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今夕何夕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家讲坛--于丹《庄子》心得讲稿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2-23 16: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百家讲坛--于丹《庄子》心得讲稿

于丹《庄子》心得讲稿-《认识你自己》

[画外音]我们常常认为,最了解自己的当然是我们自己,但于丹教授却认为,最难认识的恰恰是我们自己,这是为什么呢?《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我们怎样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正解全面地看清世界上的事物呢?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自知之明?又怎样才能不受外部评价的影响,而正确地认知自己呢?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话题:认识你自己。其实这个命题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的命题,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面,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迷。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每天都在问过往的行人一个问题,谁知道这种动物是什么,它在早晨的时候是四条腿,在中午的时候两条腿,在晚上的时候三条腿,那么这个腿不断在变化的动物是什么呢?过来的人答不上来就会被狮身人面像吃掉。那么后来年轻的俄狄浦斯在路过的时候,说出了最终的答案,他说这个动物就是人。那么斯芬克斯大叫了一声,就跑到悬崖跳下去了。

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呢?说明离我们最近的往往是最难认知的。我们在整个人成长的经验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唯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因为人生的变化呀,是在不经意之间,有太多阶段,比如说早晨,一个孩子当他匍匐着四肢爬行的时候,这是在生命成长之前,那么走到一定的阶段人可以站立起来了,在这个世界上开始有很多很多需要去积累的、需要去建立的、也有了很多内心的惶惑和游离,到了晚年的时候,我们所积累的那此财富、声誉、情感,一切一切负累于心苍老了生命,让我们日渐疲惫就要借助拐杖,又成为了三条腿。这样的一个历程中,哪一个阶段是我们最快乐的呢?哪一个阶段是我们对自己认识最清晰的呢?那一个阶段我们的心中是了无遗撼而充满了温暖富足之感呢?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文化体系在以不同的话题不断地追问着。在《庄子》整个这本书中,亦幻亦真,充满了这样的追问。庄子有时候说,自己梦到自己是一只大蝴蝶,但究竟是蝴蝶梦了自己,还是自己转而为蝴蝶,这是说不清楚的。

[画外音]庄子以庄周梦蝶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什么认识自己最难,就是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己之心,推断所有的事物,就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这也是使我们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的第一个障碍。

有很多时候,我们人是以自己的标准去推断其它动物,有很多的规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他说比如人要是在潮湿阴冷的地方睡觉,那你醒了以后轻则腰疼,重则是落下半身不遂了,然后他问你觉得泥鳅也是这样的吗?泥鳅住在那儿它就正好,你要让它住人的火炕,那没准就烤成鱼干了。庄子甚至说象丽姬、象毛嫱这都是人间的美女,我们形容美女往往有一个词叫沉鱼落雁之容,说看到她那些大雁就飞散了,鱼就由于羞愧就潜到水底去了。庄子说那些个雁也吓跑了,鱼也都惊逃了,他们真的就觉得这个美女就那么美吗?也许是他们认为丑陋而被吓跑的。所以这就是庄子在《齐物论》里面提出的观点,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己的密码,这个密码是看不破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庄子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难解答的就是自己究竟是谁,你所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其它自己的心只有清楚了,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于丹心语)。

我想一个不能真正认清自己的人,也不会真正认清他人,有的时候你的好意有可能会遭遇恶报,因为你在以自己方式强加于人。庄子讲了不止一个这样的故事。在《至乐篇》里他说,鲁国国君遇到了一只很大的海鸟,突然之间飞来了,国君觉得毕恭毕敬。

[配音]国君:这是我国最好听的音乐,好听吗?这些肉都是给你吃的,快吃吧;这是鲁国最好的酒,你喝吧,来,干一杯。

每天用这样的礼仪在供奉这个海鸟,而这个海鸟目光迷离,神色忧思,不吃一口肉,不喝一口酒,就这样抑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配音]国君:你为什么不吃呢?我什么都给你最好的了。

这是为什么呢?庄子的总结说这叫以人养养鸟,而不是以鸟养养鸟,是以人喜欢的那种礼仪对待它,而不是以它自己的心思在对等它,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里头还少吗?其实不要说对朋友对他人,就有很多人对自己深爱的孩子是不是在这样养育着呢?

[画外音]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世间的一世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有时候我们常常会强掉自己的好心,却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就是我们对自己都没有认识清楚,又如何能认清客观的事物呢?

其实原来小的时候,中国传统养孩子有一种方式就是打蜡烛包,说孩子的腿要长得直,生下来就用小被子把这孩子紧紧紧紧地给裹起来,而且怕孩子总是在吸手指,怕那个小手吸起泡来,或者咬破,就给孩子带纱布的小手套,打蜡烛包。但是按照今天最科学的这种抚育科学来讲,孩子的手就是他的第二大脑,如果你包住他的手,固然他不会抠破自己的脸,他也不会咬破自己的手,但是他的认知神经从一开始就是受局限的。所以现在医院里面宁可提倡经常看着孩子,给他剪指甲,也一定不要束缚他,而且这个蜡烛包现在也都散开了。这些从科学上来讲,已经可以解决,但是我们想想有多少家长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给他打了一个精神蜡烛包,总在以成人的世界标准,告诉他,你的腿要想长得直,就必须绑起来,你以后要想出名,要想在社会上建功立业,你从三岁必须弹钢琴,你从四岁必须学美术,你从五岁必须跳芭蕾,如果不这样的话,你六岁上小学,你有什么去跟别人抗衡,而六岁一上学,你必须比别人多报一个奥数班,这样的话你才能像我们这样在社会上竞争,你才能够读了大学,进入成人世界,这样的一种竞技规则。而这些方式是不是给海鸟摆上酒肉的一种方法吗?

其实庄子的寓言有多少是作为今天的镜子,我们对自己最亲爱的孩子有时候都不是以他的方式在养育他,都不是以他的快乐时光去还给他,而是用一种成人的标准去进行剥夺,那么这种好意有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出乎意料的恶果,这种恶果就象庄子在《应帝王》里面写的一个寓言。他说南海之地叫做倐,北海之地叫做忽,这也象他写的南冥北冥一样非常辽阔,非常遥远这样两个地方,他们要是想会面的话,经常在中央这个地方大家相会,中间的这个帝王名字叫浑沌。什么叫浑沌呀,就是长成了一个蒙昧未开的大肉球。浑沌就老迎来送往,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倐跟忽,倐与浑就看着这个浑沌,他们觉得心里很内疚,觉得他什么人间的至乐,都享受不了,所以倐与忽谋报浑沌,两个人为了报恩,就在一起谋划,说人皆有七窍,有了七窍,可以吃,可以喝,可以听,可以看,人间的喜怒悲欢,声色美丽,都可以入得眼目,那么说浑沌没有,怎么办?我们给他凿开吧。整整凿了七天,结果是什么呢?是七日七窍成,而浑沌死,真正凿开的时候浑沌就失去了他的本真,他之所以可以活着,就是因为他的“浑沌”之态,他可以去综观天地,等你把各窍给他分开的时候,他已经远离了他的生命本体。其实这个寓言仅仅是一个寓言吗?所谓人的社会化,就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被社会凿开了我们一窍又一窍,凿到最后呢,我们变成了一个社会标准下的成功人士,但是离我们的赤子之心、“浑沌”之态又有多远呢?(不要因为世俗的标准,而远离了自己的赤子之心。于丹心语)

我们很少在内心追问这个命题,因为我们离自己已经太远了,很多物理的属性,我们一眼看去可以一目了然,但对我们自己终究看不清。人世间很多事情效率是出在它的科学上的,也就是说用一种准确的方式迎合物性去做,这就是最高的效率,而不要违逆它,用人为的想象去判断,去处理去强加于人,其实庄子讲的这些寓言,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们听的真正就是一些故事吗?有很多故事可能离我们很近很近。我也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只小鹰,它从小就是跟鸡群长大的,主人把它放到鸡群里头从小一起给它养大了,它一直就认为自己是一只鸡,所以主人真正要放这只鹰的时候,怎么打,怎么骂,怎么给它吃的,诱惑它都不行,它就认为自己是鸡飞不起来,最后这个主人太失望了,他说我白养了一只雏鹰,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我把它扔了吧。把这只鹰带到了悬崖边,象一只鸡崽一样一撒手,垂直向悬崖底下掉下去。

[画外音]掉下悬崖的雏鹰,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命运?一只和鸡一起长大的小鹰还能不能恢复它雄鹰的本性?而这样的一个故事,又给我们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道理呢?

