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集锦

[复制链接]
9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0:06:00 | 只看该作者
怎样学好数学



浙江富阳富春四小五(3) 朱诚富 指导教师:唐林海



大家都知道数学很重要!但你是否一看到数学就头昏脑胀?一想到做题就苦不堪言?一遇到考试就欲哭无泪?要知道我们要和数学这个“可恨的”科目纠缠10多年那,难道就注定要这样痛不欲生吗?难道真的没办法学好数学吗?其实,你并不用苦着脸承认自己是“数学白痴”,无奈地举白旗投降。只要你拥有自信,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你也能学好数学,也能成为“数学天才”。

在学方法之前,我们还要找出数学越学越槽糕的原因,数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不过,还是有很多同学觉得学数学很吃力,这是由于他们对数学这门最具有规律的学科采用了最无规律、最不科学的方法去学习的缘故。从对同学的了解来看,我们学不好数学的明显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基础不扎实;2、学的太多“吸收”不了;3、学习不加以整理;4、预习、复习没有计划;5、解决数学问题慢吞吞、正确率差。

之后,我们就开始学习方法:

第一阶段:1、有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一直到自己学会为止。2、查到了不懂问题根源之后,再慢慢地赶上来,一直回到原来的进度为止。3、随着进度慢慢的推进,要一直这样学习下去,一直到再也没有必要查找以前年级的资料为上。

第二阶段:1、把各个单元的基本概念、公式以及基本题目整理出来:首先,把各个单元中必须掌握的东西用方框框起来,或者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来。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画图。例如长方体和立方体我们先画出来然后,把相关知识写在长方体立方体旁边……2、把各个单元的概念,公式记下来。3、在考试期间再复习一遍。这样才能保证考试中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第三阶段:1、要做对自己合适的题目,自己会做的题目尽量少一做点,而对有多种方法解答的题目要多做。2、一个单元过后,一定要把前面学过的东西进行再次复习。

第四阶段:1、找出自己的弱点是什么,再积极的克服弱点。2、如果自己某种题目类型比较弱,就把那种题目所在单元中的概念和相关题目复习几遍,直到弄懂。3、如果某种习惯成为自己弱点的话,应该努力纠正。

第五阶段:1、如果还没有结束前三阶段的学习,就不要去做高难度的习题。2、要选择两本高难度题目达30%──40%的习题。3、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仔细思考一下两本习题的共同部分,难题的特征和在一道题目用多种方法来解答。那么,你会获益更多。

只要你用了以上方法,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0:06: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小数到底是多少



浙江富阳富春四小五(3) 吴小虎 指导教师 唐林海



今天,我在做课外题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带小数,如果把它的小数部分扩大3倍就成5.1,如果把它的小数部分扩大8倍就成8.6,那么这个小数是几?我一开始想不出来,就想看答案。

刚想看,就倍爸爸发现了,爸爸说:“你这么不自觉,怎么能读好书呢?让我告诉你答案吧!”爸爸走过来,他一看笑着说:“这么简单的题目你怎么算不出来,答案等于3.7。”我心想:“你自己是大学生,当然觉得很简单啦!”我一听到这个3.7,我就想把8.6变成3.7。8.6÷2=4.3,4.3-0.6=3.7,我给爸爸一看,爸爸说你的这个0.6哪里来的?我又想了,我一看书本才知道要想知道原来的这个数先要知道两个积的差是多少和两个倍数的差是多少,最后相除,就知道了那数的小数是多少!(8.6-5.1)÷(8-3)=0.7,知道了小数部分是0.7,原来这个数的3倍是5.1,8倍是8.6,算式是:积-0.7×倍数,我就知道了这是有2种方法:①5.1-0.7×3=3;②8.6-0.7×8=3,知道这个小数的小数和整数,最后相加等于3+0.7=3.7。我高兴的对爸爸说:“爸爸,我做出来了。”爸爸一看对了,就竖起了大拇指。

做了这道题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下功夫,定能想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0:07:00 | 只看该作者
当预设遭遇“失败”时



