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案例研究 意义建构:“朴素”的严密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10 16:2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秀案例分析  



儿童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表现出哪些特征?以下两则案例,对于我们了解儿童的学习及其思维会有所启示。
【案例1】五是二加4
同事对她刚上中班的儿子认识大写的“五”很奇怪,因为认识一、二、三对于上小班的儿童来说不足为奇。于是产生了下面的对话。
妈妈:你是怎么认识“三”的?
儿子:三就是三横。
妈妈:那你是怎么认识“四”的?
儿子:四就是一个方框,里面加个“八” 字。
妈妈觉得很新鲜,就继续问:很在道理,是这样的。那五呢?
儿子:五就是二再加个4?
妈妈没听懂:什么2加4?
儿子:你看,“五”字上、下(两横)不就是个“二”吗,中间不就是个倒写的4吗?
妈妈终于明白了。
【案例2】万一别人三角板最大的角是钝角呢
这是另一同事跟他女儿的故事。小女孩8岁,上二年级。二年级数学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目:
三角尺中最大的一个角是(  )。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按理说,女儿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同事很奇怪,便想知道其中的究竟。
女儿:我原来也选的是直角。
妈妈:后来为什么改了呢?
女儿:我只知道我自己的三角板上最大的角是直角,我不知道其他的三角板上最大的角是不是这样的。我也改了几次,万一有钝角的呢,所以最后选了钝角。
以上两则故事,对于我们数学教师有何启示?
学生的学习是具有个性的意义建构。奥苏伯尔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成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是的,学生的学习总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试图去解释新的知识,是富有个性的、有属于自己意义的建构。“案例1”中,儿童认识一、二、三、四、五等文字,都是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建构。一、二、三的认识相对直观,容易形成“大众化”的建构,但四和五的认识要抽象复杂,不能直接建构,但可通过变通,甚至是跨领域的构建,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建构方式。五是二加倒4,天马行空,极具想象力,这是创新精神的体现。这种方式在成人看来甚至是无意义的、不可理解的。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尊重并保护学生的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另外,新知之舟要泊在旧知之锚上,我们虽都深谙此道,但有片面的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不仅包括显性的知识。学生是鲜活富有个性的生命,是带着全部的丰富性进入课堂的。这里不仅仅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经验、学生的困惑、学生的情感等。
学生的思维具有一种“朴素”的严密性。教学中,我们常听老师感叹:××学生考虑问题不周全,也即思维太不严密。而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表现出一种不严密中的严密。因为身心处在发展之中,所以学生的思维达不到成人眼中的严密的要求。但在诸多不严密中也存在一些严密性的特征。这种“朴素”的严密性表现在:
其一,以自我为中心,以直观感知作为思维的依据,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案例2”中的学生只能以自己亲眼所见作为判断的依据,正是这种思维特征的体现。一方面,学生知道自己看不到的,摸不着的不能轻易下结论,不能以偏概全,这是严密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反映出学生思考时不能进行逻辑推理,不知道直角三角形最大的角是直角可以通过推理得出,所有的三角板只有两种,等等。
其二,学生思维朴素严密性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即追求眼见为实,重形式,轻本质。看重外在,如“案例1”中,儿童对一、二、三、四、五的建构,都是从外在形式上入手的,而不是着眼于内在的意义。再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有教师将圆锥中盛满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了三次后,由于表面张力,每次圆锥中的水太满,所以最后倒不下了。而此时,虽然任凭教师再怎么解释,但学生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满腹狐疑:明明三次倒不下,怎么就说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一旦实验成功,哪怕只是偶尔的一次,学生对此也是深信不疑。这也说明了小学生思维的另一个特征:认同合情推理。虽然只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实验或例子,不是严格的推理证明,但学生认为这是可靠的。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及其中表现出来的儿童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特征,对于进行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有很大的启示。
第一,充分利用直观感知,加强变式练习。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表现为重外在、相信直观感觉等特征,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如观察、实验、列举等,形成认识结构。在进行不完全归纳时,要兼顾例证的数量与质量。随着年龄的增加,应逐渐渗透演绎推理,培养思维的严密性。与此同时,还应通过变式练习,以突出概念的本质,区分易混淆的概念、知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克服静止、孤立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第二,数学教学研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我们对教材有较深入的研究,对“怎么教”的研究也是孜孜不倦,但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学习的主体──学生,特别是学生的思维关注还不够。教学中,由于缺乏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帮助,习惯站在成人的视角,想当然地去下判断,把学生想得太简单。思维是可以理解的。儿童心中的数学学习究竟是怎么样的?数学语言与儿童语言是如何联结的?研究这些,将有助于我们找到儿童通往数学的通道。
第三,教师要增强“读懂学生”的意识,要善于将抽象的学生具体化。学生是鲜活富有个性的生命,其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较多地关注怎么把学生教会了,哪些学生学会了,但较少地关注那些少部分不会的学生,特别是这些错误的背后,往往折射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轨迹,是我们“读懂学生”的切入口。学困生在学习数学过程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障碍,障碍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帮助学生跨过这些障碍从而走向成功?另外,挖掘错误背后的合理成份,对于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8-10 16:22:4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作者: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 钱建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03: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