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集锦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43:00 | 只看该作者
放手,成就一片灿烂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片断】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不知道大家掌握怎么样?

生:(全班大声说)没问题。

师:哪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亿以内数读或写时应注意什么?

生1:从高位读起,万级按个级来读。

生2:中间不论几个零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生3:不对,不对,还有万级读好后要记得加“万”字。

师:嗬!看来我们同学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掌握的真不错。亿以内数的写法要注意些什么呀!

生4:与读法差不多,有些内容反过来。

师:哪位同学报个数让大家试试?

生5:六千零三十万零二百二十。

(完成后,集体检查,真没发现错误,看来学生掌握很不错。)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比原来还要大的数的读、写法,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6:有多大?

师:也就是含有亿级的数了。行吗?

生:(有个别学生说)我早就会了。

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那好,大家行自学P38~39页的内容,如果你会的话,就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如果你有问题,我们等会交流。

(学生很快进入了自学状态中,不时有孩子无意识地说出,切!这多容易。大约过了有七、八分钟的样子,我发现很多孩子都抬起了很满足的小脸,心想他们一定收获不小。)

师:怎么样,自己学习能理解吗?

生:(大声说)会。

生7:老师,与我们以前学的一模一样。

师:是吗?

生8:有点不一样,数大了许多。(笑着说)

生7:反正我认为是一样的,不就是数大一点吗?

师:大家同意生7的意见?

生:(声音不齐)是

师:哪位能结合自己的学习说说。

生9:老师,我发现读数时就增加了个亿级,但方法一样;写数时也一样。

师:例题下的习题会做吗?

生:早做好了。(同时,有学生抢着说出自己的答案。)

师:大家真了不起,自己都能学会新知识,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会学习了,真佩服你们。

生10:老师,后面内容我都会了。

……

【思考】

今天学习内容是有关多位数的读、写法,按照教参的安排,此节内容要三课时,读、写数一课时,改写用“亿”做单位的数一课时,练习一课时。由于前一段时间参加市里组织的教研活动,拉下了不少课时,再加上这学期学习时间又短,心里一直很急,但苦于干着急,教学进度跟不上。当上到这一节时,我发现,班上孩子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时,掌握很不错,为此,我想能不能在此节做一些实验,既能适当地加快教学进度,又能适时地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通过今天一节课下来,发现效果出奇的好。课堂上学生学习投入的劲头大了,学习效率高了。

通过今天的课堂学习,让我产生了许多感想。

其一,我们的课堂学习应尊重学生的经验基础,不应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虽然这句话大家都会说,但很多人在课堂上仍然把学生当成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忽视了他们的知识背景。这样组织的教学活动,看起来有板有眼,有条不紊,实际上是凌驾于孩子们鲜活个体生命之上的主宰意识在作怪。这样的课堂学生只能是适应、应付,再适应、再应付。很难有孩子能从中真正学习到学习知识所需要的方法、思想。

其二,组织的自主学习应有坚实的经验基础。如果让学生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内容,让他自己去独立学习,其效果一定不理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学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后,无功而返,其原因,可能就是没有找准学生现有发展区与最近发展区之间恰当的“桥梁”。因而,我认为组织学生自学也好,探究也好,都能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尽可能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的结果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信心和意识。

其三,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应有层次性。刚开始时的自学更多的是一些现有发展区的拓展与延伸,帮助学生延长现有知识所能触及到的区域。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把学习触角延伸到最近发展区域内,逐步提升自学的难度与区域,慢慢地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触摸最近发展区的过程中,积累自学的经验,提高自学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自学方法,学会自主地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43:00 | 只看该作者
热闹与安静可否兼得?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案例一】

每天上课的过程中,我总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以小组为一个单位的竞赛活动,这已成了我们班孩子每天必做的功课了,一节课不做,学生就有怨言,好像我剥夺了他们权利似的。因而,当我把竞赛的内容一宣布,那些本来东转西转的孩子们,赶紧紧张起来了,(因为每次的练习都有时间限制)一下子投入到练习中去了,顿时教室里静悄悄地,只能听见沙沙的笔尖与作业本的摩擦声,偶尔会有一个声咳嗽,打破这份宁静,但却无法掀起热烈的响应。

【案例二】

现象1:

小组竞赛评比结束后,获胜的小组总是兴奋地大声叫好,耶!耶!声不断,完全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现象2:

组织学生讨论,虽然已经结束了,总还有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说你这不是,那不是,你让这边安静下来,那边在说;你让那边安静,这边又在说,等你把所有人都安静下来,时间已过了很长一段。

现象3:

师:小洪认为这道题在简便计算的过程中用到了乘法的交换律。大家同意吗?

