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集锦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44:00 | 只看该作者
发火了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2006年11月28日    星期二     晴午后转阴

上个星期事情太多,不过总算忙过去了,考虑到有几天没有上课,因而,星期一的课主要是复习巩固上个星期学习的认识几分之一,本以为这个内容很容易理解,可还是有几个人像是在云里雾里似的,什么摸不到边。星期一只好又对有关的内容进行了一些巩固,当时心想,这下应该没问题了吧。

可今天早晨,当我急匆匆赶到办公室,改作业时,第一本作业就让人皱眉头,不仅做得不对,书写更是只能用一个词形容“乱七八糟”,打开封面一看,是宁的,心想,这孩子怎么几天就变成这样了?得找个时间与他谈谈,当时也没有太多想。可再往下,发现一本,二本,三本……,近二分之一的学生不仅书写有问题,而且作业不是格式不规范,就是画图随手画,说实在话,改到这,我可真来气了,这群孩子怎么了,作业做成这样,还怎么学呀!

带着这样的情绪,急匆匆改完作业走进了教室,走到教室门口,又发现宇在教室里追什么,当时很不客气地请他站在座位上,本来就不高兴的心情,这时更糟了,因而,在上课前,对那些上课随随便便,时常不听课的同学进行了严肃地批评,连带着把最近班上学习的情况进行了一些分析,对普遍存在问题的课堂学习状况、交作业情况、作业的书写等情况,及时进行了提醒,明确指出,以后这样的事不应再出现,并要求各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起责来,抓一抓各小组中有问题的同学,对于其中几个难剃头的,不点名的警告了他们。

可能是我这人平时很少发火,学生看我突然这样板起了脸,一个个都不敢说话了,上课前的那种懒散样子都悄悄地收起来了,教室里也安静了许多。

【思考】

如何在教学中,即能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又能让学生遵章守纪,这一直是一个困绕我的问题。许多时候,当你让一个五、六十个人的班学生动起来的时候,纪律自然就有些问题。并且,活动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越是程度好的孩子,他们会自觉地遵章守纪,活动的质量反而很高;反之,那些程度次一些的孩子,不仅活动的质量差,而且,他们往往就是整个学习活动中违纪的典型分子,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会更差。

这种现象一直是我教学中的一个心病,怎么解决?我尝试了许多方法,诸如,分组呀,激励呀,个别辅导呀等,但最终都不是很理想,有些虽然有一时的作用,但缺乏长效机制,收效甚微。

如何形成一整套既可以让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又能让课堂有一个课堂的学习样子教学操作范式,对我来说,要走的路还很长,但不论有多长,我都会去尝试,相信那时我不会为这样或那样的苦恼发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感知?认识?延伸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2006年11月22日    星期三     雨

由于要安排全区的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活动,最近的事很多,自己班上的课拉下来不少。明天就有人要在我班上“认识几分之几”,今天只好赶紧把前面“认识几分之一”上完,否则,明天上课的老师要出问题了。虽然,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备课备的匆忙,但今天的上的效果还不错。

感知

分数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从来也没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中出现过,为此,课始结合制作的课件中的分饼故事,引发学生产生想法,当两饼时,怎样分最公平?学生当然知道是平均分给两个人时,每人一个最公平,用1表示。而当只有一个饼时,怎样才公平呢?孩子们依据生活经验发现,还是平均分最公平,但此时每个人得多少呢?大家都说是“一半”,这时的“一半”已初步让孩子们感知分数的具体意义。

由于“一半”是生活中的常用语言,如何用数学语言表示“一半”,自然就成了认识的焦点,此时,出示用一个新的数——即1/2表示,学生不仅会感到新鲜、好奇,而且,能让他们对分数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轮廓。下一阶段的学习也就有了必要的心理与认识上的准备。

认知

在初步感知了分数的一些现象后,我又带领着学生通过不同的层次活动来理解分数。主要是通过看一看——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比一比的形式进行的。

“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的具体含义,“平均分,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规范的认知模式;“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分数含义的内容;而“画”则是为了给学生脱离具体物体认识分数建立一个桥梁,使他们的认识有一个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凭借物;“说”则可以让每一个孩子把自己对分数的初步认识暴露出来,便于问题深层交流;这时“议”也就有了具体的内容与意义,不至于议而无物,议而无效;最终的“比”则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在同伴或老师的肯定中,形成稳定的对分数的初步认识。

