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社教学论文 回归现实性生活 促进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的探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17:2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欣赏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课程的实施应回归儿童的现实性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为课程教学的丰富源泉,“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为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一、在情感共鸣中认知、感受生活,促进社会性发展

认知、情感和行为,是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学生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环节。而情感则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极为重要媒介。没有情感的品德,既不完整,也难以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共鸣而形成品德认知。

例如:《我们同有一个家》中的第1主题《走进民族大家庭》,就是一个让学生认知、感受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是一家的真挚情感的教育主题。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将教学内容的认知与情感、态度的有机连接,引导学生通过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领略不同民族的迷人风采,用自己的聪耳去聆听、欣赏不同民族的动听歌谣,用自己的真心去认知、感受五十六个民族那份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共同心声和美好情感,让课程的学习在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自我与伙伴的共同情感共鸣中认知、感受生活,促进社会性发展。

二、在问题辩论中思考、辨析生活,促进社会性发展

课堂教学不仅要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参与生活的平台,更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品德发展和社会性过程中的困惑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相结合,组织学生自主参与问题论辩,通过对生活问题的思考、分析、判断、辨析,使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落实,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的过程,获得思想启迪,释疑生活困惑,内化升华为自我行为规范,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不可丢掉的传家宝》这一教学主题,教师可将教材内容与10月31日“世界节俭日”的教育活动整合起来,组织学生举行关于“节俭”的辩论会,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针对生活现实,积极参与辩论,畅所欲言,以理服人。教师则以普通辩论员的首席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适时对学生的思想、观点进行必要的引导,引领学生在亲历回归现实性生活问题的思考、辨析中,思考辨析生活,切实解决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有效实现学生社会性的动态生成与发展。

三、在生活实践中了解、学会生活,促进社会性发展

杜威关于“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强调教育应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为儿童创设美好的生活空间或生活情境,体现生活与社会的生长、发展的价值。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购物场所我知道》,教师可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活动内容为《购物场所我知道》的生活实践活动,课堂设在学校外的社会生活空间,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第二课时教学活动内容为《购物场所我知道》的交流分享活动,课堂设在教室内。

在第一课时前,教师先向家长发一份《致家长信》,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请家长协助孩子做好开展探寻《购物场所我知道》的活动准备,并给予孩子适当的购物经费,然后教师组织第一课时的教学——情境体验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学校周边的商场、超市,开展了解购物场所和购物的情境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情况,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影像拍摄。

实施第二课时的教学则回到教室里,师生进行《购物场所我知道》以及自己购物时的情境体验活动的交流与分享。

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一是为儿童架起生活与学习的桥梁,密切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以感性的购物生活体验,真正形成“购物场所我知道”的理性认知,在生活中学习“购物”的生活方法;二是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自我评价、反思提高等,提供丰富的交流素材,拓展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在课内交流探究中,分享离自己家最近的购物场所、商品最齐全的购物场所、自己和家人常去的购物场所、不同的购物场所各有什么特点、如何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场所来购物、如何文明购物、如何有计划地购物等生活知识、经验,在“学校(教室)——学生——生活——社会”之间的多项交融互动中,实现“课内学方法,课外远迁移”,引导儿童了解生活、学会生活,促进儿童的生长、发展。

四、在社会调查中探究、展生活,促进社会性发展

“教育,究其实质是人的精神、人格的陶冶与塑造。其价值就是乐于发现陌生于人的外在世界,并将其转换成人的生活世界,建构起人与世界的意义联系,改善人的生活品质,促进生活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社会调查活动,回归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在与自身密切联系的生活世界中探究中生活,并以自身的践行来推动生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

例如: 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规则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前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小记者行动,搜集有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相关“规则”,以及不遵守“规则”对生活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他们真切地认识、体验到我们所处的学校、家庭、社会无处不有“规则”,就连同学们自己在课间10分钟的踢毽子、打乒乓球、跳牛皮筋等各种游戏活动、上下楼梯、上学放学、课堂学习等,也有许许多多“规则”, 进一步加深对“规则”的感性认知,引导学生从我做起,建构“守规则、讲秩序”的品德认知,并在生活中用自己的恪守,唤醒全社会守“规则”的意识,在推动社会生活发展的同时,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五、在课程开发中享受、创造生活,促进社会性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生活、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提出要“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的课程观。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教育者应充分发掘、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社会资源,努力开发适合本校的德育课程,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拓展,丰富课程的生活内容,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在课程开发中引导儿童享受、感恩生活,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例如:我校就以欢庆六一儿童节的系列德育活动为载体,开发建构集节日庆祝、先进表彰、才艺展示、学科竞赛、文艺联欢等为一体的文化艺术节的校本德育课程,学生在生活气息浓郁的校本德育活动课程中,充分展示生命的风采英姿,既是美好快乐生活的尽情享受者,更是美好快乐生活的深情创造者。

再如:我校以少先队校报为阵地,作为德育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既是课程的开发建构者,也是课程的实施参与者:学生的真情表达、踊跃投稿,学校的精心编辑、印刷发行,乃至学生的阅读分享、学习借鉴——“家庭生活情趣、校园生活畅想、社会生活聚焦、学科学习探索、百科知识寻觅、榜样楷模引领”……学生在校本德育课程的自主参与、开发建构中,激发思维碰撞,表达心灵呼唤、追梦美好未来,为他们构筑起享受、创造生活的硕大舞台,汇成课程无穷的源头活水,无不彰显“天光云影少队报,诗情画意生命歌”的师生情、同学谊、亲子心、生活趣、社会责等校本德育课程的生命活力,有效促进学生品德认知、情感、行为、意志的社会性发展。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通过引导儿童认知感受生活、思考辨析生活、了解学会生活、探究发展生活、享受创造生活等“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回归儿童的现实性生活世界,架构起生活与社会的桥梁,“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17:2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归现实性生活 促进社会性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的探寻
福建省建阳市曼山小学 高志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6 19: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