生:(大部分)同意。

生1:我不同意。我在简便的过程中既用了乘法交换律,又用了乘法结合律。

生2:我也有。

生3:我还有。

生4:我与他们不同。

……

往往很多孩子都想把自己的观点展示出来,而课堂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展示,这时,那些没有得到展示了孩子,总会找这个倾诉,找那个解释,一时总有一、两个地方乱哄哄的。

【思考】

新课改之前,我们的课堂应该说是相当安静,因为,那时课堂上只有一个声音,那就老师的声音;只有一种思路,那就是老师的思路。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学生只是教师完成教学的一种“工具”。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人,主人讲话时当然不会出现任何声音。

新课改以来,我们课堂应该说是相当的热闹。因为,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应从被动接受学习中走出来,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同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让每一个孩子的声音都有展现的机会,原来安静的课堂一时变得热闹非凡。

针对新课改前、后出现的两种现象,我想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的课堂,既不能为了便于教师传授知识,而让学生安静无声;也不能因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而放荡喧闹。这两者都是对课堂教学规律的误读,都是对教育改革精神的扭曲。

理想的课堂中动静之间的关系应是动态的、互补的。课堂静时如处子,动时如脱兔。

静如处子,指的是安静的环境,能让学生在思考时,深得问题的本质;在听别人发言时,把握他人的意见核心;在完成相关练习时,从容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认真阅读时……。安静的课堂环境,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这样他们才能集中注意力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他们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动如脱兔,指的是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时,能围绕学习内容,敏捷捕捉问题的要害;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适当时选用恰当的方案。学生的思维在各种互动式的交流活动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提高。

一节课,当需要静时,能静下来;需要动时,能够动起来,这样的课堂不仅学生喜欢,也一定是高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43:00 | 只看该作者
片断集锦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2006、12、28      星期四     晴

【片断一】

每天课前的五分钟,我都让两位课代表轮流出一些口答题让学生做一做,一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一些基础知识,二则又可以把孩子们喧闹的心静下来。今天刚好轮到小亮出题,这孩子很认真,出的题考虑到刚学的内容,又考虑到将要学习的内容,只是在与大家交流答案时出了一点小花絮。

小亮:长方形的面积等于括号长加宽……。

众生:啊!啊!哈哈!

小亮有点摸不着头脑,看看我又看看同学们,我只是笑了笑,没有言语,到是不少同学指指点点,这下可把我们的小亮闹懵了,头转了几转,又说了。

小亮: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加宽……。

众生:(笑的声音更大了,并伴随着)错了!错了!不对!不对!这是面积,你说的是什么呀!

生1:小亮,你说的是长方形的周长。哈哈!

这时小亮一惊,好像发现了什么似的,脸腾地一下红了起来。马上说出了正确的答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等小亮完成了所有内容,我随便插了一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也有说错了时候。没关系,呵呵!”

【片断二】

师:昨天我们通过测量,让大家算出自己一步大约有多长,再让你从小操场的大门走到教室门口,计算出这两地之间有长,有位同学算出是这么多。

66×132≈7000(米)

生:(一部分人)有那么远?

生1:七千米,太远了,不会吧。

师:校门口到教室门口有这么远吗?大家发现他那儿出了问题?

生2:他单位用错了。

生3:他没有把单位进行转化。

师:哈哈!看来我们有些同学能喜欢舍“近”求“远”啊!这个笑话以后可要注意哟!