延伸

由于“认识几分之一”是分数学习的开始,更是学生有关数的概念第一次质的拓展,因而,此时的学习应尽可能是开放式的,延伸式的,这时的延伸应该说是学科学习的需要,是知识发展的需要。同时,延伸中还有一部分是学生好奇心、兴趣的需要。我班的孩子好奇心特重,对什么都喜欢问为什么?并且你不想办法解决,他还不放过你呢?课堂学习更是这样,因而,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有人就问了,如果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取三份,能不能用一个分数表示呢?这个问题其实是下一课时学习的内容,如果不回答,学生不放过,如果回答,时间上有些困难,我只好用老办法,给你三分钟,大家看看该怎么办?此时的延伸思考可能没有什么好的效果,但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潜伏在里面,那就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欲望。

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件事产生了兴趣,不仅有利于现有学习的巩固,更有利于他在下一阶段的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慢”背后的思考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2006年11月20日     星期一      阴转晴

【案例】

最近一段时间,发现班上的小舟有些异常,不是作业没有做就是忘了交,甚至有时发展到课堂作业也不交了。怎么会这样呢?虽然这孩子从小做什么事都慢,但他可从来没有不交作业的现象呀。为了一探究竟,我私下里找同学了解最近他的一些情况,真是不听不知道,听了吓一跳,数学作业他还只是偶尔没有做或忘了交,语文、英语作业不交最近是家常便饭。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舟的情况,上个星期三正好有节体育课,活动结束后,小舟正好在我身边玩,我随意与他聊了起来。

“小舟,家里最近谁在管你学习。”

“是爸爸。”

“那你最近怎么老有作业不交的情况呀。”

“我,我,”

“是来不及完成?”

小舟摇摇头。

“那是为什么?”

眼睛木木地看着我,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我想如果这样问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还是有时间向家长打听一下,看一看是不是家里有什么变化。

正好,第二天上班的路上,我与小舟的家长都在红绿灯前等,家长向我打听起孩子最近在学校的情况,我也就乘机向家长了解小舟最近在家里的一些表现。

“老师呀!这孩子做事真‘摸’(当地指做事慢),两题作业要做一个小时,真要命呀。”

“是呀,这个习惯可不好。”我接口说。

“这小鬼,不光摸,而且还不动脑子,整天就想着看电视和玩。”

“孩子的习惯不是一天能养成的,如果一旦形成了不好的习惯,改起来不容易。”

“就是,老师,我们现在都不知道怎么搞了。”

“我想,还是从他一点一滴的小事抓他的习惯,或许多少会有些效果。”

通过与家长这样的交流,综合起来,就能发现小舟最近的这些表现是必然的结果,你想一个习惯差,只愿享受,怕动脑子的人,面对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成功的学习,当然做什么都表现出“慢吞吞”,不起劲的样子啰。

【思考】

从小舟在学习上表现的出现的“慢”,可以读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既有外在的,也有他自身的。

一、“慢”是家庭教育不作为或不知如何作为的结果。小舟从一年级开始,做什么都很慢,而且家长说孩子从小就这样。其实,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的习惯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可能是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无意识地这样让他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慢吞吞、提不起劲也就渗进了他骨子里了,成为他做任何事时一种态度,演变为在生活、学习的“慢”的习惯。

二、“慢”是独生子女教育中某些不良现象的集中体现。现在的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往往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孩子要怎样就怎样,完全以孩子的好恶为出发点,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只愿享受,怕困难,怕吃苦,面对学习这种需要克服很大困难的事,他们当然不愿做,可不做又不行,只好用拖来对付,“慢”也就成了最好的应对武器。

三、“慢”从某些方面来说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挑战。众所周知,班级授课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批量化地生产出所谓的人才。而这样做的前提,必然是教育的对象无大的差别,不考虑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这样一来,不同个性,不同行为习惯的孩子,很难会取得统一的发展水平。那些落后于一般发展水平的孩子,自然在学习就“慢”下来了,这时的慢,不仅是他们学习水平上的慢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习心理上的“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在期待中生成希望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2006年11月9日     星期四     晴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身在两处工作,每天上午上好课后,就急匆匆地改作业,由于时间紧,对于学生作业是不是全部交齐了也没有认真查过,以为所有学生作业都交了。星期一上好课后正好有时间安排学生做作业,顺便一查,发现有人作业没有交,谁呢?宇。

