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育随笔集锦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0:25: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师:昨天我们试着做了几题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大家做得都不错。现在老师想出几道题试试大家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愿意接受挑战吗?

众生:老师,你就出吧,没问题,我肯定做得对。

师:156÷3=    205÷5=    378÷6=    425÷5=    229÷9=

(学生在埋头做题,时不时地还有学生情不自禁地说上一二句。大约5分钟左右,学生基本做好了。)

师:我们今天每组找一位代表来上黑板好吗?

(众生抢着要上)

师:大家商量个办法,不能乱叫,这既影响自己的又影响别人,多不好。

生1:我要让我们组学习最好的某某上,这样就能保证我们组做得对。

生2:我们也是这么想的。

(有更多的学生附和)

师:老师问一声,是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做好了。

众生:是。

师:老师想,总是那几位同学上黑板,能不能把上来的机会让给别的同学,更何况别的同学学得也不错呀!

(学生开始又有些乱了,争着想上)

师:我想老师随便点,比如说每组第几排的左或右边的同学,大家看这样好吗?

(学生都感到新奇,都有跃跃欲试的样式)

师:(我早就注意到坐在到数第二排的几位平时学习一般的同学,他们做得全都对,准备请他们上来)请每组第6排的左边同学上来。

生:(很多学生都发出了)呀!

师:怎么,大家不相信你们组的同学?你应给他鼓励才是。

生3:老师,我们组的小小不会做,你怎么找他上去。

师:不会吧,你没让他试过怎么知道呢,(我走到小小身边,摸着他的头说)小小,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做。(小小很自信地走上了黑板)

(几位上黑板的学生,很快在黑板上就完成了作业。这几个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我及时的鼓励他们说,要认真哦,你一定能为你们组取得好成绩。下面的同学一发现自己的组内的同学做对了,一只手捂住嘴怕发出声音,另一只手竖起了大拇指,高兴地都合不上嘴。)

师:大家来看看各组做的怎么样。

师:刚刚还有同学说别人不会做,现在看看怎么样,他们几人做得好吗?

众生说:好!

师:老师说过吗,他们一定会做。今后我们要相信自己能学习,也要相信别人会进步的。

生3:老师,我错了,不应该这样对小小。

师:生3同学,你做得对,今后大家要及时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争取大家都进步。

(几位上黑板的同学满面红光,兴奋不已,特别是小小的一反平时软不拉机的样子,精神头十足。乘着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及时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出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法则。课堂自始至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氛,取得了很好地教学的效果。)



【反思】



其实,我们的课堂学习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差异化的。作为老师应正确地对待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既不能漠视差异的存在,更不应人为地制造差异。而应设法促进各个层次孩子的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而促进学生发展最好地办法,就是鼓起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一个孩子一旦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即使别人很快就能理解、掌握新知识,而他却要用二节课,甚至三节课的时间才能明白其算理,他却永远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努力,因为他有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信心支持着他。



谁来支撑孩子们信心呢?我们老师有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们的课堂应成为孩子们伸展信心的加速器。让孩子们在每节课的学习中体验到自信的力量,看到进步中的自我。让他们在不断的自我实现中成长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0:25: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两天感冒了,再加上学生作业中有关两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的不怎么好,心情一直不好。今天看看学生的作业,心想是讲评作业呢?还是上新课呢?如果作业不讲评的话,两个班中每班的十来个人这节内容问题很大,如果讲评吧,大多数学生又已经掌握了,再加上讲评也不用一节课,剩下的时间上新课又不够,做作业又太多了。抱着这种矛盾的心理,匆匆地走进了教室。



与昨天差不多,我把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了一些集中的讲评,特别是十位除后有余数,要与个位落下的数组成一个新数来除,进行了分析。大部分学生肯定是没问题,到底对那十几个学生有什么用呢?接着我出了几道题想试一试。



56÷4=            94÷2=     75÷3 =       68÷4=



大约4、5分钟吧,学生基本上都做好了,我先让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板演时边写边说,就像我上课时一样,不少上来的孩子说得头头是道,再一检查,下面做题的学生,除二人有问题外,其他人都正确了。这时离下课还有25分钟左右。课上到这我反而着急了,下面该怎么办呢?再做题没有意义了,上新课又来不及。我一想,不如在新课与今天的知识之间先架一座桥吧,或许明天上新课要容易的多。



师:刚刚大家昨天所上的内容都做得不错,说明大家真得掌握了。老师这儿又一道题愿不愿意试试,如果独立完成的同学可以得一颗五星。

众生:试就试,老师你写吧!