【片断三】

生1:求平均有多少步,我不用近似数的方法行吗?我不用约等于号。

师:最好用,这样方便些。

生1:我用等号在后面写上余数不就行了。

师:因为我们学了估算方法,这时完全可以用呀。

生1:计算时,上面都是等号,最后冒出一个约等于号,不好看。

师:哈哈!想不到我们生1同学做题时,还想的很多东西。不过为了方便,也为了更好地反映出题意的要求,我建议你如果最后除不尽,尽可能取近似值。

生1:不好看,我这么做又不错。

生2:你真麻烦哟!

……

【片断四】

师:今天这节课作业两题,……。

侃:啊也,这么多。(这是个不论做几题作业都嫌多的孩子)

旭:你真是,这还多。你不要做作业哟!

生1:就是,天天都听你叫。

侃:(边做边笑。)

师:侃每天不叫一次,怕大家记不住他了。

生2:老师,我们习惯了,呵呵!

……

【随想】

整天与孩子们在一起,人活得轻松、自在。孩子们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构成了一副完美而又真实的成长画卷。它没有矫饰,也没有造作,没有老成,也没有城府,它只有稚嫩中透露出的纯真与可爱。

面对孩子们的纯真,我只能用心颤巍巍地呵护着,生怕因为自己的不慎而打碎了它。这样呵护久了,自己的心也与孩子们产生了些许的共振,面对偶尔出格的行为,也能用心把它包容起来。

或许孩子们也受到某些共振的影响吧,对我的一些出格他们也能做出“理解”的表现,上课时,无论我是随意发挥,还是紧追细究,抑或是插科打诨,他们都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因而,每天数学课,变得就像正在拔节的春笋,我细心地呵护着它,静静地聆听成长的声音,用心享受着孩子带来的宁静与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44:00 | 只看该作者
流失的作业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2006、12、25      星期一      晴

今天是星期一,早晨小组长来交家庭作业本时,一下说这个没有带作业本,一下又说那个作业没有做完,一会又有人说某某的作业少做了多少,一会又说谁的作业书写没办法看。

说实在说,早晨上班的时候心情很好,随着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汇报,情绪是一落再落,到上课时已是到了底谷了。仔细回想一下,难道是我布置的作业太多了,学生没法完成?不是呀,一般到周末我布置的作业大约都在两面左右(约十题左右),并且还与学生约定了,不要一天完成,星期六、星期天每天做一面。认真完成,这样既可以保证质量,也可以让孩子不会因为长时间写作业而过于疲劳。

这种安排我从一年级接班时就这样进行的,孩子们都执行很不错,不知为什么,最近经常有人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总是不能及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只好让他在课间抽时间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早晨来补作业的人不是减少了,反而多了,看来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我得想想办法,找找原因。

于是,课间我随机地找了几个孩子聊了聊。

生1:他们下课就知道玩,一放学就玩,不做作业。

生2:作业太多,又是语文,又是数学,又是英语,星期六、星期天还要学画画等。

生3:(此生时常作业忘了)做好了总是忘了带。

生4:你下次布置的少点。

生5:回家妈妈还有作业,真是太多了。

……

从与孩子聊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作业量是不少,单就数学而言,我可能布置的不算多,可如果把孩子们所有的作业都加起来的话,那就多了,难怪有孩子家长说,孩子作业要做到晚上十点,当时我都不相信,因为我每天布置作业的量完成的时间,以不超过二十分钟为限。现在如果把孩子所有功课的作业一加起来,那就不得了了。如果一个孩子做作业的速度又慢的话,每天晚上做到十点真有可能。

看来下一阶段在作业布置上要进行一些调整。

首先,尽可能加大孩子们在校完成作业的量,尽可能把作业安排在课堂上让孩子去完成,回家的作业尽量少一些。并且,每天家庭作业尽可能早一点布置,让孩子有空的话可以提前完成,便于他们统筹安排时间来进行学习。

其次,优化作业的内容。对于一些重复性的作业,进行一些必要的筛选,如果是一些可做可不做的,对孩子的学习影响不大的作业,尽可能不做了;如果是对不同人要求的作业,可以作为选学的内容进行安排。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重复练习的内容。

再次,组织好小组内的互助工作。有一些孩子可能对学习的内容一时无法完全消化,面对出现的作业时,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针对这样的孩子,要求各学习小组的小组长及时帮助他们,通过他们的帮助,既可以让那部分孩子消化学习内容,又可以提高作业的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44:00 | 只看该作者
苦笑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2006、12、20     星期三     晴

