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根据区教研室的安排,我区东部地区的五个乡镇中心学校的数学骨干教师,在汤口中心校下的岗村小学进行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作为区小数中心组的成员,我也参加了会议。上午听了3位来自不同乡镇老师上的三节课,下午进行了评课研讨活动。作为一次小范围的教学研讨活动,参与的教师应该说是收益不小,同时活动中的一些现象让我产生了一些想法。
三节课中上课的教师都想努力构建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体验知道形成过程的课堂,但教师在课堂的表现却产生了不同的课堂效果。我们且看其中的三个片断。
【片断1】:11~20各数的认识下的猜数练习。
师:你拿着小松鼠贴图,正面朝着大家,让大家猜一猜背面的数是几,如果猜大了你就说大了,猜小了你就说猜小了,行吗?
生1:嗯!
生2:13
生1:大了。
生2:18
生1:大了。
师:你说他大了,他怎么还能猜更大的呢?你要想办法让他明白你的意思。
生1:是9。
下面学生与听课老师都笑了出来,上课的老师也大声地笑出来,并做出很惋惜的样子。学生与老师完全融入到游戏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流自然而又真实。
【片断2】:8的乘法口诀(课题改为动物园里的数学问题)第一个环节,编口诀。
师:(出示8只小狗,问)这是几只?
生:8只。
师:是几个8?
生:是一个8。
师:怎么写算式。(我还没听明白写什么算式)
生:1×8=8。
师:还可以写什么算式?
生:8×1=8。
师:可以编成一句什么口诀?
生:一八得八。
接下来又是出示8只大象,让学生说有多少只?怎么算,虽然用了多媒体,但整个创编口诀的过程很仓促,学生的主动没有得到发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语言一个调,缺乏课堂应有的激情。
【片断3】:认识钟表是我所在学校一位老师上的,这个老师的个人的素质还不错,但课堂上缺乏应有的机智。
师:钟上怎么有长针、短针、时针、分针呀?
生1:长的是长针,短的是短针。
生2:老师我这还有一根针,它不长也不短。
师:(用手盖住孩子的钟)怎么钟上有这么多针呀?
生3:胖的是时针,瘦的是分针。
……
为了认识时针与分针,老师花了大约有6、7分钟,其实这一内容完全可以由老师告诉学生,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讨论。
【思考】
三位老师在课堂上的三个片断,反映出了一个教师的素质与水平。第一老师的机智与风趣让学生主动融入到学生的氛围中,孩子们在如此心情放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的效果自然会高得多。第二位老师由于缺乏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口诀的方法,虽然口诀很快编出来了,但孩子们没有经历创编的过程,只不过是老师课堂教学的工具而已,在后一环节的练习中出现大量的问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第三位老师可能认为新课改的课老师不能讲,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来,放弃了教师在课堂上应有的主导作用,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评课说什么?由于这是区教研室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自然安排了中心组的成员分别对每节课加以点评。由于你的点评带有导向性的东西,中心组的成员都感到有压力。如果从宏观上说吧,老师会说你只会搬理论,说得话别人都听出茧了;如果从细处说吧,又容易误导教师关注的点;再加上这种形式的研讨课,你评课时还应考虑到人的因素,很多问题你认为是教学上的事,但别人不这样认为,说得不好容易得罪人。因而,我权衡再三,还是把老师课堂上的实例与课标的要求结合起来,再加上自己的课堂教学感受,谈了些看法。
再次,研讨的效果有多大。此类的研讨课我参加了很多次,我也上过很多次这样的观摩研讨课,现在听的课与我几年前听到的课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变化最多的就是现在一上课,不管什么内容,四人一围就开始了讨论,教师个人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整个课堂给人的感觉是好像有形而无神。为什么经过这么多次的研讨活动,很多教师的课堂依然如此呢?我想这可能与整体的教学氛围有关,我们这儿教研室组织活动目的是为了引领教师的发展,推动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但往往是活动开展时有些激情,活动一过什么也就没了,课堂教学的研讨缺乏一个长效机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