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碰撞中学习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齐胜利
2006、12、14 星期四 阴转多云
【案例】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吗?
生:知道,就是用它的长乘宽就行了。
师:老师现在量出黑板的长是4米,宽是1米,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
生:(很多学生都说)没问题,很容易。4×1=4(平方米)
师:如果是一个正方形,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
有部分学生说容易,但也有学生不知怎么办。我出示了一个边长为21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独立尝试。几分钟后陆续有学生完成了,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了一部分学生上黑板进行了板演。
师:如果你与他们的方法相同,就不上来了,如果不同,可以上来写出来。
学生写的如下几种算法。
方法一:21×21=427(平方米)
方法二:21×4=84(米)
方法三:21×2=42(平方米)
方法四:21×21=441(平方米)
方法五:21×4=84(平方米)
面对黑板上出现的上述算法,下面的学生议论开了,为了便于学生发现问题,也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意识地组织了集体讨论活动。
师:难道这么方法都行?
生1:不对,有的不对。
师:那好,我们就按次序一个一个分析一下,如果你有意见,及时提出来。
师:方法一有问题吗?
生2:他算的不对,想的没问题。
师:你怎么知道?
生2:因为根据昨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想,一排可以放21个“小正方形”,总共可以放21排,一共就是21个21,就是用21乘21啰。(注:小正方形指的是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那我们再看方法二。
生:(我话还未说完,很多孩子就抢着说了。)这个算式是求正方形周长的,不是面积的。
师:做这题的同学,你认为是吗?(该生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师:我们继续看方法三。这又是怎么回事,能不能请做题的同学说说。
夏:我是这样想的,长方形有长和宽,正方形只有边长,两个边长相乘,就写成了21乘2。
师:你现在认为怎么样,对吗?
夏:(不好意思地说)不对,不能这样。
师:是的,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因而,可以看成是长和宽都相等的长方形,但必须是边长乘边长,不能是边长乘2。
师:方法四大家有意见吗?
生:(不少学生抢着说)跟我一样,对的。
师:谁能说说怎么就对了呢?
生3:我是把它当成长方形来想的,把一条边想成长,一条边想成宽,所以就写成了21乘21了。
师:不错,你很聪明,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如果把用“小正方形”去量,我们也会量出与昨天长方形一样的结果,前面生2同学说得很清楚了,大家能理解吗?
生:知道了。
师:再看方法五,还需要讨论吗?
生4:老师,不需要讨论了,它看前面是求周长,但看单位又是求面积,根本就不对。
师:今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发现了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谁能总结一下。
生5: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那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些求正方形面积的练习。
……
【思考】
一个班上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差异,如果你刻意的回避,那是一种不科学,也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你能够运用好这些差异,对你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差异思考,能够充分地暴露不同层次孩子的思维。由于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差异,每一个孩子面对出现的任何一个新问题时,都会有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思考方式,此时如果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交流碰撞,能够指明不同层次孩子思维方向。暴露学生的思维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促进不同层次孩子的思维都能得到发展,这种发展还必须是正确导向下的发展,因此,讨论、交流自然就成了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最好的方式,通过交流让有问题的孩子发现自己的问题,让有能力的孩子展现自己的能力。同时,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平等的互动过程,是一个以理服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容易达成对某一问题的共识,这些共识也就容易让学生接受。
三、引导归纳,固化探索的新知。当学生通过多层次初步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共识后,如果不及时加以数学化的提升与引领,势必失去数学教学的目的,因此,此时的归纳应是水到渠成式的,是对学生心中想说又无法说明白事情的点化,是学生真正形成数学思考的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