(重复上面,略)就在坠落的过程中,这只鹰扑棱扑棱翅膀,在没有坠地的时候,突然飞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就在悬崖坠落这样的一个高空的落差中,它的天性被恢复了,因为它知道它的翅膀是有用的,而过去你养育它的过程中,一直把它和鸡群喂在一起,没有用过它的翅膀,其实我们有多少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某种潜能从来没有被开发出来(于丹心语)。

也就是说你从来没有遇到一个你真正热爱的职业,让你用心去做,而不是用脑子去谋生,你没有在这个职业中,获得过被激发的乐趣,你没有享受被提升的快乐,所以有一些技能永远地会被遮蔽了。也比如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些爱情,如果不遇到他真正所爱的那个人,这个人爱情的力量一生可能是被遮蔽的,尽管他和其他人有家庭,生儿育女,过着寻常人眼中的一生,但是他的生命没有燃烧过,因为他没有遇对那个人。

其实我们想一想,每一个是耶非耶,蝶耶庄耶,这一生的大寓言我们曾经多少次错失过自己,这是我们需要不断问自己的一个命题,我们真正找到了被开发的那个机会吗?那么怎么样去找到那个机会呢?庄子又教给我们一种认识你自己的能力,总结成两个字,叫做“心斋”。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看看你自己,这个话庄子是假托了孔子的一段话。说孔子的学生颜回跟他讲我想出去做事,我要去魏国,阻止暴虐的国君,他老师特别不屑一顾,说你别去了,像你去了以后,那么暴虐的一个人,你劝不好他,反而就被他给杀了。颜回说那我总要出去做事,老师说你现在还太毛臊,你还没有看清自己,你出去做什么事都会一事无成的,你先自己去斋戒吧。颜回就问他老师,说我们家可穷了,我已经长年没有吃到过肉了,我一直就过这苦日子,这算不算就是斋戒啊?老师就笑了,说这不算斋戒,不是指外在祭祀上的斋戒,而是心的斋戒。那颜回说什么是心的斋戒,孔子告诉他: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是听之以气。(《庄子"人间世》)用你的气息去进行一切的感受,回归到心里,得到自我的确认,这就是心斋。这段话虽然假托于孔子,但是是出自《庄子》。那么在庄子《人间世》里面,他写的这段话是告诉我们每个人一种认识自己的方式。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有向外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去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去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可以说外在的世界有多大,内心的深度就有多深,这个是完全成正比的。可惜我们这一生,一直用于外在的发现,而从来看不见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愿望。

在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太多被人安排好的事情,比如说从小的读书,长大的职业,以后的家庭,有太多事情由于被安排好,所以没有自己的追逐,没有尝试,甚至没有挫折,所以就无法真正确认内心的愿望。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渔王的人,这个人在捕鱼上技能太强了,它在方圆几千里内,被称为是一个渔王,甚至是渔神。他自己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从小跟从他出海,但是这三个孩子捕鱼的技能在一般人之下,更不用说比上他的父亲。所以他父亲特别沮丧,说为什么三个孩子为什么一个都不如我呢?后来有一位哲人去点拨他。他问这个渔王:他说你这三个孩子开始从事捕鱼是什么时候?他父亲说特别早,他们从小就在船上长大的,他们没有离开过渔船。然后又问他,说你这个孩子学习技艺都是跟你学的吗?渔王说从小我手把手地教他们,一丁点闪失都没有,我总是把我最高的决窍毫不保留地教给每一个儿子。然后这个人问了第三个问题,说那他们捕鱼的实践都在哪里?渔王说当然在我的船上,因为有我给他们把关,他们不可能有闪失,我总告诉他们哪种征兆会有大鱼,怎么样起网会有最好的收获。问完这三个问题,这位哲人就告诉他,你三个孩子的悲哀就在于他们的一切都被你安排好了,他们一生得到了你的经验,但他们一生缺少的是捕鱼的教训,而且说由于他们没有离开过你出去实习,他们并不知道由他们的坎坷和教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什么,他们手里拿到的是你一生由教训总结出来的经验,但对他们来讲,就是一些平庸的教条。其实这个故事,也适用于每个人的心。我们得到的那些间接经验,真的都是宝贵的吗?在今天我们老有一句话,说人生要少走弯路,其实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没有弯路可言,如果你不走过那一段,怎么能抵达到现在,如果不站在现在,你怎么回过头去,说那是弯路呢?其实每一条路都是你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于丹心语),而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发现自己,并且得到了确认。

庄子始终保持着对自我清醒的审视,从物理意义上人生的状态到精神意义上人生的境界,他始终保有清醒的关照,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持一双灵魂的眼睛,这件事情没有别人可以做,尽管永远有人在提醒你的得与失,你的对与错,但是我们往往在他人过多的言论中,盲从于人而迷失自己的心。如果保持有这样一双灵魂的眼睛,始终审视自己,那么才可以做到宠辱不惊,把握住内心真正的愿望。

在庄子的《养生主》里面,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故事,叫做庖丁解牛。我们权且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庖丁手中的那头牛,我们今天真正解得开吗?庖丁是怎么解牛的呢?这样一个优秀的庖丁,他在君王面前的表演。在表演的时候,他的手臂抵着,膝盖倚着,人整个动作象舞蹈一样解剖一头牛。整个这个过程中,觉得他下刀姿势,他的节奏,合乎古代的很多乐章,既合桑林之舞,又合经首之乐,这简直就是一场表演,就是一个行为艺术,而且他拿着的那个刀呢,是能够叮当响着,完全合着乐章的节拍,表现得非常从容漂亮,那头牛稀里哗啦解开了以后,如一摊泥委地,骨骼清晰,牛肉全都剥下去了。那么看的人必然大惊,说你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呢?庖丁的解释,他说,臣之所好者,在乎道也,而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他说人如果有一个更高明的眼睛,我们能够从道上去推导,而不仅仅依凭技巧的话,三年之后我就不见全牛了,在我的眼中,就是它的骨骼了,是透过厚厚的牛皮和牛毛,我能够看到骨骼肌理的走向,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用刀子准确地进入它骨骼的缝隙,而不再去硬碰,这样的话我就获得了一种效率,我就可以让它在我游刃有余的过程中,如泥委地。所以这个庖丁说,庖丁跟庖丁是不一样的,大家都是屠夫,但是你看:良庖岁更其刀,割也;族庖月更其刀,折也《庄子"养生主》。一个优秀的屠夫,他一整年才换一把刀子,因为他是在那儿割肉,他是在骨骼之间,顶多是斩断筋,他所遇到的都是柔软的东西,而族庖月更其刀,是折也。他说技术不高的屠夫,一个月就得换一把新刀,为什么,因为他在那儿砍骨头呢,如果老砍骨头,这刀自然就会坏了。这个庖丁非常骄傲地说,而我这把刀用了19年,还像新的一样。是为什么呢?他自己说了一句很有奥妙的话,叫做以无厚入有间,他说我的刀本身就是薄的,并不厚,而骨骼之间是有缝隙的,我用不厚的刀准确地进入了缝隙,我又怎么会磨损呢?所以整整19年拿在手中的一把刀,还像新的一样。
我们把这个故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成这样一个庖丁,让我们的灵魂上有这样的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让我们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让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缝隙,能够准确地解清它,而不必说去砍骨头,去背负担,大家不必是每天在唉声叹气中做出一副悲壮的姿态,让人生陨落很多价值,那么我们获得的会是人生的效率。

[画外音]像庖丁解牛那样,正确全面认清世界上的事物,是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又一个重要条件,但是于丹教授认为,正确地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能够有自知之明,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够做到有自知之明,而怎样才能不受外部评价的影响,正确地认知自己的能力呢?

