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0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片断】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要称一支粉笔的重量,你想用什么重量单位为好?
生:(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用克作单位。
师:那老师想称一称某某同学有多重,该用什么样的重量单位呢?
生:(陆续有人说)用千克呗,(也有学生说)用斤也行。
师:如果现在我想称一称一辆卡车的重量,我该用什么样的单位为好呢?
生1:用千克就是了。
生2:用吨。
师:你怎么知道吨呀!
生2:我昨天晚上预习了。
师:是的,我们在称很重的物体时用“吨”作单位。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家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现在能说说1吨有多重吗?
生3:我家买油,我看油桶很大,它大概有1吨重吧。
生4:我家的电视机柜大概有1吨重,因为我爸爸和妈妈都抬不动。
生5:冰箱很重,我都推不动,可能有1吨重。
生6:我家前几天搬家,许多纸盒子,我想那么许多一定有1吨。
……
(学生举出了很多例子,但真正大约有1吨重的物体几乎没有,并且很多例子与1吨相差的距离太远了,教学出现了卡壳现象。)
【反思】
在二年级教学克与千克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展开学习的,今天对吨的学习我也准备采用这一方法,但考虑到吨这一单位的实际情况,我只能让学生提前了解。但从今天课堂的反映来看,收效甚微。为什么学生对克、千克能有充分地现实体验,而对吨却出现了许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这个问题可能出在以下几方面上。
一是吨的单位太大了。大的让人无法接近它,更无法让它实实在在地出现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它只能让人们去想象它,因而在课堂上有关吨的认识只能语言描述,无法亲身体验,而语言的描述对每个学生产生的效果根本无法与亲身体验产生的效果比,课堂上学习吨变得有些虚幻了,没有现实感了。
二是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吨这个单位对于一些成人来说,都很难说清楚,更何况是一个儿童。孩子们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很少接触与吨有关的物品,很难分辨物体的具体重量,更难说清1吨重的物体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这时一定要让他们认识吨这样一个特别大的单位,更多的孩子只能在懵懵懂懂记住,而无法体验与消化为自己的真实认知中去。
三是由于像认识吨这样的单位,教学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但面对吨这样一个特大号单位,课堂上是无法做了。这时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这关只能通过介绍、图片等方式代替了,而这一过程又是学生学习单位名称过程中无法替代的环节,一旦把这一环节跳过去,学生学习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无法理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对于这一内容的学习,我建议安排在小学稍高的年级中进行(如在五、六年级),这时学生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些,认识能力也提高了,或许学起来效果要好得多。更何况吨这一单位在中、低年级不学根本不影响其他内容的学习,因而没有必要人为地为学生制造学习的障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