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集锦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50:00 | 只看该作者
用尺量面积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前不久参加一所学校的校际交流活动,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课一开始,通过一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了面积的概念,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面积单位,教师通过看、比、摸、想等方法,让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了一些认识后,接着进行联系生活,在具体运用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镜头1】

    师:大家猜猜黑板有多大?

    生1:2平方米。

    生2:4平方米。

    生3:……

    师:到底有多大呢?我们来量一量。

教师拿出一把米尺,准备量黑板的长度。因为教师已在黑板的右上角画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此时,我发现老师迟疑一下,可能是感到一个人米尺不太好拿,再加上如果有学生参与可能更能体现量的真实性。因而,邀请了一名同学上黑板来帮老师。

接下来,教师与学生合作,老师带着学生沿着原来黑板上所画的正方形最下面一条边,量一次问学生一次。

    师:几个了。

    生:1个

    再量一次,又问。

    师:几个了,

    生:两个。

    师生合作从黑板的最右一直量到最左边,用米尺量了三次。此时,老师告诉学生。

    师:黑板大约有3平方米。

    下面的学生没有一个提出疑义,师生均认同这种量面积的方法。

【镜头2】

    师:大家现在猜测一下你的课桌有多大?再量一量,课桌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绝大部分学生马上拿出的直尺,用尺沿着课桌的长边一路量下去,很快有学生说面积是几厘米。

【思考】

用米尺能直接量出面积吗?肯定是不能。其实,这位老师也不是想用米尺来量黑板的面积,而是想借助画在黑板上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来测量黑板的面积,但黑板上的正方形不能拿着去量,只好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是几米,从而推导出黑板有几个1平方米。

然而,这些想法都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学生无法感知,教师在活动之初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释与说明,老师为了急于得出结论,而忽视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交待环节,从而让学生误以为可以用直尺量面积,出现了练习中许多直尺量课桌面积的现象。

为什么教师在教学中会出现这种教学行为呢?

首先,教师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眼光来考虑问题。一些对于成人来说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与道理,在孩子看来往往是不可理喻的。正是我们成人能把量的过程中的一米看成量出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而在学生的眼中,你只是用米尺量了一米长的线段,他们根本没有与原黑板上的正方形建立起相对应的关系。从而,让他们错误地理解用尺能量出面积的大小。

其次,学生没有1平方米大小的清晰表象。教师在教学1平方厘米时,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学生能真实的感受到大小;在教学1平方分米时也是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进行的,学生也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在教学1平方米时,教师只是在黑板右上角画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虽然也直观,但与学生有距离,学生的感知一定是模糊的,形成的1平方米的表象自然两样也是模糊的。此时,你用米尺来量面积,反而容易让他们把米尺与1平方米之间建立起联系。

再次,教师的心中没有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进行。正因为有这样原因,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演绎生命成长历程的舞台。然而,老师在教学中只考虑到怎样实现自己的教学设想,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这样的结果就是老师只照自己的想法走,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跑,跑对了路还好,一旦跑岔了道,就会出现用尺量面积的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50:00 | 只看该作者
给数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今天上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节了,第一节课就是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及角的有关知识。学生对于线段、射线的一些特征没有疑义,但对于直线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案例】

    师:大家看黑板,老师画的是一条直线,直线它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它的长度是无限长的。

    生:无限长有多长?

    师:无限长呀,就是很长,很长,没有办法量出来。

    生1:老师,我知道,是不是就像宇宙一样,无限大?

    师:无限的意思有点像,但不是像宇宙那样大。而是长。

    雪:不对,不对。老师,你画在黑板上的直线不就那么长吗?

    呵呵!我们班的小问号找上了。

    师:怎么不对?老师只是画了直线中的一部分,如果可能的话,可以继续画下去呀。

    雪:我还是认为不对,黑板上的直线量一下就知道是多长了呀。

    生2:老师不讲了吗,只是为了表示直线,画的一段吗。

    雪:我感到不对,老师,你说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可在黑板上它都有呀。

面对雪的提问,我一时真不知如何解释,教材对于直线只有一些直观的定义,并没有下一个科学的、规范的数学定义,同时,这种用局部代替全体的思想方法,对小学生来说难度大了些,不能理解也在情理之中。

    师:老师举个例子,你来试试。你看过一些介绍宇宙知识的图片吧?

    众生:看过,看过。

    师:图片就那么大,怎么能说宇宙无限大呢?因而,人们只能借助想象来思考宇宙的大小,从而发现它是无限大的,是这样吗?大家闭目想象一下,宇宙有多大?