庄子告诉我们,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够看清超越行为内心真正的质地,也就是说真正内心里面的这种大道、大言、大仁、大廉、大勇,一切一切都是内敛于心而不张扬。这种内敛于心被庄子说成叫做“天府”,一个人的心要象天府一样含住天地万物,而天府里有什么呢?还有两个字叫“葆光”,他说这个葆光是个什么东西,就是你内心保全一种大的光明,这种光明它是在天地万物都变化,比如说大海都上涨的时候,它水位也不上升,而大家都从这儿舀水,它的水位也不下降,你不知道它源头是哪里,但是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普照万物,这是一种内心的光芒。也就是说从认识你自己到发现倾听你自己,到涵养孕育你自己,这是一个历程。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天府,可以有一种葆光的能力,到这个时候,人就不以外在的事功,来论自己的能力了。

大家都知道有名医扁鹊,华佗扁鹊是作为中国名医的代称,但是有一次魏王问扁鹊,说我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你跟我说说你们三个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明啊。扁鹊老老实实地说,我大哥医术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们三个人中,我的医术最差。魏王说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俩默默无闻呢?扁鹊说因为我大哥给人治病总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个人病都没显出征兆呢,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给铲了,这个人就像没得病一样,所以所有人都不知道他是真正在给病人去除预先的病;那么他说我二哥呢,能治的病是在病兆初起之时,刚刚开始,他用医用药,就把病给压下去了。所以大家总认为他能治的是小病,不知道这个病如果酝酿下去,那就是要命的大病,所以他能治小病的名声,就流传于乡里,他说我为什么说我的技术最差呢?是因为我只能在人已经生命垂危的时候再出手,我能做的就是给人破脓血、动手术、敷药,看起来血淋淋这些事,都是我去做了,结果一做就起死回生,所以我的名声就传遍天下。但你其实看看我们这三个人的阶段,防患于未然者最高,但天下不称名;病初起而手到病除,被人认为是治小病,名传乡里;到人生命垂委这时候才挽救人,怎么挽救他都有后遗症,这人都受损了,但是我却名传天下。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世俗的评判标准,未必真能评价一个人的质量,我们对于自己的评估,只有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于丹心语)。

中国民间是有这样的说法,说有一家主人带着一个小猴和一个小驴在一起生活,这个小猴就很机灵,它就总在房上跳来跳去,那个主人就见了人就夸,说我的小猴太聪明了,后来小驴看它老受表扬,自己也很费劲,有一天终于踩着柴垛艰难地上了屋顶,结果一上屋顶就把主人的瓦给踩破了,结果被主人给拖下来暴打一顿,这个小驴一直就想我终于做了小猴的事情,为什么它要受表扬,而我要挨打呢?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样的境遇,发生在很多很多人的身上,就是我们过分地仿效了他人的行为,我们刻意强调了社会通行的标准,所谓的时尚,所谓的流行,是有一种潮流趋势,让我们迷失自己的心,而趋同于统一的标准,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庄子一直在提醒我们,怎么样可以不流于俗呢?首先认清你内心的愿望,你真正在以你自己生命的方式善你自己吗?

在今天可以说在一个媒介充分发达的时代里,流行的标准是很可怕的,流行是一种势力,这就像每一个人都会受广告的干扰,去决定自己购物的方向,流行是一种洗脑,流行可以告诉你,它未必是好的,但是你必须要从众,我们往往有一个概念的混同,认为流行就是时尚,但其实时尚有的时候,是少数人的一种趣味,而流行有时候就象流感一样,它只标志着一种数量,并不代表品质上的高级。

在今天的这个时代,也许比庄子的时代,也许更需要这样的火眼金睛,更需要内视反省,更需要摆脱外在的标准,而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只有确立了这一切,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再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够做到不强加而真正尊重。对于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对每一个年龄的生活方式以他本来的样子,去让他发挥到最好。只有回答了自己是谁,第二个问题才能回答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才能回答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尊敬他人,去协调社会。我想在整个《庄子》一个又一个环环相生的寓言中,如果我们综观起来,站在当下,会解读其中的奥秘。我们都会有一双灵魂的眼睛,都会有一把庖丁的利刃,我们能够看破世间的是是非非,最终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2-23 16: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百家讲坛--于丹《庄子》心得讲稿

于丹《庄子》心得讲稿-《感悟与超越》
[画外音]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但是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泊为大,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碌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逍遥游。于丹教授认为,要想真正感悟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而有一个淡泊的心态,是超越名利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淡泊为大,怎样才能从庄子的故事中,感悟世间的道理;怎样才能超越自我,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呢?

超越这个话题,是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经常讲到的。什么是真正的超越,超越在于对于现实清醒的认知,而这个认知就在于我们能够辩别生活中所有的纷杂中,有什么是恒定不变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先说一个题外话。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走到各处观赏纷纷世象,他问了很多随意的问题,但是有时候他会得到出人意料的答案。在金山寺,他问当时寺中禅宗高师法磐,他说每天长江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大概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大师跟他讲,说两条船。乾隆说怎么一天就只有两条船呢?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无非两条船。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那么,另外人心中所看重的就是名了。所以,名与利多少人的奔波最后可以归结为这两个基本的支点。那么,在《庄子》中,对名和利是怎么看的呢?《逍遥游》里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尧让天下予许由。

[配音]尧:日月都出来了,还要我这小火把干什么?及时雨都下了,还要人工灌溉干什么?我实在不如你,所以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吧。庄子:算了吧,老鼠在溪流喝水,所需的也不过是满腹而已。你说把天下让给我,我要它来做什么呢?况且天下已经给你治得很好了,你想把美名让给我,我要这些空名来干什么?

尧和舜这是被大家公认自古而今圣人之首,会认为他们天下明君贤主的一个代称,但是尧呢还是很认真的对许由说:说先生我看到你就知道,日月出而爝火熄,当天地日月这些光明永恒的星象都出现的时候,我们还用打着火把,在大白天打着火炬去找路吗?显然这点火炬是该熄掉的;天如果要下大雨了,万物都已经受到了甘霖的滋润、浇灌,我们还犯得着每天担着水桶,一点一点去浇花吗?用不着了。他说先生,我看到你就知道,我来治理天下,就好象火炬遇到的阳光,好象是一桶水遇到天降甘霖一样,我是不称职的。所以我请求把天下让给你。大家看看,这辞让的还不是小官位啊,尧出来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又怎么说呢,许由淡淡的说:你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这么好了,那么我还要天下干什么?我难道就图个名吗?名者,实之宾也。他说一个人实是主,名是宾客,难道说我就为了这个宾官而来吗?所以他说算了吧,许由接着说了很经典的一种比喻: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他说一个小小的鸟,在森林里面,即使有袤的森林,让它栖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树枝,他说偃鼠饮河,一条汤汤大河,一个小偃鼠说我去喝口小,他能喝多少啊,果腹而已。喝饱了他的小肚子,他也再喝不进了。这言外之意呢,人生有涯不管你拥有多少,我们想想,一个人这一辈子,你能吃多少饭,你能住多大的面积,人往床上一躺,你占的地方到底能有多大?不管你住的600平米的毫宅,还是非曲直1000平米的毫宅,你其实住的自己的空间到底能有多大呢?有时候淡泊为大,就是这样的一种宁静致远,这样的一种淡泊心智,可以把天下都辞让出去,这照样是一种非常大的情怀。也就是说,人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权衡,这是不容易的(于丹心语)。