浙江富阳富春四小 唐林海



很长一段时间来,老师们总是努力追求“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此来提升教学艺术。其实,这样的思想使我们习惯于从预设的教案出发,学生紧跟教师参与学习,在学习中学生很少有个性化的精彩表现。

新课程理念强调: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关系,双方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突破预设的限制,变预设为生成,着力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的“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自己参与实践、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才是属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

笔者在参加一次优质课展示中执教《圆的认识》(浙江版教材),在教学中我的预设方案遭遇了“滑铁卢”,不得不在教学中临时调整方案,结果出现了较多的亮点。经历了这个过程,对于预设与生成有了些新的体验,收获较大。现摘录片段和大家一起分享。

预设方案

情景引入

教师谈话,引入探究任务,出示课题。

探究新知

一、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1、 学生操作圆片找出圆心。

2、 认识圆心

3、 认识半径、直径

课件演示:请指出图中哪些是圆的半径?哪些是圆的直径?说明理由?

4、借助书本,完善半径、直径的概念。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1、明确研究要求。

2、分工合作,开展研究。

3、交流分享

预设: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半径,每条半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半径,每条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两倍 ……

课堂实录

想象力小游戏:三角形,梯形,正方形,圆形在某一天早上在路上见面了,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什么话呢?

(学生侃侃而谈,有部分学生已把有关图形的特征,编入了想象故事。)

师:非常佩服你们的想象力,老师这里有一本非常富有想象力的书──《数学西游记》,这里面描写的是猪八戒,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的一些很滑稽的数学故事,想看吗?

全班同学都高举着手。

师:那么多人要看,怎么办?这样吧,老师站在这里,同学们在座位上,听到我说开始,大家都上来拿,谁先拿到,我就送给谁,这样可以吗?

(稍稍等了片刻)很多学生口里直说“不公平”

生1:(没等教师叫他,他自己站了起来)不行的,我们吃亏的,第一排到老师的距离很近,我们太远。每个同学到老师的距离不相等,这样不公平的。

这么一说,大家更不同意了。

师:不公平,那你们有好办法吗?

生2:我们可以围成一个圈(圆),老师站在圆心,这样就可以了。

师:这样为什么就公平了呢?

生2:我们每个人都站在圆边上,老师站在圆心,我们每个人到老师的距离其实就是半径,半径都相等的。

师:哦,你还知道圆心、半径,了不起!

生3:我还知道直径呢?

师:(心里有些急)那么有多少人知道?

这时,班里大部分同学都举手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齐答:我们昨天都预习了课本。(同学们脸上写满自豪)

他们的自豪,让我有些着急。我意识到今天这节课,我遭遇了挑战。如果按照我的设计进行,学生必将毫无参与热情,因为他们已经了解大部分知识,设计的探究部分对他们而言将毫无神秘感,探究的兴趣也将大打折扣,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但是我也清楚:学生了解的知识仅仅是结论,对于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他们了解不多。我该如何既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在短短的时间里,我做出决定把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临时改组,顺应学生的知识起点,变探究-发现为探究-验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发现,利用材料实践操作,证明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

师:刚才大家说你们预习了课本,那你们都知道了哪些知识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圆心 半径 直径

半径有无数条半径,每条半径都相等

直径有无数条半径,每条直径都相等

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两倍 ……

师:同学们,学习你们这种良好的预习习惯,那半径、直径会找吗?

课件演示:请指出图中哪些是圆的半径?哪些是圆的直径?说明理由?

师:谁来说说到底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呢?

……

师:关于半径、直径,你们已知道那么多规律,你们有没有动手证明过这些发现呀?(只有几个人举手)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去证明?(生齐答:想)你们信封里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这是我们的证明工具。取出研究记录单,老师有几个建议。

1、选择规律加以验证,把验证方法、验证结果记录下来。

2、研究结束,小组进行交流,组长总结记录。

学生验证,教师给以适当提醒

师:各个小组都进行了合理的验证。“半径有无数条”哪个组来说明?