师:可要仔细思考哦!128÷4=

(学生有的兴奋地喊了起来,这还不容易;有的陷入的沉思中;有的在寻找什么。因为并不考虑到学生会完成,我随机走到学生中看一看学生做题的情况,嘿!真想不到,不少学生还都做对了呢。)

师:大家做出来了吗?

众生:(陆续说)好了。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边写边说给大家听听,当回老师!(很多学生踊跃抢着要上)

生1:128除以4,最高位上的1不够除,当然要与下一位一起看,也就是12,12里面有3个4,所以在12的2上面写上商3,再用3乘4得12,写在被除数12的下面,再把被除数的8落下来,8除以4得2,所以商是32。

师:大家认为生1同学说得好吗?你也与他一样吗?你还有什么意见?

生2:老师,我给生1补充,要用被除数的12减去乘得的12,不然就不完整。

师:生2同学真细心。

师:有多少同学是正确的。(学生举起手来,一大片,约有50几人)

师:看来还是有些同学没有弄明白,同桌同学帮帮他好吗?(不少同桌的孩子马上进入了角色,很快我发现又有些孩子脸上露出的笑容。)

师:大家愿不愿意再试试?

生大声说:愿意。

师:205÷5=       188÷4=(此题又进一步提高了难度)

(很多学生边做边说着什么,高兴的劲别提了,好像吃了蜜似的。大约也就几钟,学生叫着说做好。)

师:哪位再上来当回老师试试,(生3、生4上来了,也就一会儿,他们都完成了,对于我认为有难度的题,没有看出孩子在做题中有什么难的地方。)

师:大家都这样吗?

众生:是(这次约有几个学生没有举手)。

师:大家说这种笔算容易吗?

众生:不难,很容易。

生5:老师,这种题与昨天我们学的那种笔算除法一样的,只不过又多出了一位数。

师:你们认为怎么做这种题?

生6:与昨天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差不多,今天就是要从百位除起了。

师:同学们真不错,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又学到新的本领。

(由于时间不够,下课铃响了,看看学生的余兴还未尽,我顺便出了几道题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做做。)



【反思】



今天的课上,由于受昨天的作业情况的影响,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出现了一些失误。幸好在上课之初我无意识地做了一些准备,才避免了课堂出现空档。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也让我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学生是一个变化的主体,老师对其主体的变化应有充分的认识,不应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每天都在变化中的孩子。或许彼时的他对某个问题一筹莫展,但此时的他却又能融会贯通。老师只有把握孩子的这一特点,你才能自如地驾驭课堂,才能让你的课堂精彩。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作为教师应能及时把握课堂上的学情,并能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让你的课堂时时刻刻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落脚点,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目标。这样你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气和活力,才有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悦与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0:26: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开始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了以下方式展开教学的。



【尝试】



先出示9÷3,12÷4让学生用笔算计算,在这个基础上变式出题:24÷2让学生尝试如何用笔算的方法做题,有些学生拿到题后愁眉不展,有些学生拿上手后运用以前学过的除法笔算方法,很快就解决问题了。很多做好的学生洋洋得意,还小声地说“切”,齐老师不是送五角星给我,似乎他做得一定对。其实我在学生做题时发现,不少学生虽然结果是正确的,但笔算的顺序与过程都是错的。



【探索】



展示:学生完成后,及时找了一名上黑板板演,如下:

     生1:                          

1    2

                    2 )2   4   

                       2   4

                          0

  生2:                            生3:              

1    2(先把商写好)    1   2  (商是分步写的)

         2 )2   4                2 )2   4      

            2                        2   

                4                       4

                4                       4

                0                       0



【讨论】



师:大家看看,你对三个同学的作业有什么意见?

生4:我与生1一样的(有学生附和)。

生5:生3写得对。

师:你怎么知道生3同学的就对,其他人不对呢?

