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联系 学用结合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焦村中心学校 王章莲
[课前思考]:
“小数的性质”这节内容,教材上通过测量三张纸条的长度,引导学生发现0.1=0.10=0.100,然后从观察等式中得出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前我一直在思考,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思路来教学,还是另辟蹊跷,如果按照教材上的编排思路来教学,测量活动组织,如何让学生能自主参与到测量活动中去;如何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对小数的意义有了全面的认识,如何能将这些知识合理地联系起来是学生认识小数的性质的前提。
[片断]:
师出示三个小数:0.2米,0.20米,0.200米三个小数,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想一想比较的理由。
生:0.200米>0.20米>0.2米,因为200大于20,20又大于2。(课前,我已经估计到会有这种结果,他们以为小数的位数越多,小数越大。)
生:0.200米<0.20米<0.2米,因为0.2里面有2个十分之一,0.20里面有2个百分之一,0.200里面有2个千分之一。
生:不对!0.20的百分位是零,0.200的千分位也是零。
生:0.2米=0.20米=0.200米。
生:0.2米等于2分米,0.20米等于20厘米,0.200米等于200毫米,因为2分米=20厘米=200毫米,所以三个小数大小相等。
生:0.2是由2个十分之一组成的,0.20和0.200也是由2个十分之一组成的。
生:零去掉没关系。
师:什么零去掉没关系,个位的吗?
生:0.20米和0.200米后面的0去掉没关系.
师:什么意思?
生:后面的零去掉小数是相等的。
师:你是想去掉0.20和0.200末尾的0,这些0能去吗?
生;去掉没关系,它的大小没有变。
生:我不同意,如果要把0.30末尾的0去掉就不行,0.30不等于0.3。
生:要是在它们后面添上单位“米”就相等了。
生:0.30米=30厘米,0.3米=3分米,3分米=30厘米。
生:不加单位也相等,0.3里有3个十分之一,0.30里也有3个十分之一。
生:不行,我举了一个反例:0.3不等于0.030,0.3里有3个十分之一,0.030里有3个百分之一。
生:你举的例子不对,应该去掉末尾的零。
生:这个例子可以这样改:0.30=0.3。
生:也可以这样写:0.030=0.03
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讨论举出几个相等的分数吗?
学生举例。
师:通过刚才的举例,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数的零可以去掉,小数大小不变。
生:小数末尾的零可以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如果我在0.5的后面添上0,小数的大小怎么变?
生:小数的大小没变。
师:为什么?
生:0.5里有5个十分之一,0.50里面也有5个十分之一。
师:你能写出几组这样的小数吗?
学生举例。
师:刚才我们举了通过举例找到了许多相等的小数,你觉得小数有什么特点?
生:添上0和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变。
生:小数的末尾可以添上0,也可以去掉0。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
[反思]:
一、抓住小数的意义与小数的性质之间的联系。
小数的意义是学生认识小数的性质的前提,同时学习小数的性质也是对小数意义认识的一种检验。因此在教学中,我打破了教材的编排程序,由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引出小数的性质,学生要想正确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只能依据小数的意义,因为在小数的学习领域,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可以借鉴的对象,这样就逼着学生向小数的意义靠近,也只有从这方面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因此课堂上学生根据知识储备,利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转化成单位名数来判断,这种判断方法是比较直观的,有不少同学都能想到;也有同学撇开这些,借鉴小数的意义,即这三个小数都是由2个十分之一组成的,这种判断方法,与第一种相比,更抽象,思维的层次更高,课堂上正是有了这些资源,促使其他一些学生想到了小数末尾的零的特殊特征,从而确定了研究的主题。
二、将探索、发现、应用三者整合在一起。
探索、发现、应用应该属于不同的层次,思维的水平也不一样,一般每教学一个知识点,都是先探索发现,再总结应用。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我却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当有学生提出小数末尾的零可以去掉时,就有不少学生想到了举例子,举例子不仅起到了例证性质的作用,而且还是学生潜意识的一种应用活动,可谓一举两得。
三、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去。
小数的大小比较虽然在三年级有所接触,但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少有接触,大部分学生早已忘记,即使有记住的,也只能记住模糊的印象,至于比较的方法,就更没有印象了,学生课堂的表现足以说明这一点:有的学生就认为小数位数多的小数就大,这是一种普通的现象。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之前,我将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就迫使他们去自主探索,这样由于他们每个人的思维角度不同,呈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从错误的角度出发,得出错误的结论;即使正确的,思路也不完全一样:有的学生根据小数、分数、单位名数的关系来比较三个小数的大小,有的根据小数的意义去理解,也有的就依据小数的性质去判断。其实教学前,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小数、分数、单位名数三者的关系得出0.2米=0.20米=0.200米,然后在引导他们观察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小数的基本性质,可课堂上学生能根据小数的意义和自身的知识储备,对小数的性质有所感知,提出了自身的一些观点和想法,于是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着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之前,不可能是一张白纸,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种储备可能来自于前面的学习,也可能来自于自己的阅历,但不管怎样,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