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班主任经验交流文章 班级多元化建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3:4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新老师的班级多元化建设,很值得我们学习:

一、制定班级口号、建设目标、班训等。

口号是:快乐 和谐  尊师  进取

建设目标:民主和谐的班级天天儿童节;乐学向上的班级远离劳动节;

班训:入室则静,入座则学,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青春飞扬,永不言弃!

班歌:《我的未来不是梦》

二、班级多元化建设:

(1)浓郁文化的熏陶

班名、班歌、班旗、班徽、班训、跑操口号、学生宣言、教师寄语、家庭公约、班服等。

浓郁的文化始终围绕阳光这一核心要素,做到了班级文化的神聚形散的特点,阳光文化时刻照耀在学生的周围,就像甘泉滋润学生的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

(2)适时多元的沟通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沟通;书信、短信、面谈等,形式多样等。

(3)务实高效的学风

自主管理准则——四学(以学习为主线,以学能为主攻,以学品为主打,以学优为主题)。

自主管理方法——四知(知习惯、知约束、知沟通、知影响)。

自主管理过程——四导(班主任指导、科任的引导、家长的先导、班委会督导)。

(4)和谐奋进的队组

六个小组:班级构建成六个小组,通过组间的竞争,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潜能生,融合团队的能力比较强,甚至有不甘落后的精神,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适时的激励,不论哪些方面,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予以表扬,激发学生的潜质,让学生在成功的道路上追求更高的境界。这样会挖掘孩子的内动力,一旦让学习的发动机转动起来,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达到完美!

班级管理虽然法无定法,但按照一定的方法对学生的规范与期望,或许能够达到预设的境地,期许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结合学生的自律,为自主发展,和谐奋进阳光团队而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三、毕业文化:毕业八观。

(1)志愿观—七分靠分数,三分拼志愿!

   ①看好招生指南上册—解读填报政策,学院与专业

   ②用好填报志愿卡,结合模拟成绩与兴趣,模拟填报志愿

   ③确定好大学或专业后,到网上查阅大学图片简介—主要看你专业的科研实力,就业情况,学术氛围等,有必要时加入此学校贴吧,讨论相关事宜!  

(2)就业观—学什么未必做什么

大学只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修养经历,为了达到生活完美,一定做到内化,因为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更好地度过每一天!

(3)安全观—安全出行要牢记,孝心做事永不忘!

高考后,心理第一次放松,一定注意休息,不要颠倒黑白。

成绩下发后,经得起各路的推敲,尤其得到通知书的同学,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4)学习观—— 活到老,学到老

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要求每个人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提升个人修养,是永不变的规律。

单位的前途,属于有创新的人,领导更是喜欢有潜质的员工,这样就要求我们每个人结合自己的特长,发挥极致。

(5)处世观——诚信为本,宽容待人

金钱不是万能的,前途是发展的动力!无论做什么不能为了自我眼前的蝇头小利,这样会丢失整个前途,尤其经商的,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唯有用心做事,才能有更多的人气。只有宽容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交往的会读懂你的!

(6)爱情观—门当户对,德艺双馨

不要攀龙附会,更不要坐享其成,共甘苦,铸情墙!找好潜力股,不图眼钱,厚德载物,提升技能!

(7)生活观—及时愉悦,不忘感恩

每次的进步,都是成功的体现,为了达到完美的境地,学会共处,以期达到完美的境地,感恩是一份执着,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要达到乐享乐处的境地。有条件的同学,一定申办绿卡,以求异国风情的熏陶,增强阅历的意识。

(8)理财观—攒钱不如生钱

中国老太太与美国老太太的对话,告诉我们品味生活,享受生活,追求生活的质量,打造生活的品位!

感悟:班级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内容繁杂。成功的班级管理者,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方法。李新老师的班级多元化建设,确实更甚一筹。班级管理并不难,难的是班级管理有文化内涵。也许这就是李新老师的班级管理的成功之处。

此处提供李新老师班级管理的全套方法,意在给有意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老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希望,有心之人,会有更好的收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21: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