昨天刚学完“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课堂上通过操作——分析——比较——总结——运用,孩子们基本上都能明确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了,同时,也大致了解了两者之间的一些共同点。当时心想,今天的作业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可今天早晨来改作业时,发现一些让人笑不出来的问题。

问题一:如求面积(12+4)×2=32(平方米)

问题二: 求面积12×4=48(米)

问题三:教室有50(平方分米),桌面有150(平方厘米)

【思考】

综合以上的问题,发现学生不仅对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混淆不清,而且,没有真正理解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具体含义。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教学措施不得力。在教学周长与面积这一节时,我更多地是想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来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一些平时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的孩子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而那些平时不太愿意动脑,而又不愿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孩子,可能只能知其一、二,无法达到对周长与面积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全面认识,这样一来,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因思维上的模糊,必然会出现作业的笑话。

因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在引领学生探究的同时,应关注一些思维懒散孩子的引导与激励,这样才有可能让更多的孩子在学习中达成预期的目标。

二是新、旧认知之间的冲突产物。长度单位是学生已掌握了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基本建立起了相应的稳定表象,而面积单位是刚学的内容,相对长度单位来说,更抽象些,再加上两者在一些文字表述中有不少相似的地方,这种相似点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面积单位,更会干扰原有的长度单位的认识,一旦两者发生冲突时,面对还没有分清谁是谁的孩子来说,要正确地使用两种计量单位,实在是难上加难了。

因而,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有关两种单位的比较练习,通过比较,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建立起正确的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认知结构。

三是学习习惯上的随意性。通过对把单位名称写错了的孩子调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在做作业时,不太注意而产生的错误。这样产生错误的孩子,大部分能够分清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之间的差异,也能说出具体的理由,但由于学习上很随意的不良习惯,出现了一些看似粗心而产生的一些错误,这些错误远比粗心造成的错误严重的多,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严重影响了一个孩子的学习质量,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

为此,今后要有意识地对这些孩子加以适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44:00 | 只看该作者
在碰撞中学习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2006、12、14    星期四    阴转多云

【案例】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吗?

生:知道,就是用它的长乘宽就行了。

师:老师现在量出黑板的长是4米,宽是1米,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

生:(很多学生都说)没问题,很容易。4×1=4(平方米)

师:如果是一个正方形,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

有部分学生说容易,但也有学生不知怎么办。我出示了一个边长为21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独立尝试。几分钟后陆续有学生完成了,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了一部分学生上黑板进行了板演。

师:如果你与他们的方法相同,就不上来了,如果不同,可以上来写出来。

学生写的如下几种算法。

方法一:21×21=427(平方米)

方法二:21×4=84(米)

方法三:21×2=42(平方米)

方法四:21×21=441(平方米)

方法五:21×4=84(平方米)

面对黑板上出现的上述算法,下面的学生议论开了,为了便于学生发现问题,也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意识地组织了集体讨论活动。

师:难道这么方法都行?

生1:不对,有的不对。

师:那好,我们就按次序一个一个分析一下,如果你有意见,及时提出来。

师:方法一有问题吗?

生2:他算的不对,想的没问题。

师:你怎么知道?

生2:因为根据昨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想,一排可以放21个“小正方形”,总共可以放21排,一共就是21个21,就是用21乘21啰。(注:小正方形指的是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那我们再看方法二。

生:(我话还未说完,很多孩子就抢着说了。)这个算式是求正方形周长的,不是面积的。

师:做这题的同学,你认为是吗?(该生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师:我们继续看方法三。这又是怎么回事,能不能请做题的同学说说。

夏:我是这样想的,长方形有长和宽,正方形只有边长,两个边长相乘,就写成了21乘2。

师:你现在认为怎么样,对吗?

夏:(不好意思地说)不对,不能这样。

师:是的,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因而,可以看成是长和宽都相等的长方形,但必须是边长乘边长,不能是边长乘2。

师:方法四大家有意见吗?

生:(不少学生抢着说)跟我一样,对的。

师:谁能说说怎么就对了呢?