生5:我昨天晚上预习了课本上的例题。

师:你真不错,会自己主动学习了。

生6:老师,为什么一定要与生3同学那样写呢?我们(与生1同)那样写结果不也对吗?

师:是呀,为什么呢?

学生陷入了思考之中,并小声地在讨论着。突然有学生发言了。

生7:老师,我想与前几节课学习的口算除法的方法一样的。应从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除。

师:这位同学想得有些道理,你想呀你能不能一口就吃成了个大胖子。(学生笑)所以做事,做题也要一步一步地来,千万可别急哦!

生8:老师,与生3那样分步写太麻烦了。

师:有些事不能嫌它麻烦,就像我们上楼梯一样,你不能从地面上一下子就到了五楼吧,当然要一步一步走呀。(学生点头)

师:看来今天生3同学又教会了大家一种新的除法笔算方法,我们还是请生3同学再把算的过程向大家说一遍好吗?

生3上黑板说过程,众生边听边想着。



【运用】



师:我们现在用生3同学的方法试着做一做,你会吗?

众生:会做了。(众生做书本上的“做一做”的习题)

师:请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笔算的,如有问题可以互相帮助解决。

师:谁会说一说你是怎么笔算的?

生9:我是先除十位,再除个位的。

生10:我写的时候,把每一位的商到写到它的上面。

生11:老师,我发现用这种方法写笔算是好,不会乱了,我以后就用这方法了。

师:现在让大家做课堂作业行吗?

众生:行!

……



【反思】



我喜欢让学生进行不加提示的尝试,由于面对的是一些新的东西,原有的认知方式受到冲击,这时各种问题自然就出现了,一旦有了问题,你的课堂就有了生气,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才真正成为孩子想要。这种在学生迫切需求下的课堂学习,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高了,效果自然也会好些。



同时,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让学生全面地暴露各自的问题,让各种问题在交流、讨论、质疑、比较中或解决,或升华,或延伸。总之,学生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在交流之中解决,并在解决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维的水平,逐步地建构起解决新问题的认知结构。



  正是由于很多学习内容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这时,成功的体验,愉快的心情,不仅是发自内心的,更能很好地引领学生把新知与自身的经验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0:26:00 | 只看该作者
刚上过一位数除多位数的口算,教学是按照试一试(用自己的方法想)——说一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议一议(讨论讨论他人的想法)——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简单明了)——学一学(试着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做题)的方法展开的,学生在课堂学得真开心,很多孩子都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教学效果很不错。



但在办公室里,平行班的几位老师空课时聊到这节内容时,两老师均认为书上提供的方法一定要掌握,他们俩要求学生用例题提供的方法,在作业本上把口算的过程写出来,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过关。听他们这一说我真有些糊涂了,按说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学的范例,并不是一定要你完全照它的样子来,更何况现在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应尽可能在学生多样化算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现最适合自己的算法,这对他个人来说就是算法的最优化。



两位老师的担心其实也不无道理,因为,每次的考试,都必须用书本上的方法来写出口算的过程,学生自己的方法是没有用的,这样一来学生分数上不去,教师的业绩受到影响,你说让他试这试那,哪个愿冒风险。



如何真正地让我们的老师放下包袱,轻松进入课改。



首先,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光靠几个教师在进行一些局部的、片面的改革是没有用的,它不能真正地释放教育的力量,需要整个社会给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育教学的改革才有支撑点,才有改革的源动力。



其次,课程改革首先要理顺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思路,现在虽然表面上不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成绩,但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教师的工作业绩,这一管理导向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教师不愿,也不想尝试新的教法、新的思路。经验表明,讲授加练习是取得高分最佳方案。



再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应把自己的目光看的远一些,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牺牲了学生的长远利益。在当前的现状下,学生的考试分数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他们掌握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如何学会学习,对于数学学科来说,也就是如何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我们的老师应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得,用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上,而不是单纯的分数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0:26:00 | 只看该作者
在课堂上,通过探讨活动,学生不仅能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系统,而且,探讨的过程,也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形成的过程,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发展的规律,同时,在课堂上形成的探究思想,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了学习的模式。今天在三(2)班上课时的一个片断值得回味。



【片断】

……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240÷2口算时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把240分成200和40,200除以2得100,40除以2得20,100加20得120。

         200÷2=100

         40÷2=20

         100+20=120

师:生1同学真不错,能把昨天学得口算除法方法用到今天学习上来。还有人有不同想法吗?

