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1-7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如学习第七册描写动物的这一组课文时,可让学生用文中的描写动物的生动语句编写诗句,如学了丰子恺的《白鹅》,师生借助黑板上板书的重点词编出了一首打油诗“厉声叫嚣能看门,步调从容不畏人。三眼一板来吃饭,架子十足显精神。”“老实贪玩又尽职,温柔冷淡性离奇。胆小勇猛又淘气,生气勃勃令人迷。”写的是则是大家熟悉的老舍的《猫》。期未给学生写操行评语时,先让学生用打油诗的形式自评,我则在他们的草稿上修改,师生共同完成评语。如郑少冬的自评“数学竞赛二等奖,作文比赛排老三。经常沉浸在书海,动画片也勾我心。争取身高胜姚明,来年夺取三好生”(片断)。能让学生“诗兴大发”的学习情境还有很多,可以说生活就是“诗”。实践证明,有了表达形式上的借鉴,学生才会对作文感兴趣,才有创作的美感。现在,我班的学生很喜欢在他们的习作中插入一首“诗”,以期获得“锦上添花”之效。这些“诗”有时也免不了幼稚,免不了缺乏逻辑,但有表达形式的模仿和创新,有表达的欲望和热情,这不正是习作起步阶段我们想看到的“乐于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吗?
三、习作集,展示精彩
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出于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基于此,让学生尝试成功,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感受作文带来的成功与自豪,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新课标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学生习作的展示与交流,几乎每次的单元习作都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或是“与同学交流交流”,在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中,还明确提出“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展示学生的精彩习作,这于刚刚起步的学生,是个极大的鼓舞。我在这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1、创办班刊,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齐展习作的精彩: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我在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尤其是习作能力的高低更是天差地别。因此,关注到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习作的起步阶段都能感受到习作的乐趣,对于避免严重的习作能力的“两极分化”应该是有帮助的。我从三年级开始,创办班刊──《小作家》,并设置了几个主题栏目:“习作乐园”一栏刊登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收集学生的成功之作,是学生习作兴趣培养的加油站。“精彩片断”一栏主要是为习作水平相对一般和暂时落后的学生而设,摘录他们在单元习作、小练笔或周记中的较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断,“诚于嘉许,乐于称道”,让他们也享受成功的快乐。“课堂上的精彩镜头”记录的是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奇言妙语、精彩言论,尤其是平时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们那些“一鸣惊人”的妙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积累和运用优美词句的意识。这些栏目的设置,使优生有了展示的机会,但不“包场”;其他学生也有展示的舞台,不仅仅当一名“读者”。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习作集里齐展精彩,使得全班同学都爱上了我们的班刊,这一点从他们每个月拿到“新鲜出炉”的《小作家》都兴高采烈的样子可以看出来。
2、栏目创新,让教师、家长与学生共享习作的精彩:
《课标》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的沟通,拓展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我在班刊里设置了几个栏目,开辟家校合作和互动的另一渠道,让教师和家长成为习作教学资源。“王老师教学手记”一栏刊登的是教师本人的一些诸如“新课程教学故事”“教学论文和随笔”等作品,意在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平等对话,加强互动交流──看到自己和伙伴们的形象出现在老师的文章中,学生总是分外惊喜;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老师勤于练笔,以发挥示范作用,激励学生赶超自己的老师。“家长频道”专栏中,家长们有的与学生分享自己学生时代或近来撰写的文学作品,有的写下教育孩子的经验;有的发表对学校的建议等。习作集在每个家庭中传阅,学生、家长及时写下阅读感受。在与教师、家长的互动式的欣赏中,学生知道怎样做生活的有心人,该怎样捕捉生活信息;另一方面,家长也被学生的童心、童趣所感动,他们与课改同行、与习作同步的责任感、主动性,是学生习作中的一种动力,有利于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在轻松、和谐、自信的氛围中快乐习作。有了教师、家长的真诚参与,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乐于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用笔告诉师长,教师和家长也就更乐于向学生传递自己的心声。三方如此良性循环互动,共享习作教学的精彩。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捷克诗人塞费尔特曾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过“写作是因为感到自由,感到欢乐。”建构新型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才会对写作充满兴趣,才会“自由”和“不受束缚”,他们的作品才会精彩无限。只要指导方法得当,其实,习作的起步,也可以这样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