生1:我把圆片对折,一直可以折下去,所以认为有无数条。

生2:我们是通过画半径来知道的,我们可以一直画下去

师:你们的动手能力很强呀,还有吗?

生3:我不用画,也不用折,书本上说:“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叫半径”,圆上应该有无数个点,那么就有无数条半径。

师:你对半径的意义理解的非常透彻,欣赏你!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证明了“半径有无数条”是成立的!真了不起!关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你们怎么说明呢?

生1:我用直尺量一量,发现“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生2:我用对折的办法发现,在对折时,两边可以重合(他一边说,一边拿起圆片示范。真为他的举动高兴!)

生3:我这样想,既然半径都是从圆心到圆上的线段,由此我觉得所有的半径应该相等的。

师:他的推理,大家理解吗?讲的很精彩,我们鼓励他。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我们同样也证明了它是成立的。

生3:老师,我不同意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我手中的两个圆片(一大一小),他们的半径会相同吗?

师:同学们觉得呢?那到底该怎么说呢?

生3:应该补上“在同一个圆里” 教师及时板书。

师:直径有无数条,都相等。还需不需要证明了?

生:不需要了,因为道理是一样的,不过也要注意它的前提是“在同一个圆里”

师:除了验证了这些发现,你们还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生:我在折直径时发现,每一条直径都可以把圆形平均分成两半。

师:说的好,你的发现对以后的学习很有价值。

生2:我在画圆的时候发现,在一张纸上画圆时,圆越大,半径就越长,圆越小,半径就越短。

师:从这些可以说明,圆的大小是由半径的长短决定。

……

师:我们发现了那么多知识,现在你们能利用这些知识说明:你们站成一个圆形,老师站在中心的道理了吗?

……

分析与反思

面对学生如此精彩的验证发现,我不由得感叹教学预设时的匮乏,关注生命、关注人本的美丽。验证中的每一种方法都是他们自己的发现,甚至是创造。如果老师不放弃自己的设计,要出现如此丰富的发现是不太可能的。相比而言,感受颇多。

一、走出“预设”的禁锢,激活生命状态的数学。

我们总是习惯于课前精心设计教案,并按着教案上课。但是,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让“死”的教案牵引“活”的学生,限制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的学习变得机械与刻板。课堂教学过分依赖设计,忽视了数学人文的一面。其实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充满勃发的生命活力。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预先设定的过程教学,学生所能感受的只是知识的结论,对教学过程和内容却失去了应有的好奇心,学生厌学的产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要求教学需要走出“预设”的禁锢。死守原有的教学预设而不顾及学生的需求、经验,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因为学习要为人的需要服务。离开了人的需求和发展,很难想象数学课堂教学会有怎样的效率。

新理念提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去认识数学课堂教学,建立新的教学观,走出“预设”的禁锢,激活生命状态的数学。生命状态的数学学习是生成的数学学习,它不该根据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生命状态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理想境界。在这样的课上,我们的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用自己的独特的方法去验证发现圆的相关知识,还有了许多意外的发现。

二、捕捉课堂“生成点”,展现生命的精彩。

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当然,学生的需求有教育价值大小之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但决不能置学生的现状于不顾。我们必须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把学生看作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课堂教学有一些“生长点”。把握好这些“生长点”,有可能成为一节充分生成的课。

在本课教学中,当教师发现学生对于圆的一些知识了解比较多,如果再把学生对圆的知识当成一片空白,让学生去探究,这样的探究学生将毫无兴趣可言。但是又不能简单的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浓缩地经历当初人们探究这些知识的历程,如“圆里有无数条半径”等结论是怎样发现、归纳和整理的,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积累具体的感受和经验的机会,形成他们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因此,根据学生的需求,我组织探究-验证的学习。在验证中,学生的目的明确,主动寻求多种思路、多种方法,都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们相互启发,相互竞争,把数学学习的创造演绎得多姿多彩。同时部分学生再操作中对书本进行重新解读,引发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学习方法的熏陶。这不正体现了数学学习是一种知识学习,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人文关怀。

