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单元计划(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4 10:5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单元概述



“四年级下学期”是向第三学段过渡的最后一个学期,有着“承上启下”的问题,本单元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

第二单元由《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人类的“老师”》三篇精读课文、作文2和练习2组成。

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本单元课文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逐步热爱科学,学习科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苹果里的五角星》重点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最佳路径》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自主读书,深入讨论交流,积极展开想象;《人类的"老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课后安排的搜集课外资料,为高年级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作了很好的铺垫。本单元的习作便于学生联系学习生活,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拓展,搜集其他的"雌鹰奖章"图案,拓宽学生习作的思路,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8-4 10:50:45 | 只看该作者
姓名
顾静
任教学科和年段
语文 小学高年级
学校名称
灌南县新安镇中心小学(灌南县镇中小学)
学校地址
灌南县镇中路40号镇中小学
所在省市
江苏省连云港市
单元概览
单元标题
创造力来自于发现(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
单元概述
“四年级下学期”是向第三学段过渡的最后一个学期,有着“承上启下”的问题,本单元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
第二单元由《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人类的“老师”》三篇精读课文、作文2和练习2组成。
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本单元课文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逐步热爱科学,学习科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苹果里的五角星》重点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最佳路径》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自主读书,深入讨论交流,积极展开想象;《人类的"老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课后安排的搜集课外资料,为高年级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作了很好的铺垫。本单元的习作便于学生联系学习生活,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拓展,搜集其他的"雌鹰奖章"图案,拓宽学生习作的思路,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涉及的学科领域
主要学科:语文  相关学科:思品、科学
年级
小学四年级
所需课时数
2周,每周课内4课时,课外1课时,每课时40分钟。
单元教学基础
针对本单元的课程标准
根据课标第二学段提出的“阅读”目标和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确定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4、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品味,感悟科学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思考, 促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
5.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学生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各种图片资料,了解科学家受到启示,发明创造力的过程。
3.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主要特点,能按要求写一篇推荐文章。
4.读懂小芳和爸爸的对话,了解有关磁悬浮列车的知识,并为句子加上标点。
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言语实践和科学实践活动。
2.在阅读中了解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感受言语表达的特色,并动手去写作。
3.在读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阅读成果,提高自我表现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读文中感受读书的创造力乐趣与魅力,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2.在读文活动中亲近科学,做一个爱科学、爱学习的人。
课程框架问题
基本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拥有创造力?
单元问题
1.创造力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
2.生活中哪些变化是创造力改变的?
内容问题
1. 创造力是什么?
2. 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3.人类的“老师”有哪些?
4.创造力来自哪里?
评价计划
评价时间线
单元学习开始前
单元学习过程中
  单元学习结束后
问卷星
项目计划
提问
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监督做一件具有创造性的事情!并记录下来。《学生学习其评价量表》
小组评价量规
模拟实验
反思
随笔
分享
评价概要
展示理解与技能:在学习之前先使用提问调查出学生有哪些同学对创造力有认识,作出相关的项目计划。
评估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提问、讨论形式来让学生说出自己遇到的有关创造力一些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其评价量表》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与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监督做一件具有创造性的事情!并记录下来。全班一起学习讨论。《小组合作交流评价量规》
监控进程:最后反思、随笔、分享,看学习之后有没有受到启发。《学生学习评价量规》
单元教学细节
前需技能
开始本单元之前学生应该具备的概念知识和操作技能
1.掌握在计算机中输入文字、创建word文档的技能,认识演示文稿。
2.掌握在因特网上搜索资料的方法。
3.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进行阅读的方法。
4.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的能力。
5.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这个图案,大家都很熟悉。(板书:五角星)
2、你在哪儿看到过“五角星”?
3、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苹果里去找一找五角星。(板书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看得出来,不少同学充满着疑惑!那就请同学们赶紧打开课本,轻声读一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大意。
读懂了吗?能简要地说说课文讲的什么?(课文讲述了邻居小男孩向我展示另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发现了苹果里的五角星。)
三、把握重点,深入学习。
A、再现故事
1、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同学们一读就基本理解了。苹果里竟然能切出“五角星”真是太有意思了!
2、小男孩是如何向“我”展示这个新发现的,现在,我就是你们的邻居大哥哥,你就是小男孩,向我展示一下,行吗?(学生准备)准备的时候,请想好自己的神态、动作、说话的语气,等等。
3、情境表演,结合理解课文。
(1)表演中,穿插人物话语表达的指导。
“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神秘、神气、眉飞色舞)
“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急切、迫不及待、自信)