生2:老师,我是把240末尾的零不看,先用24除以2得12,再到12后面加一个零,就是120了。

众生:我也是这样想的,我也这样做得。

生3:老师,我还有不同想法,我是把240看成24个十,24个十除以2我能口算出是12个十,也就是120。

师:以上三种方法,大家喜欢哪一种呀。

众生:(大多数人)我喜欢生2的哪一种,那样好算。

师: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所有被除数的零都能不看?

生4:老师,我出道题就不能用生2的方法想了。204÷2=

众生:(有人赶紧抢着说)不对,不对,是末尾的零,不是中间的零不看。

师:是呀,他们提出是末尾的零,生4你说是吗?

生4:(抓抓头,又开始思考)

生5:老师,这想出了一道题,20÷5=,如果按照生2同学的说法,被除数20末尾的零不看,就是2÷5怎么办?更何况也不对呀。

(很多支持末尾零不看的同学陷入了思考中,有些人开始动摇了,轻声说是呀,这怎么办呢?)

师:大家看看,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生6:(支持末尾零不看的)几十不行,要上百的。

师:是吗?哪位想出一个上百的数试试。

生7:100÷2=,按照你们的说法,怎么讲?

(众生中支持者更是动摇了,有些人干脆说这方法不行,也有人仍在坚持。)

师:大家比较一下,为什么以上两位同学举出的例子就不行,前面的例子就行呢?

生8:老师,我发现,被除数的最高位与除数一样大,或比除数大的时候,可以把末尾的零先不看,进行口算。比除数小的时候就不行。

众生:嗯,还真是这样呢,我明白了。

师:生8同学发现的问题确实不错,今后大家使用这种方法口算时可要注意哦。

……



【反思】



整个环节中,师生通过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交流与探究,学生自己发现的除法口算方法逐步得到完善,从而形成了合理的解决策略。在此过程中的学生探讨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是某些个体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一个初步的解题构想,其构想的内容往往是学生面对问题时引发的思考,此时的思考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独立探究结果,是原创性的。由于受个体知识经验局限性的影响,形成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学生在展示自己思想的过程中,必然与他人的思想发生碰撞,碰撞的结果自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这时原有的解题构想受到了质疑,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思考,这时,思考者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个体成员了,而成为全体学生的思考对象,由于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一,思考问题的切入点也不尽相同,争辩与讨论就成为必然中事。在不断地思考、讨论、探究的过程,原有的想法不断得到充实,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得到丰满。学生思维也在思考与探究中得到升华。



再次,经过多层次的探讨与思考,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在螺旋式的反复探讨中萌芽。学习数学的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思考、交流、探究逐步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成为今后面对任何出现的问题时,自觉选择的重要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0:26:00 | 只看该作者
课堂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自我的最佳表现,更是让孩子在课堂中体验快乐的最佳方式之一。孩子们每当课堂上主动地投入进去,不仅他的思维得到发展,更重要地是他的情感得到了共鸣,内在发展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这时他们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也是真诚的。今天的课上的一个片断让我产生了这样的感想。



【片断】

……

师:谁能说说40÷2口算时,你是怎么想?

众生:(学生很兴奋,都想说)

生1:我是这样想的,把40后面的0不看,先用4除以2得2,再到2后面加一个零。

师:哪个2后面?

生1:不对,不对,是在商2后面加一个零。

生2:老师,我与他不一样,我是把40看成4个十,4个十除以2得2个十,也就是20。

4个十÷2=2个十

=20

师:大家认为怎么样?

众生:这与乘法口算有点像,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师:看来大家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了。还有人有别的想法吗?

生3:我还有,我是这样想的,20×2=40,所以40÷2=20。

师:不错,做除想乘。

(大部分学生都沉浸在以上想法之中时,有一名学生又说,老师,我还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想法。我一看,是班上平时学习有些困难的一名孩子)

平:我要上黑板边写才能说清。

师:你上黑板试试?