三、寻求课堂教学的平衡,让“预设”为“生成”奠基。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不要预设,不仅要而且还要合理地改进预设。 因为“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我们只钟情于“预设”,往往会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这显然有悖于人本教育的目标;而纯粹的“生成”也是不可能的。叶澜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这就说明我们需要预设,需要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生命状态的数学学习的预设。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生成,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有把握,更富有成效性。我们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去学习、生活有过怎样的体验、解读文本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方法、结论,练习会出现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教师该怎样去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机的调整设计,跟本身的设计的版块操作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的教学预设要走向重文本解读和学生研究,要从“技术”走向“人文”,设计时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读文本,研究学生上,预设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供“大问题”,把课上得“粗糙”些,象“中国画”那样常有大块的“留白”,给学生的自我创造留有余地,以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让“预设”为“生成”奠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0:07:00 | 只看该作者
匆忙的一节课——《分类》的教后反思



浙江富阳市富春二小 葛素儿



今天是上班的第二天,跟孩子们的关系似乎融洽了很多,心情也好了很多。我觉得自己对教育的热情似乎又回来了。

今天上了《分类》这一课,我的教学主要参考了富阳教研信息网上的一份设计,主要思路如下:

一、创设情境,感知分类的价值

1、师:小朋友们去超市逛过吗?超市里的货品琳琅满目,少说也有几百种吧!那去买东西多难找啊!如果你想买牛奶会到什么柜台去找?买铅笔呢?你妈妈如果要买化妆品呢?为什么你们买东西这么方便呢?想想超市里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2、揭示概念:同学们挺能干的,马上就找出了主要的原因。像这样,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分类)

3说一说、做一做,初领分类的方法(按同一标准分)

①联系身边事例,说一说哪里有分类的现象?例:家中厨房、书店、百货大楼``````

②出示投影片,这家商店的物品是怎么分类的?

二、实践、交流,进一步明确分类的方法(按不同标准分)

出示投影片,这些水果可以怎么分类?(小组讨论)

三、小组活动

1、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学具盒,内有多种颜色,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先小组交流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分法,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2、给自己小组的同学分类。每一小组以6~8人为宜,由学生按不同的标准把同学分成几类。如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着装分等。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老师想听听。

五、课外实践

1、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自己的书包。

2、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样分类的。

反思:

1、教学围绕生活实际展开,学生的兴致还是比较浓厚,大多数学生能参与课堂,对分类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能合理的灵活运用,比如对班内同学的分类,他们除了传统的角度外,还会从学习认不认真、乖和不乖等等标准来分。

2、学生对相同的物体可以用不同标准来分,掌握的比较好,表述也比较清楚。

不过总的来说这节课问题多多,很多方面显得很匆忙,很乱:

1、学生的课堂常规问题:教学的组织管理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中缺少一种激励手段能让所有的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我马上要解决的问题。毕竟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可能更需要一些外部的奖励措施,我这个教惯高段的老师要好好洗洗脑了。

2、倾听、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教学中采取了同桌讨论、四人讨论的学习形式,可效果非常不好,秩序也有点乱。也是值得自己深思的问题。

3、学具的正确合理使用。一年级的孩子贪玩,一盒学具放在孩子面前,学生怎么克制想玩它的念头,而专心听课呢?一节课下来,始终有几个孩子在那里玩学具,我该想怎么辙呢?不用学具是不可能,怎么样用好呢?

4、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识还要强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0:07:00 | 只看该作者
有感于“选错教材”和“固执己见”



浙江富阳市富春二小 葛素儿



新教材冲击着老师的观念,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至少教师有了一个比较长的学习时间,所以面临着教材使用时产生的一些困惑,老师还是能接受、能解决,家长就未必了。

今天在给学生批阅双休日的家庭作业时,有几则留言让我深思:

──“葛老师,学校是不是选错教材了?”(新教材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对家长的要求也提高了,他们感到困惑。)

──“葛老师,你是不是应该确立一个标准,图形到底是按形分,还是按体分,家长辅导也好有个数……”(观念的问题,认为既然是练习,答案总应该是唯一的,家长的脑子里未必能接受练习答案的多样性,这跟传统的太不一样了。)