生3:我是把它当成长方形来想的,把一条边想成长,一条边想成宽,所以就写成了21乘21了。

师:不错,你很聪明,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如果把用“小正方形”去量,我们也会量出与昨天长方形一样的结果,前面生2同学说得很清楚了,大家能理解吗?

生:知道了。

师:再看方法五,还需要讨论吗?

生4:老师,不需要讨论了,它看前面是求周长,但看单位又是求面积,根本就不对。

师:今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发现了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谁能总结一下。

生5: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那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些求正方形面积的练习。

……

【思考】

一个班上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差异,如果你刻意的回避,那是一种不科学,也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你能够运用好这些差异,对你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差异思考,能够充分地暴露不同层次孩子的思维。由于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差异,每一个孩子面对出现的任何一个新问题时,都会有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思考方式,此时如果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交流碰撞,能够指明不同层次孩子思维方向。暴露学生的思维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促进不同层次孩子的思维都能得到发展,这种发展还必须是正确导向下的发展,因此,讨论、交流自然就成了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最好的方式,通过交流让有问题的孩子发现自己的问题,让有能力的孩子展现自己的能力。同时,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平等的互动过程,是一个以理服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容易达成对某一问题的共识,这些共识也就容易让学生接受。

三、引导归纳,固化探索的新知。当学生通过多层次初步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共识后,如果不及时加以数学化的提升与引领,势必失去数学教学的目的,因此,此时的归纳应是水到渠成式的,是对学生心中想说又无法说明白事情的点化,是学生真正形成数学思考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09:44:00 | 只看该作者
清晰中的模糊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2006、12、13     星期三     阴

因参加市里的职称评审工作,好长一段时间没上课了,星期一上班时,了解了一下我不在时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了解的情况,对在分数教学中部分学生经常出问题的地方,理了理。同时,也把自己的思绪理了理。从星期二开始,正式进入到下一个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学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一单元,昨天一开始就给学生当头一棒,学生面对“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有点摸不着北的感觉,作业里的问题百出。难道是我的教学出了问题?还是学生的认识出了问题?抑或是教材存在某些瑕疵?

下面先看一看我的教学流程,由于考虑到面积的抽象性,因而,我是这样来设计的,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触摸,初步感受对物体“面”认识,进而结合各种物体“面”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每一个物体的“面”都有自身的特点,从而建立“面”的大小概念,其次是出示若干张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的纸,让学生对不规则物体面的认识,上升到几何形“面”的认识上来;再次,让学生认识黑板上的几何图形的长方形,从而,让学生的认识几何图形的“面”,并发现其中的大小区别,这样一来,学生对“面”的认识,沿着一般实物——几何形实物——平面图形,这样一个认识规律来进行,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面积”的具体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在这个基础上,引申出比较面积大小的工具——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本以为这样的思路,学生应该能够对面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初步认识,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没有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活动,活动缺乏实效性。你让他动手时,他或是把学具当玩具在玩,或是与同学之间为一点什么小事,在争吵;你让他思考时,他却在顾左右而言他,思考缺乏深度;你让他交流、讨论时,不是不说,就是自说自的,根本没有达到交流、提升的目的。

针对课堂上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有几点值得我思考。

一是,我准备好了,是否也让学生准备好。我们备课时,往往都是单向地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总会出现,我认为会怎样怎样,可能会怎样怎样,这些假设如果缺乏学生的准备做支持,往往会容易落空,无法取得好得教学效果。

二是,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具有实效性。一节课往往都是由各种活动组成的,怎样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相应的活动中取得实效,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因为,我们都知道,课堂活动中,大多数情况都是一些优秀生的活动的效果好一些,而那些反应慢些的孩子,往往无法跟上学习的节奏,他们的活动更多的情况是有量而无质,这样下去势必影响他们下一阶段的活动质量,更影响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是,抽象的概念教学是否应给学生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面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在最初学习时,往往都很难掌握。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更多地是在纠错、分析,再纠错、再分析的基础,慢慢地、逐步地、一点一滴积累而形成的,这不知是儿童的认识规律决定的,还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因而,我认识,对于学生在初步认识抽象概念时出现了问题,不必急于去补,随着认识的不断积累,或许有一天,原来无法理解的东西,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09: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