我们今天的生活,往往是什么呢?往往是无事忙。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比喻:说有一个人有一天想要往墙上挂幅画,然后就忙忙叨叨地找来了锤子,找来了钉子,一钉,发现说这个钉子吃不住这幅画,那怎么办呢?说我得打一个小木头锲子,让这个钉子能够吃住,然后就去找木头,找着了以后说不行,我必须得去找把斧子,就找斧子,找着以后觉得斧子也不行,得锯,又去找锯,找到锯条以后说没有这个手柄,然后又去找手柄,就这样一轮一轮找下来,等到他把所有的东西都凑齐的时候,他已经不知道要干什么了,他早就忘了那幅画了。其实这有点象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今天的生活像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很多时候我们会置身于这样的茫然中。我们在行走,我们在奔波,我们终日碌碌,但是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画外音]当一个人迷失在功名利碌之中时,常常会忘记了人生本身的意义。庄子淡泊功名,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当楚国的大臣来请他去做官时,他却去不肯去。于丹教授认为:贫困恰恰成就了庄子,使他能够在淡泊为大的境界中,感悟到人生中许许多多真正的道理。

只要我们可以让心静下来,真正就会有空灵之境,让我们的眼睛锐利起来,我们会看到不经意处有很多至极的道理,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这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名字——世界著名的男高音帕瓦罗蒂。帕瓦罗蒂在年轻的时候,刚开始盛名远扬的时候,整个人是非常紧张的,而且他觉得他的噪子不堪重负。有一次他在全世界巡回演出的过程中,人非常非常累,那么他在一个酒店里面,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得生怕自己再唱下去,噪子支撑不了了。这个时候非常烦人,隔壁的那个客房有个小婴儿,这孩子呢就是个哭夜郎。夜里不停地哭,一声一声地哭。帕瓦罗蒂越睡不着越烦,越睡不着觉越烦,后来终于他也睡不着了,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婴儿的啼哭,哭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为什么他的声音还象他第一声那么洪亮?然后他就不停地听,不停地想,后来他发现了由于小婴儿一切都没有发育,婴儿是不会单独用噪子的,所以婴儿的哭声是丹田之气,他是一股气在往上顶。帕瓦罗蒂突然想明白,成年人就是我们的肢体已经长得太开了,我们各个部位可以独立运用了,所以人往往会孤立的吊噪子,唱不过一个小时就嘶哑了。如果我们回到蒙昧的孩提时代,我们学着用丹田运气的话,也许就会省了噪子。所以他就开始练丹田用气,那么他不仅这一次演出大获成功,而且奠定了他在世界歌剧舞台上这样一个霸主地位。这个故事里面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人从这些不经意的地方,从最小的强细微处能够见出精妙的大道理。这一点就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真正的能够从这些个细节里面,获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于丹心语)。

有很多人一生追逐辉煌,总是希望在喧喧嚷嚷之中,不要说辞让天下了,连一个职位,一个小小的兼职机会,我们都不肯放弃。因为我们耐不住寂寞,我们需要这些外在的辉煌来证明我们自己的能力。但是其实呢,有这样一句谚语,说在真正的比赛中,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这句话很耐人寻味,大家想一想,其实一个长长的比赛,不管是几百米还是马拉松,冠军跑到终点之前,观众席上是没有掌声的。只有冠军冲过了线,掌声响起。而后面更多的掌声是为后进者加油的,是因为他们落伍了,在鼓励他们。所以落后的人听到的掌声比冠军要多,其实冠军是在大寂寞中第一个冲到终点的人,而这种大寂寞最终会打开掌声的辉煌。所以这句话也很耐人寻味,叫做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其实这句话也对我们每一个人是一种启发,就是古人的散淡,古人的恬静,古人的辞让在于什么呢?在于他们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终于可以开阔(于丹心语)。

而我们今天希望用繁忙驱散寂寞,让寂寞不留心间。寂寞不是一件好的东西吗?寂寞有时候并不意味着愁苦,寂寞其实意味着一段静止下来的时光,当你自己独自去面对的时候,有可能会看到你意想不到的境界。这种境界在《逍遥游》里面有很多的描述,有的时候它是借助一种寓言,它说到两个修道之人,肩吾去问连叔。

[配音]肩吾:我听说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他可以不吃饭,不喝水,还可以在天地间自由地翱翔,你说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人?连叔:你不相信这样的事情,是因为你没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我告诉你吧,这样的人确实存在,他可以磅礴万物,做起事来气定神闲。

连叔说,这样的神人完全是可以做得到的,而这个人的气定神闲到何等程度,大旱之年可以做到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旱得天崩地裂了,土都被烤焦了,而这个人不觉得热,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有这样的定力。那么连叔说得就更邪乎了,说这样的人就算他身上的那些皮屑,那些尘垢,就足以捏一个尧舜了,这个人就有这么大的道德,就有这样的功力和境界。其实这样的一个人,显然是杜撰出来的神话人物,可是他证明了庄子的小与大之间的辩别,最终的落点,不是给你讲神话,而是给你谈人生。就是人生的经历不同,由经历和悟性最终决定了你的眼界(于丹心语)。

那么这种眼界反过来,一个人的生活是可以由态度来改变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机遇,以至于的他的价值观,最终会决定了命运。我们经常说命运这个东西,往往太客观了,完全依托于机遇,其实你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会决定了你的取与舍,这里面需要有一种理性,清明的理性是在这样一个嘈杂物化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种力量。但同时我们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使得我们触目生春。我们所及之处充满了欢乐,那么这个意向在宋代的笔记文中有一个特别好的故事记载。又是说到苏东坡和佛印,这一对冤家经常共同出游,看到很多的世象情景,但他们有自己的解读。有一天两人结伴出游,走到一个随随便便的木匠铺,看见这个木匠呢正在那儿做家具,拿出一个墨盒,啪一弹墨线,佛印一见,马上就拿起这个墨盒来,做了一首诗: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与转轮王,有时拉出一线路,天下妖魔不敢当。这话说的是墨盒,他说我的这个房子,有一间租给了转轮王,墨盒里不是有个轮子吗,然后能把这线给拉出来,他说我拉出一线路的时候,天下妖魔不敢当,为什么呢?这个墨线就是所谓规矩的矩,这一弹它给出来的就是正直,墨线代表的就是正直与准则。所以他说在这样的一个正直与准则的标准制衡之下,所有的妖魔鬼怪是不能出来的。这就是人心中的这间房,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线,要不超越,这才能够做到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接着苏东坡就说: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在腹,有时将来马上弹,尽出天下无声曲。苏东坡说我也有一样东西,不是墨盒而是一架琴。那么五条琴弦都藏在我的肚子里,有时将来就是我自己随心所至的时候,拿出来就弹,其实你们别人听不到,我的心智可以听到的声音是尽出天下无声曲。那么无声的音乐,是至极的天籁,这架琴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心中感性的欢欣。每到一个风景,每到一处地方,心中有一种悲悯之情,有一种欢欣之意可以流露出来。其实苏轼与佛印分别代表了中国给人格理想上的两个支点,这就叫做依于仁,游于艺。依于仁,就是指一个君子内心要有仁爱的准则,这是一种标准,象一个墨盒弹出的墨线一样,清清楚楚不容置疑,摆在那里作为底线;而游于艺就是人的自由境界,这个艺是艺术的艺,也就是苏东坡心中的那架琴,一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游万仞可以凭借的音乐,那么他在一个寂寞的世界上,他还会不甘吗?那么他面对所有纷纭的世象时候,他不能超越吗?

[画外音]庄子生活中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但他的心却是那样的淡定。于丹教授认为,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在经历相同的事时,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正因为庄子超越的功名利禄,方可逍遥人生。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么多的乍富之人,我们的心态还能够保持平衡吗?我们的人生还能够逍遥起来吗?而《庄子&S226;逍遥游》中的“游”又是什么样境界呢?

