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3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小儿垂钓》中钓出“人文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09:2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儿垂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浪漫的神态跃然纸上。前两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写小孩学钓鱼的姿势;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路人借问,小童招手不应的动作神态,重在写神。

对于小学古诗的教学既要注意诗歌本身的特点,又要从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心理、情感等特点出发。所以我在教学中涉及以下方案。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所以在预习时,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说说通过预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于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字词,如:通过查字典,看插图理解,用揣摩诗句的方法理解,或联系已知解决疑难。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孩子们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让他们说说对“蓬头”的理解。有的孩子说 “蓬头”就是“头发很乱”,还有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文中的插图上,垂钓的小男孩头发梳得很整齐,他认为“蓬头”就是头发蓬松的意思。我对他们的理解一一给予肯定。在遇到“路人借问”的情况下,小儿急着“遥招手”,为什么呢?因为害怕惊动快要上钩的鱼,所以没有马上回答路人的问话。我给孩子们说就和我们平时钓鱼一样,一定要保持周围的安静,不然就把鱼儿吓跑了。这下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也文章中把小儿专注垂钓的神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了。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古诗准确生动的描写,也培养了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从细微之处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功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也是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语言文字,也在学习做人。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诗教学更离不开诵读,在教学中我主用采用多形式的朗读,无论是自由读、默读、合作读、展示朗读,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借助朗读的打开自己想象的羽翼,想象小儿垂钓时有趣的画面,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12 09: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