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三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与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区别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7-31 00:12
标题: 三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与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区别
三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与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区别

三年级下册的小数加减法限制在元、角、分背景下,把元、角、分作为一种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学习小数的读、写,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计算等。四年级下册的小数则脱离了元、角、分的背景,从具体生活原型中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之所以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学习小数,首先,由于购物情境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为学生学习小数建立一个熟悉的生活原型,这有助于学生认识小数,有助于学生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联系;其次,人民币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小数的一种直观模型。换钱等活动(包括模拟的换钱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可直观操作的机会,它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有很大的支持作用。

以上说明也解释了“本教材为什么不把小数的认识放在分数之后学习?”的困惑。传统教材之所以把小数的认识放到分数之后,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分数基础上学习小数,即借助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来引入小数。这是学习小数的一条思路,但如今学生通过“元、角、分和小数”这个熟悉而又直观的原型认识小数后,就不必放到分数后学习了。而到了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了。

此外,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提出:是否应该让学生知道小数不仅表示元、角、分,还可以表示长度、质量等。

确实在一个概念的学习中,通过多个例子从不同角度引入是有价值的。但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小数,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长度、质量等本身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借助更难的例子来认识一个不是很复杂的内容并不利于概念的学习,所以,教材还是选择了从“元、角、分和小数”这一学生最为熟悉的素材入手认识小数。需要提醒老师注意的是,教材在《森林旅游》一课的“实践活动”这个小栏目,对长度、质量背景下认识小数有一点渗透,不过这里只是让学生稍作了解,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解释其意义。到了四年级下册,将学习小数的意义,那时会把小数拓展到长度、质量等其它情境。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