“游”是个动词,“游”告诉我们,人想体验逍遥,必须要有一种动态系统,也就是说让你的生活更多的灵动,不要让他僵死,要善于打破常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辩证的关系,真正稳当的东西都在动态之中。比如你想想陀螺,陀螺是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真正抽陀螺抽得好的人,就是让它不停地旋转着,旋转的时候是它的价值,等它一静止,就失衡了,就倒了,所以动态是最好的平衡。我们再说最眼前的例子。大家都会骑自行车,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架子才能立住,俩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在静态中做不到。我们今天的人生,有太多人应对整个世界挑战的时候,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于丹心语)。
如果整个时代在变迁着,一个人真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有自己的取与舍,以一种的清楚的眼界,让自己确定准则,并且以这样一种心游万仞的自由空间,调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远保持一种动中的平衡,那么你就不会倒,你永远是行进的自行车和旋转着的陀螺,你不会倒。只有你静下来,你才真正倒了。而你倒下来的时候,是没有外力可以拯救的。而在《逍遥游》中,我们看到所有的这一切,你都会体会到跟整个大千世界物序之中的一种交流,这种交流举了很多例子,都是我们眼前事,都是我们眼中有而心中无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看见的世界大体相同,但每个人得出的经验与道理却大相径庭,这关系到两点,第一智慧,就是我们能不能从中辩析出启迪的意味,第二是慈悲,我们能不能够以一种善良去提炼所有世界的光芒,折射在一花一叶上给我们启迪。所以你看看,庄子他对于一个葫芦、一棵树、一个小狸猫、一个小鸟他都是抱有慈悲的。他都会自然而然地尊重它先天的物性,从来没有说以一种人为的标准刻意去改变,让它变成一个按人的价值判断有用之事,这就是庄子在他的故事里面又说了这么一个例子。说有的人僵死地按照自己心里的标准,要去卖衣服,卖帽子,这商人想越人蛮荒之地,南越之人,那个地方的人呢,可能没有开化,衣服、帽子这些东西他们都没有见过,我要去那卖的话,生意肯定兴隆。所以就车载斗量,浩浩荡荡,运着好多衣服帽子去了。

[配音]商人:来啦,来买衣服吧,又漂亮、又新潮的衣帽,帽子多好看啊,又漂亮又新潮的衣帽,快来买!越人:哈、哈、哈

人家越人是断发纹身,这就是当地的文化,因为那地方热,他用不着穿衣服,他的装饰就是纹身,因为那地方热,所以男人不蓄长发,头发都是剪断的,所以根本用不着帽子。那就是说庄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以自己相当然的价值观去评估这个世界,我们在很多的时候,愤愤不平,说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我们的心带有成见,我们做了多少这样的事情,去“断发纹身”之地,推销我们自以为是的衣服和帽子,然后又抱怨生活给我的机遇不够好,其实这就是缺乏智慧的一种判别。

[画外音]庄子的大智慧在于他能够把自己和自然外物融为一体,他的文章语言犀利,但对自然万物却充满了悲悯之心,庄子对自己的生活,只求淡泊平静,于丹教授认为,为什么今天我们有许多人的心态,总是不平衡,那是因为我们的眼睛里,看到了太多的功利。

由于我们所看到的功利的有用的事情太多,所以我们已经失去了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我们可能会失去很多的机遇,很多的故事。什么是生命逍遥之境?这种逍遥绝不是人的生命凌驾于外在世界之上跟外物成为对抗时候的一种至尊霸主,这种逍遥需要用我们的心、我们的体温、我们的呼吸、我们的行动与世间万物相勾相连,水乳交融,需要我们能够去欣赏花开,听到飞鸟掠过天心的声音,能够听懂水流,能够去观赏春花秋月,这样的话,我们的心才是干干净净的,所以为什么有此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门关》)。人间真正的好时节,就是没有闲事挂心头,那么这种闲事往往表现为什么呢?就在于我们给自己设置的一种障碍,让我们的境界不能开阔,我们看庄子讲的,看天,有整个的大鹏鸟,莫之夭阏的九万里长天;看水,有北冥的大鲲,可以鱼游潜底,那样的一种沧海,也就是说这个天跟海都需要我们无遮无障的眼界,生活中眼界怎么样能够看得真正开阔呢?禅宗有这样一句话: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说眼内要是有事,人眼睛里面有事,心中就有事,它会看得三界窄。三界是什么?前生,此际,来世。人还不是这辈子憋屈的事,是你把上辈子跟下辈子全都憋屈了。这就叫三界窄,只要你眼里的事化不开,你成天牵挂着,你就会看着连上辈子下辈子都抵压进去,但是如果心头无事一床宽,用不着去郊游多远的地方,坐在自己家的床上,你就会觉得这个床无比宽阔。所以其实要想做到真正天地共游的境界,需要先开阔了眼界,而这种眼界在于什么,在于道家最根本的一种哲学出发,道法自然。因为道无所不在,道法自然就是鼓励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你的里程,用自己的体验,去开启你的心智。道法自然,就让你无处不看见道,道究竟在哪呢?东郭子曾经去问庄子。

[配音]东郭子:你所说的道,究竟在哪里?庄子:那我告诉你吧,其实道是无所不在。东郭子:那就请你明确地指出一个地方来。庄子:道啊,你看就在那些荻稗小草里面。东郭子:荻稗小草怎么会这样卑下呢?庄子:道就在蝼蚁的身上。东郭子:道怎么会越来越卑下呢?庄子:道就在砖瓦里面。东郭子:道怎么会更卑下呢?庄子:道在便溺里,嘿嘿,真是太卑下了。东郭子:嗯?

其实如果真正看懂这段对话,我们会明白,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自然之中皆是道理,只看你自己能不能发现,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大家都听过一句谚语:说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在牛羊的眼中它只是饲料,对吗?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有的时候,我们能够看见鲜花,但是当一个人的心被乾隆皇帝所问的那两条船所遮蔽的时候,为着名,为着利,我们能看见的世界,差不多也遍布饲料,因为饲料是可吃的东西,是有用的,而鲜花是审美的,是启迪心智的,不要认为只有牛羊看见饲料,其实我们自己今天也往往在抱怨饲料太多,而鲜花太少,这就需要我们重归到庄子所说的道,我们去看一看在那些最卑下的甚至是最污秽的最不堪的东西里,有没有真正的道理。那么放低我们的心去发现,这是一种态度。大家知道佛家的僧人啊,在出家的时候他们都穿僧鞋,这个僧鞋的形状很有意思,即使是冬天,他们穿那种很厚的白布袜子,那个鞋呢仍然是前面露五趾,后面露脚后跟,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鞋?僧人再俭朴,也不至于省这点布。

[画外音]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认为道无处不在,就看你能不能感悟到了。那么在僧人前露五趾,后露脚跟的的鞋子里,是不是也隐含着道呢?
(重复上面的几句话,略)其实穿这样的鞋,是为了提醒一个道理, 其实六根通道要去掉贪、嗔、痴、怨、疑、慢,这些个内心障碍,六根要清静的话,就让你看到这六个洞,这六个洞实际上是要你看得穿,要能够通透,但真正奥秘就是他为什么要把你放在脚下呢?为什么是双鞋呢?用佛家的话讲,人只有低下头,才能看得穿,你不低下头,是看不见的。所以其实逍遥游的境界,告诉我们放眼长天;但《逍遥游》里面又告诉我们道无所不在,在《庄子》这本书里,它可以告诉我们道在尿溺,只不过你愿不愿用心去发现,佛祖在讲经布道的时候,有此一说,所谓释伽牟尼拈花而弟子中只有伽叶在微笑,所以伽叶在微笑的那一刻叫做有所心会,心领神会他懂了。我们还设想两种结果,第一是佛祖拈花举座一片木头,没有一个人笑,那么这个讲经失败了;第二种就是佛祖一拈花,举座人全笑了,其实那也很失败,也不可能,因为这个世界上的道理,只要它是一种精妙的,只要它是一种贴近人心的道理,人的参悟都会有深有浅,都会有远有近,都会根据人心智的不同,人阅历的不同,价值取向的不同,跟他理想境界的不同,而有高下之分(于丹心语)。

这个世界永远没有一个规整件,告诉你每个人把道理都懂得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精确无误。所以当佛祖拈花的时候,只有伽叶在微笑,当庄子亮出他《逍遥游》的时候,又有多少心灵真正得到游历的长空,真正有几个人能够与他的天地精神共来共往呢?这句话我们不能我们不能去追问庄子,但我们可以追问自己的内心,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是南宋张孝祥写的一句词,其实当我们阅读《庄子》,每一个人有了拈花微笑式的感悟,当我们徐徐地合上一页,感到悠然心会的时候,庄子的价值就真正体现出来了。因为他的《逍遥游》给了我们一个凡俗的生命,一双非凡的翅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2-23 16: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百家讲坛--于丹《庄子》心得讲稿

于丹《庄子》心得讲稿-《境界有大小》

主讲人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内容简介: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无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断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于丹教授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庄子的寓言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大境界?又怎样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呢?