“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自豪、得意、兴奋)
(2)切苹果时,穿插提问,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错了,错了,大家告诉他苹果该怎么切?(从顶部切到底部)
●现在,你准备怎样切?(理解“拦腰切”)
4、大家以前看到过苹果核像个五角星吗?很少有人看到这个图案,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图案,就是——(鲜为人知)
5、(对小男孩)谢谢你带我们发现了苹果里这个鲜为人知的五角星。
6、齐读课文1—3自然段。
B交流启示
1、读了这个故事,你们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谈启示,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换一种想法
2、出示: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齐读。
往大处说,(或者是更普遍地说)什么叫创造力?(什么是创造力,就是换一种思维方式。什么是创造力,就是突破常规思维。)(板书:创造力)
四、拓展交流,小结过渡。
1、读了《苹果里的五角星》,我们知道了,从小处说,创造力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更普遍地说,创造力就是换一种思维。
2、著名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诉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生活中有很多创造的机会,我们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才能。
3、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创造都是像换一种方法切苹果那样简单,它需要人们不仅要善于去发现,去思考,还要付出不懈的努力,甚至要经过一个艰苦的历程。
4、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创新,不畏艰难,才发现了美洲大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则《语文补充阅读》中的小故事《织梦的孩子》,走近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五、补充学习《织梦的孩子》。
1、学生自读故事《织梦的孩子》。
布置思考问题:
(1)哥伦布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梦想?
(2)哥伦布对地球的认识与很多人有什么不一样?
(3)故事中最吸引住你的是哪个部分?
2、阅读交流。
问题一:哥伦布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梦想?
哥伦布的梦想是有一天坐船飘洋过海,到新的地方去。
问题二:哥伦布对地球的认识与很多人有什么不一样?
很多人相信地球是扁平的,如果船行驶到地球尽头,就会掉下去,失去踪影。而哥伦布和一些有学问的人则主张地球是圆的。
补充提问:
有同学知道哥伦布1492年出海航行的目的地是哪里吗?(东方的中国和印度)
而这次航行,哥伦布却是向西航行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指点:这正是哥伦布与一般人想的不一样的地方。当时很多人都因为此而嘲笑哥伦布,甚至认为他是傻子说疯话。哥伦布无法得到人们的理解,更得不到支持,但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仍顶着压力,冒着危险开始了新的航行。
问题三:故事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个部分?
(1)哥伦布整个航行的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我。
(2)这是课文的精华部分。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就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精华部分,深入地学习,就像我们刚才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抓住了小男孩的展示和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这两个课文的精华部分一样。
4、学习故事精华,深入体会哥伦布的不懈和创造带来的快乐。
(1)请同学们再细致地读读故事8—14自然段,哥伦布的船队在航海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哥伦布是怎么做的?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圈出关键词语。
(2)交流
遇到的困难:
●途中的一座山顶冒出烟和火的火山,吓坏了水手们。
●大多数船员一直没看到陆地,心中越来越害怕。害怕……害怕……
●风浪大的时候,水手们埋怨;没有风时他们也埋怨。
●10月10日,连其它两艘船的船长都要求回航了。
哥伦布的做法:
●为了安抚水手们,哥伦布答应他们,第一个……
哥伦布恳求大家:“再给我三天期限……”
结合学生回答:
船员      哥伦布
害怕      安抚
埋怨      恳求
(3)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他们都会说些什么?怎样做?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前后四个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分组讨论)
(4)创设情境,想象表演。
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担任哥伦布的角色,带领船队一起远航。(指名学生担任哥伦布角色,一排学生担当水手)
师描述情境:
哥伦布带领水手们登上了帆船。(出示图片)
1492年8月3日,他们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鼓帆向陌生的海洋前进。(播放海浪声)海风呼啸,巨浪翻滚。
船日夜不停地行进,一个月过去了,单调寂寞的海上航行让每一个水手感到无比厌倦。9月6日,水手突然发现,海中有一座山,山顶冒着烟和火,水手们吓坏了。
船继续前进,举目四顾,周围只剩下茫茫的海水,连一只水鸟的踪影也没有,陆地究竟在哪里?水手们心中越来越害怕。(引导水手说话,哥伦布回答。)
9月的天变化无常,一会儿风急浪高,一会儿骄阳似火,水手们不停地埋怨。(引导水手说话,哥伦布回答。)
两个月过去了,船队仍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10月10日,其它两艘船的船长都一致要求回航,哥伦布恳求大家(哥伦布的话)
哥伦布整天在甲板上守望,期待着陆地的出现。
(音乐)一天,终于有一群鸟从头顶上飞过。海面上还飘着树叶和粉红色的花朵。这一切预示着什么?
(5)指导朗读,体会成功的喜悦。
真的会出现陆地吗?
引读指导16—19自然段。
要点:
●看到一点亮光,就看到了——一丝希望。
●景色是那样的美,此时水手的心情一定是十分的喜悦
●高喊读出兴奋之情。
●此时的哥伦布呢?他“跪下来,亲吻脚下的大地”。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写过一首诗《地球,我的母亲》,创作时他激动不已,一次又一次亲吻着大地。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哥伦布内心一定也是——无比的激动与自豪。
能读好这段话吗?(学生练读)
学生分角色读。(配乐)
5、学习故事的结尾。(引读20、21自然段)
第二年1月4日,哥伦布的船队开始回航。3月15日安全回到出发地:西班牙巴罗斯港。
哥伦布因为坚持不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伟大的英雄。国王和王后召见了他,他被封为“海上大将”。
六、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苹果里的五角星》,并补充了《织梦的孩子》,重点抓住了两篇课文的精华部分进行了深入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指点: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独特的发现,深入的思考,更里不了勇敢的探索。
2、作业:
(1)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给哥伦布和发现苹果里五角星的孩子写几句话。
(2)继续阅读创造发明故事。
为差异性教学所作的调整
有特殊需求的学生
在学习本单元时,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我会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去感受其他同学是如何发现创造力的,选择身边的一些简单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力的存在,助创设情境给他自信。
非本地语言学生
描述语言方面的支持,如由能力更强的双语学生或社区志愿者为非本地语言的学习者提供教学和辅导。描述适应性材料,如用学生母语编写的课文、图形组织器、有插图的课文、双语字典、以及翻译工具。列出你将使用的具体的资源。也请描述对于学生如何展现他们的学习所做的调整,如使用母语而非本地语言,或用口试取代笔试。
有特殊才能/天才学生
承担小组组织工作和对潜能学生的关键性引导  
引领小组活动实现有创意的设计  
主动与社会专业人士交流,对知识问答活动提出较有新意的观点或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7-6 20: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