    生:嗯!真的很大耶。

    师:我们认识的直线,就好像是数学领域中的宇宙,我们只能抓住它的一部分来进行分析,至于它到底有多长,只能借助大家的小脑袋来想象啰。你想它有多长,它就有多长,你说这不是无限长是什么呀!

    雪:原来是这样呀!学数学也要想象呀。

    师:当然啰!不过不是一般想象哟,需要能根据一定的规律展开想象,同学的思想一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你学习数学又上了一个台阶啰!

    师:现在我们大家闭上眼想象一下,一条无限长的直线是怎么?

    一分钟后。

    生3:哇!真的很长、很长耶。

    生4:我想到老长的一条笔直的线。

    雪:老师,直线真的无限长,我想了半天都没有找到它的“头”与“尾”。真有意思。

    【思考】

今天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是小学生在学习一些抽象的几何知识过程中经常有的现象。虽然,小学的许多几何内容可以借助教具来进行一些客观的演示,为学生理解知识提供思考的表象,但有些教学内容是无法进行客观演示的,比如,今天认识直线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典型无法直观演示的问题。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能见到的都是线段,根本找不到一条直线来给学生作为学习的参照物,如果用线段作为认识直线的参照物,学生必然认为直线与线段是同样的,有一定的长度,有相应的端点,而事实上,直线与线段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长度具有无限性。而恰恰是这个无限性,学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对于教材中直线是无限性,学生往往都持怀疑态度,这必然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直线概念。因而,小学学习一些非客观存在的数学问题时,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想象可以弥补现实与理论之间的鸿沟。我们认识的一些数学知识并非都能在生活之中找到它的原型,有些都是通过高度的抽象后浓缩成的结论,面对这样的内容,如果在教学中不设法找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作为一个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孩子来说,是无法理解那些浓缩后的知识结论。

2. 想象能生成逻辑思考的“表象”。小学生的学习往往都建立在具体、直观基础之上,这与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但如果总在些基础上开展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无法得到质的飞跃的可能。如果借助一些有限的想象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重组生活中的一些经验,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表象,这不仅可能,更是儿童发展的必由之路。

3. 想象能激发儿童发自内心对数学的喜爱。数学的学习相对一些其他学科来说,单调了些,因而,很难有学生能对数学产生发自内心的喜爱。通过一些数学的想象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规律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体会到自己有驾驭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体验到想象带来的学习快感,因此,而生发的数学情感自然会深刻而又持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50:00 | 只看该作者
数学课上的“打比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虽然,我是一名数学教师,但我却喜欢在教学中用“打比方”这一通俗形式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一、借助比方,渗透思维模型

如最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由于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很多孩子无法真正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课堂上流露出来的都是一些疑惑的目光,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设计了一个有关平均分配东西的例子。

    师:如果你妈妈把买回的4个苹果都给你弟弟,你有没有意见。

    生:(有生笑着说)当然有意见,为什么不给我?

    师:这样分配公平吗?

    生:不公平。(很愤愤地说)

    师:生活中分配东西要公平,同样,在数学计算中也要注意公平,如果你在乘法分配律的使用过程中,只把因数分配给第一个加数,你说你“公平”吗?

    生:对后一个数是有点“不公平”。

    师:既然这样,以后运用乘法分配律时要注意公平哟!

    生:嗯!老师我知道了,要分配公平!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比方,但却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感知度,为他们质性地理解乘法分配律,提供了一个现实的生活模型。从昨天的作业来看,正向运用乘法分配出错的学生少了许多,可见打比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运用比方,解释数学现象

有些数学现象,如果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好理解,但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却是一个很复杂的内容。

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为了解释交换律的特点,我让坐在第一组第一排的两位同学互相换了个位子,问学生。

    师:他们俩现在是第几组?

    生:第一组呀!

    师:他们俩坐第一组第几排?

    生:还不是第一排吗?

    师:大家说他们的位子虽然变了一下,但所处的组及所坐的排数变了吗?

    生:没有变呀!