  我们有太多的时候,当我们安然的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秩序,我们日复一日,早晨起床,白天工作,晚上睡觉,看着大家怎么生活我们也怎样生活,我们想着手中有一技之长,我可以养家糊口,我可以过很好的日子,我们从来没有跳出自己现有各经验系统,重新质询一下,我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吗,我目前所拥有的这些技能,我还有没有可能让他发挥更大的用处,于丹教授认为,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作主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了解整个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但是最难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心。这才是觉悟。而觉悟在佛家禅宗的开悟中,被描述为两个阶段,觉是一个阶段,比如说你听了某种知识,有一个人跟你说了一句话,所谓醍醐灌顶,突然之间眼界通透,这叫有所觉,但是你长长的一生的修为,遇到任何一个事情,做反观内心,去考虑突然之间又明白一点什么,这个长长的感受,和参化的过程叫做悟,也就是说,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点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感受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终于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人生境界有大小,而我们过往的生活,大体相同,所以重要的不在于,我们客观有什么样的寄寓,而在于主观有什么样的胸怀,不在于客观提供了,给我们哪些机会,而在于我们的心智,在有用与无用的判读上,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而去利用机会,如果今天我们,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重新审视庄子,那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目的是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


完整讲稿:

(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去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完全可以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断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于丹教授认为,在现代的生活中庄子的寓言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大境界?有怎样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于丹《庄子》心得《境界有大小》。)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呢,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逍遥游》其实无形的拓展了我们的想像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世间的小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所以大与小呢,它决不单纯是一种文学化描写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在生活里边很多实用的规则,也就是说人的这一生,有生之年小大之境应用起来完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那么大家都知道,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所以呢惠子和庄子之间存在很多对话。《庄子》中写到说,惠子啊,有一天去问他,说你看魏王给了我一棵葫芦籽儿,我在家呢就种了这么一架葫芦。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来,有五担之大。这么大一葫芦看起来很丰硕饱满,最后我就发愁了,因为他太大了什么用都没有。他说我把这大葫芦要是一劈两半,用它当瓢去盛水的话,那个葫芦皮太薄。所以叫做其坚不能自举。要是盛上水,往起一举它就碎了。用它去盛米面粮食,盛什么东西都不行,因为皮薄而体积太大。所以想来想去说,葫芦这个东西种了干什么用的,不就是为了最后当容器,劈开当瓢来装点东西吗?什么都装不了了,所以惠子说:“这葫芦虽然大,却大得无用,我就把它打破算了。庄子呢想了想就开始给他讲故事。庄子先不说这个葫芦干什么,说我告诉你啊,宋国有这么一户人家。他们家还真是有稀世的瑰宝,就是家里有个秘方。这个秘方呢能够在寒冷的冬天让人手脚沾了水以后不皴。他们家有不皴手的药啊,所以就世世代代一漂洗为生。有一天,有一个过路的人偶尔听说他们家有这个秘方就来了。跟他商量,我以百金来购这个秘方。全家人一听,晚上就开了一个会。说咱们家这个秘方,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全家人这样漂洗为生。咱们也没见过百金呢。人家花这么多钱,不就买个方子嘛,干嘛不给他呀,咱卖了吧。所以呢拿了百金以后太知足了,觉得这省去多少辛劳呢。这个过路的人呢,拿了这个秘方就走,他是去干什么呢?当时战国时候,各个地方都在诸侯混战之中,为了争地而战。那么在东南部就是吴越之争。吴越之地,我们知道是靠近水乡。这个人从宋国拿了秘方直奔吴国去跟吴王讲。如果你要是选在寒冬腊月真正向越人发起水战,那么你有此秘方,军士可以手脚不冻。手不生疮可以拿着兵刃。而越人没有这个秘方,你可以去试一试这个效果。吴王就听了他的建议,拿着小小一个秘方开始向越人发起了水战。这一战吴国大胜。所以这个提供秘方的人呢。裂地封侯,马上身价非同一般。你想想,这个方子给不同的人用,它可以带来不同的人生效果。如果你有大眼界呢?你会看到同样这样的一个秘方,但它会增值,它可能会决定一国的命运。从而它会带来提供秘方这个人自身的改变。那么庄子告诉他说,大葫芦也是一样,你怎么就认为它非要刨开当瓢使呢?如果它是一个完整的大葫芦,你为什么不用个网子把它系起来绑在腰间,用它当做游泳圈呢?所以你可以去浮游于江海啊!带着一个大葫芦自由自在地去漂泊。难道一个东西必须要被加工成某种规定建制的产品,它才一定叫做有用吗?

(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用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的价值。于丹教授认为,眼界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即使在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我曾经看到一本翻译过来的书,叫做《隐藏的财富》。这里面讲了一个故事,就是蒙哥马利写的一个故事。他说有一对兄弟在1845年,来到当时垦荒的纽约。这弟兄两呢漂泊来到这里,觉得生活很难继续。大家就商量说咱们怎么样能够活下去?作为外来的移民,两个德国裔的小伙子,哥哥原来还有一技之长,就是在德国的时候做泡菜做得很好。这弟弟呢太年轻什么都不会。所以他哥哥说,纽约这么繁华的一个都市,我们作为外乡人太难生存了,我走了,我去到一个乡间去加利福尼亚继续我做我的泡菜。他弟弟想说反正我也没有手艺,我就一横心,一跺脚,我就留在这儿,我白天打工我晚上求学。我总要学点什么。他学了什么呢?留在纽约以后,他就去攻读了地质学和冶金学。他哥哥到了加利福尼亚比较富庶的一个乡间。留下来看到一个很廉价的土地,买下来就在这儿开始种卷心菜——咱们说的那种洋白菜。种了一地洋白菜,就为了最后腌泡菜。这个哥哥很辛勤。因为他觉得他有一技之长,他就每天都在种菜。四年以后,弟弟大学毕业了,到加利福尼亚来看望他哥哥。他哥哥说:“你现在手里都拥有什么呀?”他弟弟说,我除了拿了个文凭,别的什么都没有。他哥哥说,你还是应该跟我扎扎实实地干活啊。我带你看一看我种的这个菜园子吧。就把弟弟带到了一望无垠的卷心菜的菜园子里。他说你看看,我干的这种成就。他弟弟呢就蹲下来看了看菜,然后扒拉一下菜底下的土,在那儿看了很久,进屋去那了一个脸盆盛满了水,把土一捧以捧地放在里面漂洗。往下在看,然后他就非常惊讶地抬头看着他的哥哥。他说我现在要测一下你这块土地。因为他发现脸盆底下,有一些金灿灿的亮闪闪的这样一些金属屑。等到他运用他的冶金和采矿所有的知识鉴定之后。他长叹一声,他说哥哥你知道吗?你是在一座金矿上在种卷心菜。其实我们有太多的时候,当我们安然得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秩序。我们日复一日,早晨起床白天工作晚上睡觉,看着大家怎么生活我们也将怎样生活。我们想着手中有一技之长,我可以养家糊口,我可以过很好的日子。我们从来没有跳出自己现有的经验系统,重新质询一下我还可以换个角度吗?。我目前所拥有的这些技能,我还有没有可能让它发挥更大的用处?也就是说,庄子在《逍遥游》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问题:什么叫做有用。
作为家长我们经常会跟孩子说,你趴在窗台上看了一下午蝴蝶你做的是没用的事。这一下午如果你练钢琴是有用的。我们可能跟孩子说,你这一下午就在那儿和泥巴,搭城堡,这是没用的。如果这一下午,你练打字他是有用的。其实我曾经见过一个科学试验。就是把一个会跳的小虫子放在瓶子里。它明明可以跳很高,把盖子盖上以后让它跳。它一跳,啪!碰到了顶掉了下来。啪!再一跳碰到顶掉下来了。看它反复跳跃,等到它越跳越低的时候。你把盖子再拧开,你看这小虫还在跳。但它永远不会跳出这个瓶子了。因为它认为,头顶上那个盖子将是不可逾越的。你什么时候打开了这个盖子,它已经不知道还有可以超越的可能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一种可悲的现象,就是父母用自己全部的爱为孩子界定了太多有用的盖子。让孩子们认为,作为一个葫芦它以后只能成为瓢而不可能成为一个巨大的游泳圈带着人浮游于江海;作为一块土壤这上面是可以种菜的也许可以种粮食,但是没有人去深入地追问土壤下面可能埋藏的矿藏。这一切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以一种常规的思维束缚了自己的心智,而有我们的生活态度决定了我们可怜的局限。这种局限本来是可以打破的。打破这种局限我们才有可能去憧憬真正的逍遥游。