宇不交作业的情况以前也有,往往都是语文或英语作业没交,原因是这孩子太好动了,静不下心来,再加上他不太喜欢语言类的学习,对于语文或英语作业,他往往是能拖则拖,能不交则不交。但他对数学却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论是在课堂学习上,还是在平时的作业练习中,你都能看到他灵动的身影。可以说他非常喜欢数学课,连带着也很喜欢我。

可能是出于对这孩子的好感,当时也就随口说,宇赶紧把作业补上,下课给老师改。看着宇点了点头,我以为可能是他忘记了,毕尽是孩子吗。可到了第二天早上,我又在抓昨天课堂作业时,发现宇的作业本还是没有交,这时我就有点奇怪了,难道这孩子还没有补好?我找了一位交家庭作业的组长把宇叫到了办公室,他进来后,也不出声,等我改好一组作业本换组时发现了他,说,“宇,你的作业还没有补好?”可等了半天没有回声,我转头一看,宇正一语不发地站在那儿。

“怎么了?为什么不说话呢?”

“老师,我,我……”

“我什么呀!有话就说吗,老师不是说了吗,补上就行了,以后可不能这样了。”

“我没有补。”宇用近似耳语的声音说。

“什么?没有补,不会吧,宇,老师急着改好作业还要上课呢。”

“老师,真的,我没有补。”

听到孩子这么说,说实话当时真是气得不知说什么好,情绪一下子变得很差。我知道如果自己在这样的心境下与宇谈话,肯定要发火。为了调节自己的情绪,为了不影响上课的心情,赶紧让宇先到教室准备上课,下课再抽时间到我这来。

下课后,宇如约来到我办公桌边,我喝了口水放松一下紧绷绷的心绪与宇聊了起来。

“宇,你说没有补,是什么原因,是不会做?还是没有时间。”

宇摇摇头。

“那是什么呢?你还是把作业本拿来给我看看再说吧。”

宇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只是用眼看着我。

“快去拿来呀,老师还有事呀。”

“我,我的本子掉了。”

“什么?本子掉了,有几天了?”

“有五天了,我在书包里找了几回都没有。”

“那你为什么不赶紧拿本本子补上呢?”

宇听我这么一说,又不讲话了,联系到最近语文、英语老师整天的问他要作业,我想他一定是玩过了头,把作业忘的一干而尽。

“今天带了作业本吗?”

宇摇摇头。看着这孩子,真想狠狠地骂他一顿,但反过来一想,骂过之后,最多自己当时解了恨,对他又有什么作用呢?还不如让他找到自己的问题,安排解决的办法。

“那好,今天中午回家后,你用新本子把作业赶紧补上,下午交到我办公桌上,行不行?”

“嗯!”

“老师相信你,你可不能让老师再失望了,快到教室上课去吧。”

由于这孩子家庭特殊,父亲忙于工作,母亲又无心管他,因而,孩子走后,我赶紧给他父亲打了个电话,与他交流了一下孩子学习情况,随便告诉他抽时间督促一下孩子的作业,以便与学校配合起来,让孩子学得更好。

可能是与家长交流的缘故,抑或是孩子真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这两天,每天的课堂作业,他都能在学校内很快的完成,课堂学习的状态也更加活跃,每每家长打电话了解作业情况时,都能得到我鼓励的话。

调皮而又聪慧,活泼而又灵动的精神气,又在宇身上跳动起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星期一”现象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现象】

星期一早晨,进了办公室,先急匆匆地把水烧起来,接着赶紧改上个星期五没有批改的课堂作业,这时陆陆续续有学生进来交作业本。

    生1:老师,小明作业还有一题没有写,怎么办?

