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札记 和别人唠家常:《猫》一文写作初衷的臆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11:4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随笔 老舍的《猫》一直为我所钟爱。爱它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也爱猫,家中曾经不间断地养过猫。说实话,真要把这一篇文本说得文字表达如何好,怎样妙,我看就连老舍先生自己都不会同意。单说课文中拓展阅读的其他两位名家的猫片段,在文字的精巧上就大有胜其一筹的超越感,更不消说古往今来爱猫者也不乏历史名流:武则天,牛顿,爱新觉罗溥杰……不少名人大家笔下都出现过猫:冰心,钱锺书,杨绛……笔下的名猫更是羡煞我也。

可这篇文章就这么招人喜欢,其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字里行间那种轻松无拘束,随意不做作的阅读快感。臆测中,此文仅仅是老舍在与旁人唠家常呢。本次话题的主角──一只猫。

说道家中这只猫,老舍先生不问青红皂白就来个古怪的定语──古怪。这可着实害了不少教师学生费尽心思地瞎折腾:找一找,文中那些地方表现出古怪?课堂上的儿童也煞有介事的寻找,居然也找到不少语句,双方你唱我和地呼应着,结论很快就有了: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决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收工,缝合,一只古怪的猫就这样被肢解了,像一个凝固的标本,没了生气。古怪,什么时候等于矛盾了?猫,很生气,老舍,也很生气。

试问:猫这样的表现哪是什么“古怪”啊,分明就是可爱嘛。应该说:猫,本性如此,见怪不怪。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文中有一句印证猫的可爱“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注意,是“更可爱”,说明小猫和人一样,大了,可爱度反而降低了。还要问:明明是可爱,为什么要写作“古怪”?如果你和北方人唠过家常,特别是和老北京人唠家常就会发现,这是他们说话中的习惯──越是疼爱,越讲得贱些。

不得不插入说说老舍是什么人。其一,是正儿八经的老北京。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最后叶落归根亡在北京。他的创作也和北京息息相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其二,老舍是满人,血统纯正的“皇族八旗”。虽说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八旗已经没落,甚至在“文革”时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是八旗,但是老舍的八旗血统是不争的,八旗遗风尚存。历史上满族人出武士多,出文人少,所以入关后非常善于学习,他们广泛吸收了汉文化,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优秀民族。加之当了统治民族,国泰民安,整个民族有条件从事各种文化活动,逐渐成长为一个文化很高的民族。即便是到了清末民初,每个满族人不管识不识字,都会一两样乐器,都会唱几句牌子曲,都有养花、养狗、养马、养鸽子、养蛐蛐的爱好。想来老舍是爱养猫的满人。第三,老舍是平凡的穷人。老舍先生是穷人出身。父亲葬身于抵抗八国联军的炮火中,当时老舍仅有一岁半。此后,他的一家靠母亲为别人洗衣裳做活计过日子,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老舍很小就懂得愁吃愁喝。这种出身使他的文字最接地气,如和邻居相谈。文字中的潜台词是:咱是穷人,咱们是一个炕头上的。

回过头来说,老百姓聊家常不就经常用反语么?家里的老伴,有时在话语中成了“老东西”“老没正经儿的”急起来时甚至是“老不死的”越是喜欢,越是熟悉,感情越是深厚就越是不怕对方怪罪,不怕对方误会。这样想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其实表达了老舍的内心对这个家中的一员实在是喜欢得很。为啥?猫儿,你太有才了!

猫的有才是明摆着的。先看第一段,最经典: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您觉得和别人唠家里人,说的最主要的是什么?是性格,说时用得最普遍的方法是什么?是举例。老舍就是这么说的,他就是把猫当作家人看待。这点不用多说,养过宠物的都知道。自己舍不得吃给猫吃;为猫安排最温暖的窝;有个头疼脑热的,比伺候亲妈还上心;一旦遇着宠友,说起来更是没完没了。

