也很放松,就对学生说:你们还有问题吗?“有,有”很多学生大声说。我找了一个同学,他问:用圆柱可以印出什么图形?全班同学迫不及待,异口同声回答:可以印出一个圆。

至此,我非常满意,我的设计目的基本达到,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面在体上”“面从体来”的感受。按教学设计,我该进入下一个环节。况且,学生在交流中,出现了很多我没设计到的,已多用了一些时间。我正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时,一个小男孩大声说:“老师,老师,我还有问题”。小男孩的声音很大,大得连每一个听课的老师都听见了,而且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我确实很紧张,此处如果再纠缠,这节课肯定完不了。但是看着学生这样急切的样子,我还是决定叫那位学生试试。

他说:“老师,用圆柱还可以印一个什么图形?”顿时,全班都安静下来,我还看见几个同学,从玩具盒里又拿出圆柱,看了看,在纸上比了比,然后摇了摇头。我也在想:可以印什么图形呢?大概过了20秒,没有一个同学举手。我就问他:你说还可以印什么图形呢?他振振有辞地说:用圆柱还可以印长方形。

怎么印呢?我大吃一惊!确实没有想到,如果我面对的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可能我毫不奇怪,但毕竟我面前是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他的话就像一颗重磅炸弹,我听见了台下听课的老师也开始议论纷纷,都在猜他怎么印。你可以做给我们看看吗?我确实不知他怎么做,干脆把矛盾交给学生,也给自己留一点思考的空间。

这个同学走到展示平台,将圆柱的曲面印上印泥,在纸上滚动了一下,就出现了一个长方形。我顿时恍然大悟,非常激动,奖励了这个同学三颗智慧星,下面的老师也不由自主地为他鼓掌。在他的启发下,又有同学举手。学生说:老师,我来,还可以印出正方形。滚的时候,这样滚得差不多了,就不滚了……

接下来,我叫全班同学,在纸上都这样滚了滚。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可是,最终呢?这节课没有上完。但是,我没有遗憾,相反,它给了我更多的惊喜与发现,引起我很多的思考:

学生的创新如何产生的?

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我们的认识中,将圆柱和长方形建立联系,应该是在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后,才初步具有了“化曲为直”的思想。虽然,老师已知道圆柱可以印出长方形,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我们完全不能想像的,或者说是不敢想像的,他们在这一点上却有所发展。以至于学生提出可以印长方形时,老师却毫无心理准备。但事实就是,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材,感受和体验了“化曲为直”的思想,实现了思维的创新,这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课后,我对这个学生进行了课后访谈:你怎么想到用圆柱滚动印出长方形的?学生说:我们原来学习圆柱时滚过的。我又问了他另一个问题:你在生活中见过圆柱这样滚动吗?学生说:我见过,压路机的轮子是圆柱,它滚过的印子就是长方形。学生的回答使我想起一件事情:去年,孔企平先生来我校指导工作时,正好听了我校一位老师上“认识物体”这课。课后,他提出了意见:为什么不让学生滚一滚圆柱和球?后来,我在上这课时,就照孔老师说的这样做了,让学生有了球可以朝不同的方向滚动,而圆柱可以朝一个方向沿直线滚动的感受。

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学生的创造不是空穴来风。将教学和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这为今天学生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在此,我也斗胆地建议:这一节教材,是否可以增加类似压路机压路的主题图。

为学生搭建了发展和创新的平台。学生要实现发展,或者说,要让学生产生创新的火花,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首先是教材的编排。北师大版教材在编写上,可以说是体现课程标准理念最贴近的教材。它遵循“生活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叙述模式,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认识图形”这一节的编排上,北师大教材独创了“面从体来”“面在体上”这一思想,建立“面”“体”的联系。教材中四幅主题图,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面、体联系的场景,有画,有印,还有盖,学生非常感兴趣。特别精彩的是,提供了在沙滩上印三角形和一幅盖章的图,通过印泥,可以在纸上印出图形,这一个“印”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印”的活动中,联想到以前圆柱的滚动,这二者结合,就产生了今天学生创新的火花。从这里可以看出:北师大教材凝聚了教材编写组专家的心血,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俯拾皆是,它就像一座矿山,一座富矿,要看我们如何挖掘,如何开采。它充分体现了教材这一学习的载体对实现学生思维创新的重要性。

其次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教材提供了普通的长方体、正方体和三棱柱。我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圆柱,给学生提供了印泥,同时还设计了“我问你答”的师生互动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大量地去印、画、盖,这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全班同学都能用一个物体印出一个图形,大部分同学能用一个物体印出多个图形,还有一部分同学居然用圆柱印出了长方形,实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飞跃。

我不由想起一个伟人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

当然,在新课程实施中,还发生了很多的故事,故事虽小,但记忆犹新,它启迪我思考、探索,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想说: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02: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