──“葛老师,这道题请你再辅导一下我孩子,他就是固执己见,坚持两个球不能分在一起……”一道练习题(图片):有大小两个杯子,大小两盒礼物,一个足球和一个皮球。(看到这句话,我笑了,也问了那个小孩子,他就是觉得足球就是足球,皮球就是皮球,怎么能分成一类呢?从小孩子的思维角度看,他或许有理,这完全是不同的物体,是不能分在一起的。他没有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其实家长只要一句话或许就能把问题解决:不管是足球,还是皮球,都属于什么形状?小孩子可能就能接受了。这里反映的可能是一个家教问题。

家长,其实也应该是新课改中的重要一员。有些方面需要我们老师去指点迷津。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融身于新课改的教师更是任重而道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0:08:00 | 只看该作者
7的组成的教学片断



浙江富阳市富春二小 葛素儿



今天上了6、7的组成这一节课,我觉得这节课中最成功之处在于7的组成的教学,片断如下:以前面6的组成为基础,这里的教学突出自主性,效果较好:

⑴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自己书写7的组成,并自己上讲台展示结果。

学生的结果:(6,1;3,4;2,5;4,3,5,2;1,6)

⑵师:刚才小朋友们很能干,把7的组成的几种情况全部列出来了,你们觉得这样写好吗?

生评价:

生:这里有几对可以去掉。如5,2和2,5,我们只要留一种就好了。(依次去掉三组,黑板上剩下6,1;3,4;2,5。

⑶师:我们有没有办法可以使我们的发现更完美一些呢?

生:有办法(学生举手挺踊跃)学生上讲台写成:1,6;2,5;3,4。

师:你们认为这样写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

生:容易记住,有规律;按顺序来写,不容易漏……我觉得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有这几点:

1、有序思维的渗透,帮助学生养成有序思考问题的习惯;

2、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数感的建立,从具体的实物(圆片)到脑子里关于数的概念的建立,加强学生对数的认识和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0:08:00 | 只看该作者
可爱的“范王郅禺”



浙江富阳市富春二小 葛素儿



范王郅禺,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感觉自己来到了战国年代,感觉自己要见到一个诸侯国王似的。实际上,他是我们班一个学生的名字,大概是爸爸姓范,妈妈姓王吧,至于为什么用上“郅禺”这两个颇有文言文味道的字?暂时无从“考证”。

也许是因为名字特别,从一开始我就对这个小孩子充满了好奇心。他算是那种一见就会让你忍俊不禁的孩子,实在是没有辜负父母的用苦良心,也没有辜负他的那个奇特的名字,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孩子。听说7月份新生测试时,他就又显山又显水的,给全体测试老师上了一课,测试组的老师对他的记忆非常深刻。如今,我成了他的老师。此刻在这里面对屏幕,描述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心里充满着喜爱之情。

他的个子很小,坐在第一排,尽管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可他在上课时似乎不能安静地坐一分钟。不过看似忙碌的他,回答问题却是很积极的,当然也有闹笑话的时候,举了半天,真叫到他了,却不知道问题了。当然更多的时候,老师还是能经常捕捉到他的闪光点:

──他会绘声绘色地表述现实中的加法问题,还会自主地配上手势……

──遇到窘迫时,会急中生智。老师让他做小老师,他非常高兴,可真当上了,又遇到问题了。他悄悄告诉我:我叫不出他们的名字。然后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大声说:我叫班长来回答!

……

不过更多的时候,他总是在给老师制造麻烦,不停的有学生会向你打小报告,范王郅禺怎么怎么了,也不停的需要老师提醒:“范王郅禺,请你坐好!”“范王郅禺,请你仔细听小朋友回答问题”……他应该算是一个典型的调皮孩子。

孩子的性格是千差万异的,可调皮孩子的性格特征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教育这些孩子要比一般的孩子难的多,可也有趣的多。对于这类学生,我想我们更要关爱他们,构建起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相信赖的人际关系,从而让他们活跃思维,充分发挥潜能,发表独到见解,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8: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