性格上,老舍说猫:老实,乖,固执,尽职。如果真是个人,感觉有些精神分裂。幸好是只猫,反倒是不这样就不像话,是野猫了。老舍很熟悉这家中的一员,每日生活在一起,举起例子来可以说是随手拈来,凡是一只猫能做,该做,会做,一一列举,一个接一个,不给你思考回味的机会。因为他觉得和一个同样爱猫,养猫,懂猫的人在唠家常。有人在此处做文章,赞扬老舍“观察到位细致,用词描写准确”。我倒不这么看。说观察,旁人爱举“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说是此句看出老舍也善于持久观察。我想,老舍绝不会像猫一样蹲守数小时只为看到老鼠出洞。那猫咪往那一蹲他就知道在干什么了。按照老人说孩子的话是“屁股一撅就知道拉什么屎”。这靠的是日常交往中的印象,感觉,不需要陪猫蹲着。赞扬用词准确的大凡觉得不会有问题,恰好在老舍的文章里就是个问题。老舍的文字以“俗白”著称,有民间特色,方言语法,口语白话夹杂。这恰好和“准确”有些分歧。例如之前这一段中的“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吧”这样的语气词可以删但保留着,“它的确有时候很乖”,怎么读都觉得可以当作“修改病句”的例题;“成天睡大觉”如果能写作“整日睡大觉”更书面化;“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一句更具口语意味,好像真就和读者聊上天了。唯独“屏息凝视”符合,但作为一个大作家,这样的表达水平好像真不够给力。

为什么?难道老舍是徒有虚名的?不!语言是否优质是因为特色,作家的语言讲究的是风格,而不是像一些人希望的那样,总是优美的,恢宏的,诗意的。你可以很土气,很晦涩,很温和,很平白,很优雅,很艺术,很意识流……哪怕你的读者仅仅是一个小众,但只要你有风格,诺贝尔文学奖总会和你招手。莫言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作品,很“土”很“黄”很“暴力”很“中国”很“农村”,很有“魔幻色彩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独特风味,但是他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第一人!

下两段,你自己照着这个思路和老舍聊一聊,会感到别有一番滋味。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两段话,留给儿童些什么呢?或者说得更直接些,教学重点是什么呢?

其一,独特语感的体验。要让儿童感受到:原来,还有一种近似于口语的演绎也是蛮有意思的。倘若儿童在你的课堂上,能感觉到老舍是个有意思的人,你的教学就获得巨大的成功,这比教给儿童认识一只“古怪的猫”意义大过百倍。老舍泉下有知也会感谢你的。其实,老舍一直就是个以幽默见长的作家。他的幽默不粗俗,不肤浅,不是那种一听就笑的。仿佛一颗将幽默元素隐藏于内的糖,你要咀嚼回味后会心一笑。老舍自己就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老舍在小说中就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可以这样说,老舍是一个幽默的语言艺术家,他的幽默才华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如何体验,多读就是方法。让儿童多读几遍,把文字读到让人听起来很舒服的效果,语感就种植下去了。不要分析,这样直白的文字无须分析!

其二,一些词汇的积累。例如三段中的屏息凝视,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这一组四字结构,表意精炼的词汇就很值得积累。另外还有“蹭”“踩印”等精彩动词。积累词汇怎么教,当然是读读写写,说说用用喽。古法熬制,入味,药到病除。

其三,一些句式的模仿。例如“非……不可”“不要说……就是……”“任凭……也不……”句式模仿怎么教?现学现用,仍然沿用古方──造句练习,当堂对话斧正。教学手法,适用才是最好的。

来看最后一段: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老舍在这里和你聊的内容应该很清楚,很亲切吧。好像在说一个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没错,就是这样唠家常。不过,这段话的教学重点可要变一变,一直不变地往下教,自己都要反胃。尝试让四年级儿童从文字背后体会到情感。例如可以这么问:读了这段话,你觉得老舍喜欢小猫么?怎么看出的?儿童很容易从“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一句中体会到。太具同样的生活感受了,如果是小孩也难免挨打,可是一只猫却受如此礼遇,主人不溺爱能行吗?溺爱一只猫,没人会脸红,反而会觉得这是情趣所在。因此整段的描写哪里是一只猫,活脱脱就是一个幼儿嘛。儿童回忆自己年幼时的情境,体会着父母的关爱,很容易将这份情感迁移到文中。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的训练,在这样饱含情感的文字中进行不是困难。这里再适当联系老舍的作家身份以及上文的“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爱猫之情表露无遗了。所以,有时候教学一个段落,其间一些部分不是不教,而是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勾连穿越,纵横交错,让儿童自己找到文字中的关系,这样的教更高效,更科学。

臆测中,此文就是老舍和作者唠家常。文中的“它”就是话题主角,“我”就是作者,而若隐若现的“你”就是老舍写作时的隐性读者──爱听他唠叨猫的人。这样的文本,教学不需设计,随文“陪”读,让儿童自主诵读,感受,教师通过对话启发引导即可。精巧的设计反而会冲淡文本自身的写作特点,吃力不讨好,老舍发现了也会劝你不要弄巧成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11:43:29 | 只看该作者
和别人唠家常:《猫》一文写作初衷的臆测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 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0: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