    师:其实,乘法算式中交换的两个因数也与他们俩一样,(有生笑)虽然看上去位子变了一下,但其结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可能正是由于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解释方式,很多学生对交换的理解更进了一层。同时,此时对交换律的理解不是建立在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基础上的,而是从他们最柔软的情感切入的,这样的解释更容易入他们的心。

三、依靠比方,解决数学问题

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一定的抽象性,都有一定的独特性,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数学问题之中发现内在的联系与规律,这应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然而,小学生年龄小,认识能力有限,他们很难从诸多的数学问题中发现规律与特点,为了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地通过一些打比方的方式,更容易让他们把握问题的核心。

如进行25×78+23×25-25时,虽然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分配律基本知识,但乘法分配律只是对求两道乘法算式的积进行的讨论,对于这种又多出一个的数,很多学生不知如何是好。此时,如果能从某个角度适当加以引领,学生的思维可能瞬间就会有一个提升。

    师:同学们,三年级时我们班有多少人?

    生:68人。

    师:去年有多少人?

    生:54人。

    师:今年有多少人?

    生:56人。

    师:老师现在上课的方法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吗?

    生:没有呀!

    师:那就说明,老师面对68人也好,54人也好,56人也好,都是用的同一种方法在教学,不论人数是增加,还是减少。是吗?

    生:当然啰。

    师:那运用乘法分配律也是如此,只要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条件都可以运用,不论是两道乘的,还是三道的;也不论是加也好,还是减也好,都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

    生:哦!我晓得怎么做了。

可能我打的比方不一定贴切,但从某些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向、方法,相对而言,学生解决问题变得容易了许多。

综上所述,数学课上多运用一些比方,可以让生硬、生涩的数学知识糅合进一些感性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与数学进行柔性的接触,为他们学好数学提供一些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50:0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懵”了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这几日学习小数名数的互化,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这个内容学生容易出问题,往往学习的效果都不是很好。果然与我的设想相同,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现象1】

昨天的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中,其中课堂作业全部做对的人不到20人,家庭作业中(基础训练中的作业比课本上的习题难度大了许多)完全正确的人更少,只有不到10左右。大部分学生都在名数的互化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掌握方法的,不知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之间如何转化;另一种是对于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之间的进率不太清楚,从而出现问题。

【现象2】

    师:大家知道怎样把一个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吗?

    众生:知道,用高级单位前的数字乘它们的进率。

    师:那如何把一个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呢?

    生:用低级单位前的数字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师:这么看大家对如何进行名数之间的转化没问题呀?我们来做个练习试试。

布置学生完成教材上名数之间互化的八小题,很快学生基本完成了,经过检查发现,仍然只有一部分学生能熟练掌握,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现象3】

    师:铭,这个内容为什么不会?(他写成0.001千米=(0001)米 )

    铭:哦!写错了。

    师:错在哪儿了?

    铭:嗯!……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铭:(抓抓头不说话了。)

    师:你说说这是一种怎么的转化?

    铭:千米到米。

    师:是什么样单位之间的转化?

    铭: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的转化。

    师: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呢?

    铭:用数字乘进率1000。

    师:那怎么算呢?

    铭:移小数点就行了。

    师:你移一看。

    铭动手移了移,移成了0001。

    师:你看整数前面的写0有意义吗?

    铭:(摇摇头)

    师:整数前面的0我们一般都不写,以后可记住了。

    铭:(点点头)

    不知他是不是真的理解了。

【思考】

小数名数互化的问题,我已教过五轮,教学的内容没有什么变化。虽然,在教过的五轮中尝试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但发现最终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有时发现当堂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可一旦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学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什么学生一学到这个环节就出现问题呢?结合自己几轮的教学,发现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教材编排考虑不周全

虽然,小数名数的互化内容很少,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分析教材就能发现,其中蕴含着很多的难点。

难点一:要进行小数的名数互化必须要有“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为基础,而这一内容就在前一课时完成的,很多孩子还没有来得及消化,此时马上要求他以此为基础学习新的知识,必然有难度。

难点二:单、复名数混合,让学生无法找到一种适合的解决策略。

难点三:多种名数单位的进率变化,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正是把如此多的难点混合在一起,很多学生一下子都“懵”了头,一时摸不到北了,自然学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此前整数中关于名数互化的问题,学生为什么学的比较顺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时的教学内容只有一个难点,那就是只要掌握各名数之间的进率就行了,其他都是学生已掌握的内容。

二、教学安排不尽合理

由于这一小节的教学内容少,按照教参的要求只需要三课时就行了,然而,三课时只能针对各种名数的转化情况进行一个简单的简介与学习,很难有时间对其中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势必会造成,教学任务完成了,而教学效果没有达成,学生学的更多的夹生饭,似是而非,没有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小数名数之间互化的认识结构,没有发展他们对名数的认识水平。

