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
师: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用未知数解答文字题,我发现同学掌握的都很不错,能根据文字题的题意,按照正确的格式列出等式,求出未知数。
师:如果老师把文字题变一变,变成应用题,你还能用未知数解答出来吗?
生:(回答参差不齐)会,(不会)。
师:那好,我们现在就来试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推理做一做,给大家一个提示,你就把应用题当成文字题来想。
出示题:商店运来57千克水果,卖出一些后,还剩下36千克,卖出了多少千克水果?
学生很快都进入了尝试中,有的做得很轻松,有的做得很吃力,还有得的边做边想着什么。大约经过五分钟左右,绝大部分学生都已完成时,及时召集学生进行讨论。
师:用未知数解题,你认为最先要做什么?
生1:我认为先要假设未知数。
生2:我认为先要认真审题。
师:两位同学说得都很好,我们就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假设出未知数的量。
师:请几位同学上黑板,写一写你们是怎样做的。
生3:设要求的数为X。
57-X=36
X=57-36
X=21(千克) 答:卖出了21千克。
生4: 设要求的数为X。
57-X=36
X=57-36
X=21 答:卖出了21千克。
生5:设要求的数为X。
X+36=57
X=57-36
X=21(千克) 答:卖出了21千克。
师:与他们三位同学大致相同的请举手(举手的有7、80%)。他们三位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师:先看假设内容,三位同学都假设为“设要求的数为X”,这是我们在用未知数解决文字题的基本格式,应用题中是否适用呢?其实大家只要比较一下文字题与应用题语言上的特点就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差别的,文字题只是单纯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没有别的什么,应用题除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外,还有一些具体的事,如果按他们这样设的话,容易造成误会。
生6:那怎么办?
师:你们仔细观察一下问题,有什么特点?
生7:我发现了,问题就是未知数X。
师:既然问题就是未知数X,假设时当然是设——
生:问题为X。
师:谁能把题目的假设改一改?
生8:设卖出了X千克水果。
师:你们发现,他们三位的列式有什么特点?
生9:有两个人列式不一样,结果一样,这是为什么?
师:是呀!这是为什么呢?大家仔细想一想他们算式表示的意思。
生10:我发现了,第一位同学用水果的总数-卖出的=还剩下的。
师:你真不错,能发现那位同学的列式的依据。
生11:那我也知道,第二位同学是用卖出的+还剩下的=水果的总数。
师:大家发现是什么原因让两位同学列式不同,而结论相同?
生:列式的依据不同。
师:就是列式的等量关系不同。(对等量关系加下划线)
师:老师发现一个问题,三位同学中,算出X后,有的写单位,有的没有写单位,到底谁对呀!
生:(互相争议起来,渐渐地支持写单位的人占了上峰。)
师:看来我们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了好习惯,应用题计算完后都不忘记写单位,这很不错。不过,用未知数解答应用题时,由于是等量式,一般不写单位名称,单位名称只在答中才写。
生:哦!是这样呀!
师:对用未知数解答应用题还有问题吗?哪位同学能用正确的格式写出计算的过程。
生12:设卖出了X千克。
57-X=36
X=57-36
X=21 答:卖出了21千克
生13:设卖出了X千克。
X+36=57
X=57-36
X=21 答:卖出了21千克
生14:设卖出了X千克。
X=57-36
X=21 答:卖出了21千克
师:大家看他们三位写得怎么样?其他两位同学我就不说,对于第三位同学的做法,老师给大家提个醒,一般用未知数解答应用题时,X不单独放在等式的一边,因为这样用未知数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师:大家能总结一下用未知数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吗?
学生经过你一语,我一言的交流,最终得出。用未知数解答应用题时,一是先找出等量关系;二是假设未知数;三是列式;四是解答。
【思考】
对于一个新知识的学习,我一直喜欢先让学生自己去试试。儿童都有一种好奇心,都喜欢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不仅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同时,这样的过程也是让他们在原来的中认知结构中,寻找有用的、可能的解题思路,便于拉近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如果面对出现的新问题,他们能运用原有的知识加以解决,一方面说明他们具有的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关系,有力地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学习数学的方式。
然而,在大部分场合下,学生面对出的新问题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正是这些不同类型错误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奠定了一个现实的基础。由于每个人的出现问题的地方可能不同,进行交流、讨论、解释、说明时,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会更强,面对自己正确的地方就不用多去花时间了,有问题地方他自己会更加关注,这样一来,课堂学习的效率不知不觉地得到很大的提高。
因而,课堂上,每当看到孩子们紧锁的眉头随着学习的深入渐渐展开时,总为自己这一小小的设计而窃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