真正的逍遥,其实是无羁无绊的。

也许大家说,你讲这些个大葫芦的事,我们去找这个找那个,这个对今天的生活能有多大的用处呢?我们不去探讨太深刻的庄子的哲学思想。我们仅仅从有用无用相互转化这一点上来看,我们探讨一下逆向思维。也就是说一个人是不是一定要循规蹈矩、按照程序、按照规则去设计自己呢?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大的公司它在招发报员,用的是国际通用的摩尔斯密码。那么他说谁熟悉这种密码可以到这儿来应聘。然后来了很多很多说我对这个电码非常熟悉的人坐在外面应聘一排一排的。大家来了以后就觉得这个环境太嘈杂了。因为这是个大公司来来往往的,这个大平面里边还有四五十人来回在跑,而且有很嘈杂的声音,互相都在说话都在打电话。你想他要用密码,他还有很多明码,他们互相在说,充满了嘈杂的声音。然后外面有这么二三十人一排一排坐在那儿等着面试。面试是在最里边一个很神秘的小屋子。大家就等着什么时候来叫他。这个时候有一个迟到的小伙子他来了,他连座位都没有他站在这些人中间,他站了一会儿。然后他径直就往那个门走过去了。所有的人都很奇怪说也没叫我们呀,他也不排队怎么去了呢?他就进去了。进去过了一会儿,这个主管招聘的人事经理带着小伙子出来了,对所有坐在这儿的应聘者说:“对不起,这个职位已经有人了,你们可以回去了。”大家知道是什么答案吗?

(这位迟到的小伙子,为什么会径直闯进那个神秘的小屋。而这位闯进去的小伙子又为什么会得到发报员的职位。这里面的秘密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广告之后请继续收看于丹《庄子》心得《境界有大小》。)

(一个大公司在招发报员,几十个人在一个神秘的小屋外面等待应聘。而一位迟到的小伙子却径直闯进门去。)

进去过了一会儿,这个主管招聘的人事经理带着小伙子出来了,对所有坐在这儿的应聘者说:“对不起,这个职位已经有人了,你们可以回去了。”所有人都愤愤不平,说他迟到了,他径直闯进去了。我们等待这么久,你为什么一个问题没问连机会都没给我们,我们没有参加面试就被辞退了。人事经理说,真正的秘密在于,我们特别营造了这样一个嘈杂的环境,而就在这个环境中一直在以摩尔斯密码的电波在说‘谁要是听懂了这个密码,现在请直接进入小房间’。这个小伙子来了,在这儿站了一会儿,他听见了所以他进去了。而所有人按照既定的规则认为我要坐在这里等待。所以所有人不会再想这个时候我去分辨一下这么嘈杂的声音中,还有一种密码语言。所以什么是真正懂得这个密码的人呢?他通过这个测试知道了这个小伙子以他的敏锐,以他的逆向思维,以他抓住机遇的勇敢,他配得到这个职位。这是一个现代生活的故事。这样的机遇谁说不会随时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呢?我们都知道庄子是大智之人。其实大智慧者永远不教给我们小技巧,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这种逍遥游的境界,我们心向往之。但是我们这种把大而有用完整地看待一个事物的眼光真正了然于心了吗?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眼光也许你也会抓住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机遇。

在今天我们讨论企业文化现代管理,有一个很时髦的词叫做核心竞争力。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问问自己的人生,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不可仿效的,也就是说是唯一性的。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叫做最好的,只有什么叫做唯一的。一个葫芦如果长得小可以当瓢用它有用;一棵树长得小它可以去做桌子椅子它有用;但是一个葫芦长到最大不必把它破开当游泳圈,它还是有用;一棵树长到最大可以仅仅为人遮风避雨,它也是有用。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

树的故事在《庄子》里面讲得特别多,不光在《逍遥游》中,在后面的《人间世》庄子还在讲。他说我出门去看到了有一棵栎树,这棵树被这个地方人奉为社神,已经是棵神树了。这树有多大啊。他的话一说很夸张,他说几千头牛在这个树底下乘凉,那树阴都遮得过来。有那么大。他说这个大树有好几百丈粗。然后有多高呢?就是看上去多少丈不生枝子。那个树枝都在几丈之上,这树大吧。但是立于当涂,没有一个木匠愿意砍它,这是为什么呢?木匠就说了,这种木叫做散木,就是长得太大了,所以这个树它就不紧实,木质非常浮散。用木匠内行人的话来说呢?就这样一棵树要是做船,那船很快就沉;要是做房梁,那个房梁很快就朽;要是做门板,那个门很快就会散;做器物,这个器物很快就会折,所以这样一个东西,它做什么都不行。那么在《人间世》中,说了令人深思的一句话。他说梦见这个木头来跟人对话“喂喂喂,你白天胡说什么,你说我是一棵没用的树,如果我有用的话,不就早给你们砍掉了吗?我哪能活到今天啊?”这个散木说,你看我这么一棵大树,由于我什么都做不了,所以我在这儿就被奉为社神了。那么如果我要是一棵有用的树呢?这大树说你觉得我该羡慕谁?我应该羡慕那些瓜果梨桃那些果木吗?那是大家最认为有用之材,每年硕果累累,大家对它赞不绝口。然后这棵栎树说,你看它大枝子全都被撅断了,小枝子也全都被拉弯了,那上面结的果实,年年一熟人们就来剥夺它。所以它年年生命都要付出很多,它都要受伤害。这么折腾它能不早死吗?它说你看我就不用早死啊。其实《人间世》里边讲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它说这个树木啊,如果你要是长到这么一围两围这个粗那么有很多栓羊的栓猴的要想当桩子使的人看见这么粗的树就来砍你了。如果你再长到三围四围,一抱更宽一点说有很多做房梁的人就开始算计你把你砍走了。如果你长得再大,有七八围的树说那有富贵人家要大棺椁,做棺木就该算计了,有这个做棺材板多好啊。也就是说你从小到大,长到那个规格,总会有一种低廉的有用价值观来评价你,把你雕琢为某种器具。但是如果你长得超乎人想象。你真是长到百抱合围,这样的大树我在西藏的林芝地区曾经看见过。那是我所见过的最大的树,要二十来个人拉着手围着这个树,那么大的树。长到那么大的树,这就变成了大家的朝圣了,谁去了都要去看一看它,然后大家在这个树底下唱歌跳舞喝青稞酒。那个场景和庄子描述的一模一样。大家以这样的心来对待它的时候,还有谁说把这棵树砍了回去做个箱子。这想法你连有都不会有的,这就是因为它的大已经超乎人们对于一般规格的想象。

(一棵树不能成为栋梁,却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人们朝圣的对象。庄子的寓言对于我们现代生活中急功近利的追求不是一个提醒吗?当我们以世俗的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大境界呢?)