    师:哦!他可能忘记了,让他赶紧补上交来。

    生2:老师,我们组有3个人作业没有写好,一个没有订正,一个写错了作业,一个……

    生3:老师,我们组也有一个人没有订正完。

    ……

每到星期一的早上,总会有比平时多一些人的家庭作业,不是忘了写,就是少写了;不是没有订正,就是乱订正一通,作业的质量远不如在学校学习期间完成的效果好。

【思考】

一开始,我以为这可能是我班上的个别现象,可能是由于我对学生的要求不严,所以有一些孩子很随意。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每到星期一早上,办公室总会出现这个小组长向老师汇报某某学生未完成作业,那个学习委员向班主任报告什么人什么作业又没写好。一个早上你能听到不同学科,不同班级关于作业未完成的事,这些未完成的人远远多于平时学习期间的人数。

为什么学生在周末完成的作业如此低效呢?我一直在考虑着这个看似非常小,却又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问题。综合分析这一特殊现象,我想可能是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有关。

一、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智发展不同步。

从那些经常在星期一不交作业的学生来看,大部分都是一些年龄小,或年龄不小但给人看出上不是很懂事的孩子,这些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往往也表现出一种“掉链”或比别人慢几拍的感觉,总感到他们心智发展水平比同龄的其他孩子要低一些,自我控制能力要差一些,相应的在学习上主动性与自觉出差一些,自然,周末回家后的作业就很难有好的效果了。

二、一部分孩子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现在读四年级了,但相当多的孩子还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如按时完成作业,自觉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学习习惯却从底层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试想,一个平时对作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的孩子,他能自觉、主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

三、家、校之间在教育上存在着断链现象。

现在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孩子在学校他能很快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但如果是相同的学习任务放在家里,他却很难主动去完成,往往是能拖到什么时候就拖到什么时候,每学期的假期作业就是一个典型。

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往往有一定的规范,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得不遵守这些规范,但一回到家中,很少有父母能与学校对孩子的要求接轨,往往又另立一套,这另立的一套又往往与学校的要求冲突。时间一长,就出现孩子在校一套,在家里又是一套,自然就出现了平时作业没问题,一到周末作业就出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想可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现在的孩子面对事情的时候往往缺乏一种责任意识,对待学习也是如此,他们把学习看成是为父母在完成工作,没有意识到这是作为一名学生应尽的责任,这种无责任意识的学习自然是随意的,可有可无的,作业自然也就可做可不做。如果一个孩子有了责任意识,他面对学习问题,不仅能主动去学,还可以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是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当前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交给了学校就是老师的事了,他们不需要做什么了。其实,这是当前家庭教育中最大误区,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的事,更重要的是家长的事,如果家长与学校之间不建立起协调的联系,不了解学校的教育方法,不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孩子的教育很难有好的效果。因而,学校与家庭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交流、沟通,以便家、校之间形成和谐一致的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都是情境惹的祸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在上小数性质时,考虑到这节内容太单调了,如果单纯地让学生通过观察几组数字发现小数的性质,可能知识点掌握没有什么问题,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定不会太大,因而,在课一开始我就设置了一个海尔兄弟逃离荒岛的故事,希望借此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事与愿违。

【镜头】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众生:(兴奋)喜欢!喜欢!

    师:有一部动画片叫《海尔兄弟》的那些同学看过了?

    生:(部分)我!我!(边叫着边举手。)

    师:老师也喜欢看动画片,(有学生窃笑)我曾经在一集中发现有一天海尔兄弟、克努得漂到一个荒岛上,周围又没有人,此时他们想离开必须找到船只,不过很幸运,他们在岛上的一角发现了一艘古代中国帆船,为了安全起见,三人分别对船四周的船板进行了抽样测量。海尔兄量得是1分米,海尔兄弟量得是10厘米,克努德量得是100毫米。克努德说完了,完了,这船厚薄不均出海还不要断裂?

    还没有等我说完,下面炸开了锅了。

    生1:没有这个故事吧。

    生2:我喜欢看动画片《变形金刚》。

    生3:《猫和老鼠》最好玩。

    ……

    师:不要讲话了,大家想一想,他们乘这只船出海安全吗?

    生4:我认为不行。

    生5:三人量得一样厚。

    生6:老师,是你编的吧?

    老师……

此时,不少学生没有通过教学情境中思考数学问题,创设的情境不仅没有给学生引入小数的性质创设一定的条件,反而让不少孩子嬉戏于谈论动画片的事上,最后只好草草收场。

【思考】

本来想通过创设情境来达到探索小数的性质的目的,通过课堂实施的情况来看是失败了,为什么这个我看起来很有创意的情境内容,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呢?我想可能有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对情境的“方向”把握不准。由于对学生情况考虑不周到,设计之初只想到是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想到,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但不是对情境中隐含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的兴趣,而是对情境的故事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动画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学生的兴奋点与注意点更多的是集中在考虑动画片的精彩与好看上了,没有透过这些外在的内容,去探究其中的数学奥秘。从中不难发现,创设情境时,不能只考虑到情境的趣味性,而应考虑到创设的情境是为什么服务的。