平:我先把40的4与零分开,4除2得2,再把零移到商的后面。

                                      4 ┆0÷2=20

生4:老师,平的方法与生1的是一样。

师:是一样吗?老师看有点不一样呀,好像他写得有自己的特色,大家说是不是。

众生:是有点不一样,道理与生1是一样的。

师:大家看看黑板上这么多想法,你们用每种方法试着做一题好吗?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方便些?

生5:做题时,我喜欢用生1的办法,说道理的时候,我喜欢用生2的办法。

生6:我喜欢用生3的办法。

师:大家说得真不错,如果我们多掌握几种口算除法的方法,今后遇到问题时不是更好吗?

众生:我想学生1的,我想学生2的,……



【反思】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到除法口算这一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了。我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学习的。



一是同桌间的相互说的活动,俗话说得好,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人都得到两个思想,甚至更多。孩子通过相互之间的叙说,不仅了解了他人想法,更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让他看到了自我的力量。



二是全体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时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帮助他建立起稳定的成功体验,同时,每个人在倾听、思考中发展自己的思想,提升自我的认识,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论辩式交流。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展示时,他们的思维往往还处在比较简单化的状态中,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东西,没有形成对除法口算算理规律性内容的认识。借助多层次的争辩与交流,不仅让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明了,更让学生在论辩的过程中自觉地整合他人的成功之处,形成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虽然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但仍然还有孩子在大多数人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中,他却置身事外,不知是课堂缺乏吸引力,还是他对学习缺乏热情,这些孩子往往都是学习上问题生,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有待今后进一步地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0:26: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分别在两个班进行了第一单元的测验,试卷是我出的,份量不重,难度不大,题型也都是平时学习中经常出现的,由于本单元是计算类的教学,计算的内容占的量比较大。测验前自认为大部分学生应该没什么问题。



下午我就抓紧时间改试卷了,先改的是三(4)班的,改完后发现测验的效果不是很好,发现学生的试卷中出现不少典型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问题是大约有20%左右的学生笔算乘法的计算关没有过,计算题总分是48分,其中失分最多的孩子失了有28分,大部分的失分都在3分左右,计算得满分的人大约占全班总人数的1/5左右,失分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粗心大意造成计算上的错误,这种错的学生最多;二是违反了四则运算的顺序,有加与乘在一起时,他却先计算加法了,这样的学生人数不多,但问题严重。



第二类问题是学生基本概念掌握的不透彻。试卷出现了让学生填写乘法的计算法则的关键字或词,很少有学生能够完整地填写出来。三(4)班只有两位同学的填空题完全正确,其他学生填空题的7分,均失分在1~5分之间。造成学生失分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这一测试内容过于死板了,作为测试点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二是由于我的数学课堂往往只要求学生能意会法则的内容,会运用就行,从不要他们死记硬背法则,所以他们无法完整地记住法则的内容。



第三类问题是实际运用,试卷中我出了一道开放性的题,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物品单价,自己提出一个用两步计算的问题,这已不仅仅是检查学生解决能力了,更多是关注学生面对具体实践时,如何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了。可能提出的要求比较高(教材是作为选学性内容学习的),在完成这道时出现了要么是会提问题,但自己解决不了;或是提出了问题并解答了,但是一步计算的问题;或是提出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也解答了,但计算中出现了错误。从以上种种情况看来,学生如何运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就整份试卷测试情况来看,平时认真仔细、主动学习的孩子成绩明显好些;而那些平时作业马虎、随意的孩子测试的成绩差的多。一些平时思维非常活跃,课堂积极主动学习的孩子成绩明显优于课堂很少发言、缺乏学习热情的孩子。但也有些例外,有几名平时很主动积极的孩子,这次测试的成绩却不理想,他们的错误主要出在粗心上,或许这次测验对他们也是一个促进。



这次考试,有些孩子考得不是很理想,我得想办法调整他们的心态,面对新挑战。因为我一直坚持,测验也好,考试也好,其主要目的应摆在对学生学习促进上,不是想把学生考倒,或考砸。应通过考试这种手段,有力地促进孩子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螺旋式的前进方式,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地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11: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