我们今天所谓的有用,可能都是一些局部的有用。而真正这样一种保全大人生以大眼界去做。那么苏东坡有句话叫做“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就是他说的无事得此生。李白也是一样,一辈子谑浪笑傲,一辈子不服权贵。到老的时候杜甫去看他,说看看你老年还有什么遗憾的事啊。一看,李白说,我就是求仙了道在这儿炼丹还没炼好。所以他说我想起来晋代写《抱朴子》写神仙书的这个葛洪葛神仙。我从心里觉得我就对不住他。杜甫听得瞠目结舌。他说这样一个人上不愧皇帝下不愧父母,偏偏觉得自己愧这么一个不着调的炼丹之人。这是什么人生啊?所以杜甫为他写了一首绝句:“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说这就是李白的人生。“秋来”指人间晚秋。一生要回顾自己的时候,心中有什么惭愧吗?这人还在飘仍然是一个无根之人,这叫“秋来相顾”还像蓬草一样飘着。问他有遗憾吗?他说“未就丹砂愧葛洪”。那么杜甫说好,你的人生是“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一句“为谁雄”三个字问得好啊。这说明在这个世界上,他不为君主、不为青史、不为功名。他不需要留下一个封号,他为的只是自己的心。所以他是一个无所羁绊的天地英雄。这种天地英雄就是中唐李贺在诗中所说的:“世上英雄本无主。”我们不要老觉得那种为国尽忠效忠与君王或者是效忠与一个主子那样的一种忠臣死世。这些人是英雄吗?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这样的一种由自己的心智而决定的人生会给我们每个人开拓出不同的境界。这是什么,这就是生命的觉悟。觉悟这个词是一个佛家用语。大家可以看一看觉悟这两个字的写法很有意思。觉是下面有一个见字。悟是什么?竖心一个五。也就是说,悟其实是我们的心。觉悟,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看见我的心。这种觉悟我们问问自己,终其一生有几个人看见了自己的心。你可以了解真个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这个世界太难了解就是看见我的心,这才是觉悟。而觉悟在佛家禅宗的开悟中,被描述为两个阶段。觉是一个阶段。比如说你听了某种知识,有一个人跟你说了一句话。所谓醍醐灌顶,突然之间眼界通透,这叫有所觉。但是你长长的一生的修为,遇到任何一个事情做反观内心,去考虑突然之间又明白一点什么。这个长长的感受和如何参化的过程叫做悟。也就是说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点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感受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终于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大家可以看看中国的武侠小说。金庸先生曾经说,我写武侠小说,写的是侠而不是武。也就是说他从来不崇尚技巧。他从来不崇尚单纯的武艺。他所崇尚的是侠客情怀。也就是说侠是什么人?他们是以一种道义来临天下去平世上不平之事的人。所以金庸先生所写的真正的大侠,从来不信任技巧,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人生历程描写。说一个少侠初出道之时他会用一口天下无双青锋宝剑,锋利无比,凌厉得可以所向披靡。这是一个少侠的形象。随着他的修炼内功,随着他的境界转深及至中年,他会用一把不开刃的钝剑。尽管还是金属的,但是他已经不需要锋刃了。那么再接着及至壮年他已经走出了一个门派的局限,他可以成为江湖上推崇的英雄,或者他可以成为一个掌门人了。这时候你去看,他便得更为散淡了。他手中可能只有一个木棍了。他已经不用借助金属器皿。那么及至老年,也就是说最高的境界就是我们所说的独孤求败。此生的孤独但求一败,但江湖已经没有对手了。这样的人,你看他的武功连木棍都没有。他这一身十八般武艺完全化为一种精湛的内功。他可能双指一出会啸成剑气;他可能双拳一摆,这就是双棰;他可能手劈下去,这就是刀法。所以他的敌人永远无别他从什么地方出招以及他使用什么兵器。大家知道十八般武艺,有武谱就有破谱。也就是说,只要你可以把这个武艺的精到讲明白,那一套破阵之法已经在那儿等着你了。惟独有这种内功带在身上,什么人都看不出来的人是没法儿破的。其实金庸先生也罢,中国所有的古典小说家所描绘的这种武侠的至极境界在与什么呢?其实在于无为而达到无不为。

我记得丰子恺先生曾经这样讲过。他说,人的生活可以有三重境界,分别主真、主善、主美。我们的物质生活是主真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他在现实中有规则有职业,要顺应很多很多的要求,但求真实如此而已。第二重生活是他的审美生活,这种审美是三二好友一帮亲朋大家在一起听听音乐,看看展览啊,大家读读诗词啊,完成这样一种文学的陶冶艺术的享受,大家觉得已经很高级了。但是丰子恺先生说这一重生活是主美的,因为他完成了一个审美的过程。那么他说,人生的至高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但为什么从古至今,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争斗。于丹教授认为,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呢?广告之后请继续收看于丹《庄子》心得《境界有大小》)

(于丹教授认为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但为什么从古至今,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争斗呢?)

这个世界上种种的争斗,看起来很残酷,但是在庄子的笔下又很可笑。所谓小大之境,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把一棵树,一棵葫芦的功用,说到如此之大。但是他可以把世间很多旷日持久的纷争说到很小。他曾经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他说有两个国家打仗,一个叫触氏一个叫蛮氏。两国呢,争地而战。为了打这个土地之争,然后打得血流漂橹,而且互相追杀。追得旬有五日而后反。一追杀就是十天半个月。然后两国民不聊生。这个战争规模打得非常之大。所有的这些东西都给你夸张地说完以后。最后他告诉你这两个国家争的是多大的土地?这个触氏跟蛮氏,一个住在蜗牛的左犄角里,一个住在蜗牛的右犄角里。这不可笑吗?所以大家去看《左传》,看先秦的史传散文,会发现一个观点叫做春秋无义战。大家都在打着正义的旗号,但是其实在这种追逐这种本土利益的争斗中。没有谁是绝对正义可言的。正义只不过是一个争杀的幌子而已。所以看遍了这些血流漂橹,当你明白他们可争的土地,最大也大不过一个蜗牛壳的时候,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呢?我们的生命都像电光石火一样,转瞬即逝。所以在这么有限的生命里面,随富随贵不管你是随贫穷还是随富贵,你走什么样的人生,最不应该扔掉的是欢乐。所以他说,如果谁斤斤计较,谁心胸不开,此生不能做到开口笑。那么不开口笑是痴人。就是因为你这个人呢还是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所以其实有人问过佛祖说,什么叫做佛。佛祖的这种回答叫做无忧是佛。也就是说真正想要达到逍遥之境,需要打破我们的常规束缚,让我们自己以一种逆向思维的角度把这个世间很多看似天大的事,关于战争、关于政治、关于仇杀、关于很多恩恩怨怨。我们且把它看小了去,看作蜗牛壳里的纷争,看作电光石火的瞬间事。而另一方面,我们自主的灵魂且把它放到无限之大。
人生境界有大小,而我们过往的生活大体相同。不在于客观提供给我们哪些机会,而在于我们的心智在有用无用的判读上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而去利用机会。其实,换一个角度来想,当我们过分急功近利的时候,我们失去的春花秋月,不惋惜吗?我们失去于孩子老人的天伦之乐,不遗憾吗?我们失去了很多逍遥游的机会,让自己的年华迅速老去,而积累了一堆无用的事功转化成自己的名片,想起来内心不愧疚吗?如果今天我们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重新审视庄子。那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目的是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0: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