二是对情境的“浓度”把握不准。今天在课堂上创设的动画片《海尔兄弟》本是为学习小数性质服务的,但由于对情境的“浓度”把握不准确,把本应作为背景的动画片内容,让它浮到表面上来了,成为主要的场景,而需要探究的小数性质却退到背景的位置,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自然就造成了创设的情境不仅低效,而且是无效,甚至起到反作用。因此,今后在设置情境时,应始终把握住情境只能成为学习内容的背景这一原则,让它在整个学习过程上“浓度”尽可能淡下去。这样才能突显出其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与思想。

三是对情境的“操作”过于呆板。在今天的课堂上,情境的出示完全是由我一厢情愿展开的,也就是创设情境的整个过程只有我一人在进行,学生都是被动地在听。这种缺乏互动式的情境操作方式,很难让学生对其中的数学规律与数学思想产生共鸣,自然情境的效益也就低下了。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在操作情境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共同参与进来,这时的情境不单是由教师一人在操作了,而是全体学生自觉自愿的共同行动,这种情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效果自然也就好的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46:0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插嘴”怎么办?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现象】

每天在上课的过程中,总会发现有几个孩子特别喜欢“插嘴”,一个小侃,他喜欢时不时的来几句插科打诨的话,引的大家哈哈一笑;一个小秦,这孩子总会在大家都认真做作业的时间来几句让人哭笑不得的话,虽然,说起来也没什么,但却对大家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影响比较大;第三位是快人快语的小旭,这孩子爱打抱不平,对其他人在课堂上随便“插嘴”有意见,往往心里怎么想,嘴上也就说了出来,还有……,总之,每天上课中总有那么四、五位喜欢“插嘴”的孩子你来我往地进行着。对这些孩子我也采取一些办法,课下找他们也谈过话,可几天一过又还原了;课堂上也警告过他们,可一眨眼他们又会故伎重演;也借助过同学的舆论力量批评过他们,可他们好像无所谓。

说实话,对这些孩子我并不是没有办法,如果让他们在课堂上不说话,其实很简单,与其他人采取的措施一样,狠狠地把他们批评一顿,然后,每天对他们进行严加控制,相信这样之后,这些孩子在课堂上一定是“乖乖”的孩子了,但同时,可能上课成为他们最讨厌的事了。

因此,我宁愿失去一些课堂上的规整,也不愿轻易对孩子们进行简单的打击,我想假以时日,一定能找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思考】

对于在课堂上随便“插嘴”的孩子,说实在话,很多老师是不喜欢的,特别是在大班下上课,又特别是上一些公开课,很多老师对这些学生往往是冷漠他,或压制他。

为什么孩子喜欢“插嘴”呢?我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这些孩子的表现欲比较强,往往都是一些性格外向的孩子,他们在课堂上的“插嘴”往往是他们想表现自己,却又没有机会,因而,总想找机会来“露一手”,这样“插嘴”成了他们最佳选择。

二是,很多“插嘴”的孩子往往思维都很敏捷。他们思考问题的速度总走在别人的前面,当你进行交流时,一旦他们没有机会展示,就不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想法,这时他们只有通过“插嘴”才能实现。

三是,课堂上孩子喜欢“插嘴”从某个角度来说,体现了孩子感到他在课堂上是安全的,自由的。我们当前的很多课堂实质上还是教师在主宰一切,说什么,怎么说,都是老师说了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都很紧张,他们也不敢随便说话,“插嘴”的声音自然没有了。如果你能营造一个自由的、安全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自然“插嘴”的就多了。

是不是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插嘴”就随他去呢?我想也不能如此。虽然,我现在还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一是,适当给予这些喜欢“插嘴”孩子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引导他们把随便“插嘴”规范为围绕某个问题深入思考,这样既能满足这些孩子们的表现欲,也能让课堂更加规范。

二是,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这些孩子自己认识到,课堂上随便“插嘴”不仅影响别人的学习,也影响到自己的发展,引导他们变随便“插嘴”为主动交流;变无目的的“插嘴”,为围绕学习内容有目的的“插嘴”。或许这样一来那些“插嘴”的孩子能把话“插”在需要的地方,相应来说那些无意义的“插嘴”自然也不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5: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