三、学生之间的差异大

对于一些简单的计算内容,或一些按某些模型套用来解决的问题,它们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不高,只要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范式,按部就班地去做,一般都能顺利地解决相应的问题,而此环节的内容,由于变化大,一下是单名数之间的互化,一下是复名数转化成单名数,一下又是单名数转化成复名数;一下是缩小,一下又扩大;一下小数点向左移,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如此变化的情况需要学生有清晰的思维作背景,而那些思维模糊的学生面对这样的情况自然是无法适应了。

针对出现的这些情况,我准备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调整教学。

一是放慢教学进程。虽然教学时间很紧张,但如果学生在此环节出了问题,对于他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影响很大,它会直接影响以后教学的进程,与其急于求成,不如慢慢让学生消化。

二是分解难点。把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难点一一分解,当每一个难点都被一一突破时,整个名数互化这一难点也就自然解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50:00 | 只看该作者
选学题引发的思考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2005年12年26日



原人教社修订版教材中,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特殊的修订,其中,在每一个练习后面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选学题,是最醒目的一个处理方式之一。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说明,编写者、专家们的出发点是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希望在保证孩子们数学基础之上,适当安排一些有利于促进孩子思维发展的练习,从而让一些在平时学习中“吃不饱”的孩子有一个发展的机会。



面对教材这样的设计与安排,作为一线的教师,只要是认真备课的老师,都能领会编写者的意图,都能把握如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展开尺度,应该说根据教材的这种安排方式,对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敢,也无法按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展开教学,原因很简单,现在评价学生的标准,不论你是公开反对,还是承认也好,仍然还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自然考试成为学生之间竞争的唯一方式,同时,分数也成为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体系,如何备考自然也就成了师生之间共同的话题了。



由于根据修订后的教材要求,选学内容是不纳入各种考试的范围之内的,但作为各级的出题者,往往在潜意识中都有一个想法,通过考试把学生考出个三六九等,把教师考出个三六九等,似乎不这样出题,就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不这样出题,就无法体现考试的份量。



这样一来,可苦了孩子了,同时也苦了老师,因为,一份试卷要想考出个三六九等,必然会出现一些偏、难之题,而这些考题往往都与教材的选学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试想如果孩子连书本上的选学题都不会做,再遇上试卷上的难题不就更不会做了吗?为此,老师对书本上的选学题不敢怠慢,每每遇到这样的题会集中精力,一点一点带学生攻关,虽然有一些孩子理解了,但更多的孩子却越来越糊了,有些人甚至连基础的东西都不会了,更有甚者,一些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正在这种错误的导向指引下,一点一点的消失,上数学课一步一步地成为他们讨厌的一件事。



面对当前课堂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这一现象,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急在心里,却又无力回天,因为它的现状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可以改变的。如果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按照这种考什么,教什么的导向走下去,必然会一步一步地走向死胡同,会把小学数学教育引向一条不归路上。



因而,当前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过于以量化方式进行评价的教学评价方式,走出一条能够真正地全面反映学生成长的评价之路,从而才能保证课程改革在教学各个环节的真实动作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51:00 | 只看该作者
变化中的……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2005年12月22日







今天下午一到校,我又开始了作业批改,由于学生人数太多,虽然整个下午都没有课,但近三百本作业要在两节课内改完,一点也不敢马虎。好在我做事的手脚比较快,每天还能应付的过来。



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为了鼓励孩子们,对做得全对又书写认真的作业,我都会给他画上一个大大的红五角星,孩子们每每拿到作业后,发现自己有红五角星,往往都兴奋不已。今天在改作业的过程中也是这样,两个班中总是那些平时认真的孩子能得到红五角星。但在给一本书写非常认真的作业打上红五角星后,总感到这本作业有点陌生,心里想这会是谁的呢?翻到封面一看,让我大吃一惊,竟然是三0四班小伟的,真是想不到,平时作业一贯书写的都认不到的小伟会写出这么漂亮的作业。他一改前面作业书写上的乱涂乱画的习惯,也改变了原来不按行写字的习惯,每行的字写的清秀而又整齐,干净而又整洁。对于小伟来说,能把作业写成这样,简直是飞跃式的进步。



同时,我从他的书写中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心境越来越平和了,原有的烦躁、不合群的性情有了一些改观,我真为他这样的变化高兴,不仅在作业本上画上一个大大的红五角星,而且,在下面还写上了有进步的批语。



第一节到他们班上课时,不仅表扬了小伟,还特意把他的作业拿给大家看,同学们惊讶、羡慕、鼓励的目光,让小伟兴奋地小脸通红。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再也见不到他好动、无所事事的表情,整节课都是那么专注和投入,课堂与课后的作业虽然还有些错误,但书写的认真而整洁。



小伟变了,相信他今后会越变越出色。







最近一段时间,两个班拖拉作业的孩子增多了,原来两个班只有一、二个人由于各种原因偶尔拖拉,现在每个班都有一、二个人经常拖拉作业。其中二班的小义是最为典型的一个,这个孩子是二年级时变相留级到这个班的,当时他原来的数学老师说,实在不好意思,给你们一个“宝贝”了,由于学生太多,当时也不怎么在意,再加上二年级他已学过一年,虽然成绩不理想,但也还过得去,不曾想自从升到三年级以来,他的问题就越来越大了,主要原因是缺乏学习兴趣、父母期望高但无法及时督导、个人的理解能力有限、课堂上缺乏有针对性的辅导等,再加上三年级的数学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加,他学得非常吃力,平时作业很少有能按时完成了。为了减轻他的学习压力,我经常要么是让他有选择的做一些作业,要么就是让他推迟交作业的时间,但即使这样,他还是不能完成作业,如你让他把白天未完成的课堂作业带回家做好后第二天交来,但到了第二天,找他要作业,他还是个空本子。



面对这个孩子,我真不知如何是好,看孩子的样子怪可怜的,你想别人作业做完后高高兴兴地去玩了,他却永远也没有那个日子,他付出的不可谓不多,但收获却几乎是无,我真为这个孩子今后的成长担忧,真不希望看着他一步步地与大家越走越远。孩子的信心在失落,兴趣在消失,我该怎么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51:00 | 只看该作者
相信孩子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2005年12月21日



【案例】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进行小组间的竞赛,看哪一组完成三题作业全对的同学多,好不好?



众生:好!



师:不过,为了公平我们必须遵守一些规则,一是每位同学必须独立完成;二是作业的时间是十五分钟;三是必须由老师批改过才能算。



(孩子们很快就进入到竞技状态中,除了偶尔有孩子读题时无意中读出声外,教室里静悄悄的。我在学生中一边走一边观察他们作业的情况,不时地对有困难的孩子加以指点,大约过了十分钟左右,孩子们的作业陆续都做好了,争先恐后地要我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平时很少能完成作业的孩子,今天却能把作业全做对了,我对他们产生了一些疑惑。)



师:小凡,作业是你独立完成的吗?



小凡:嗯!



师:做作业可要自己独立完成,不然可是违规哦!



生1:老师,他做对的不算,他肯定是看别人的。



生2:(与小凡一个组)你又没看见,你怎么知道?



小凡:(很委曲地说)是我自己做的,不相信你问小叶。



小叶:老师,今天的作业是小凡自己的做的。



生3:(坐在小凡的后面)老师,今天我看小凡做作业时很认真,一下都没有讲话,也没有看别人的。



师:(摸摸小凡的头)今天小凡真不错,以后如果都像今天这样,你一定学得比谁都好。



(蛮以为小凡会兴奋地不能自已,但想不到小凡闷闷不乐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无精打采的。)



【反思】



可能是每天的不断重复的教学工作,麻木了人的情感,眼中的孩子有意无意之中总有一些不同。对于平时学习态度认真、课堂学习积极、成绩优秀的孩子,给予的肯定关注更多些。而对那些平时不是这有问题,就是那儿有问题的孩子,给予的肯定关注少得多。虽然,我一再要求自己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难做到位,今天课堂对小凡的教学行为值得反思。



孩子在学校中我们应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他们?我想最起码我们应把孩子当成一个与我们一样平等的人来看待,教师应尊重孩子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呵护他们时时闪现的进取心。可能很多人都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其实,你的想法错了,孩子虽然小,但他也有思维,他会在老师的言行中感悟人与人之间的基本道理,如果我们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可能无意之中就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苦涩的坚果,一颗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不良之果。



正因为我们当老师的无意之中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孩子的一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慎言,特别是不要轻意地批评或打击孩子。尽可能地相信孩子,因为老师的信任,会给孩子带来学习上的安全感、成就感,同时,也可以满足孩子们积极的情感体验。虽然,有时可能孩子会用自己的某些行为欺骗老师,但面对你真诚的信任,一次、二次之后他再也无法用自己的虚假来面对的你的信任了,作为老师,你可能失去了一次、两次的教育机会,但换来了孩子健康的成长心态,这是教育的最大收获。



相信孩子,孩子会给你带来工作的乐趣;相信孩子,你会给孩子插上飞向未来的翅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09: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