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7-25 07:46:20
|
只看该作者
6、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也是卓越
的诗人和散文家,著作有《悲剧的诞生》《人性,太人性》等。
埋头工作之时,在我这里看不到一本书,我禁止任何人在我旁边说话甚或默
想,而这就叫阅读。人们可曾注意到,在那种因孕育而使精神和整个机体所隐入
的至深紧张中,偶然事件和外来刺激,会产生格外猛烈的作用,会造成格外深重
的“打击”?一个人必须尽可能避开偶然事件和外来刺激,自筑壁垒是精神孕育
的第一本能和第一智慧。我要让一种别人的思想偷偷越过壁垒么?这就叫阅读。
在工作和丰收的时辰之后,便是休养的时辰:你们来吧,愉快的书籍,机智的书
籍,聪颖的书籍!
7、阿纳托尔.法朗士(1844——1924),原名阿那托尔.弗朗索瓦.蒂波,法国作
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成名作是《希尔维斯特.波纳尔的罪行》。
伊索之后,老师让我们读荷马。.......阿尔刻斯提斯和安提戈涅给了我一个孩子
从未有过的最崇高的梦幻。我把头埋进词典,伏在墨迹斑斑的书桌上,我看见了
神的面孔,象牙般的胳膊垂在白色的披风上,听见了比最美的音乐还要美的说话
声在和谐地哀叹。
8、阿尔弗雷德.德布林(1878——1957),德国医生,社会批评作家,德国文学
现代派的巨匠。其作品《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被视为与《没有个性的人》及《追
忆似水年华》并称的三大经典。
一个名叫卡尔.弗里德尔的男人,以清扫烟囱为生。有一次他来到图书馆,
感到十分惊异,随后,一个念头死缠着他不放。那就是,他深信,这些摆在这里
的书久而久之一定会对四周的墙壁和天花板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只要人们在这
里待上一会,随便坐在哪一张椅子上或到处站一站的话,就能获得一些知识。
9、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新文化的主将。伟大的无
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呐喊》《彷徨》《野草》《华盖集续
编》等。
(1 )“随便翻翻”是用各种别的矿石来比地方法,很费事,没有用真的金
矿来比的明白,简单。我看现在青年的常在问人该读什么书,就是要一看真金,
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而且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
了。
(2)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称为书橱,早有人反对过了,时光不绝的进行
,反读书的思潮也愈加彻底,于是有人来反对读任何一种书。他的根据是叔本华
的老话,说是倘读别人的著作,不过是在自己的脑里给作者跑马。
这对于读死书的人们,确是当头一棒,但是为其研究,不如跳舞,或者空暴
躁,瞎牢骚的天才起见,却也是一句值得绍介的金言。不过要明白:死抱住这句
金言的天才,他的脑里却正被叔本华跑了一趟马,踏得一塌糊涂了。
10、弗吉尼亚.伍尔芙( 1882_1941),英国女作家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20世纪女
权运动的思想先锋。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维洛夫人》《灯塔行》《雅各的房
间等》。
(1)、关于读书,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
,你只要凭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我觉得,只有
你和我在这一点上意见一致,我才有权提出我的看法或者建议,而且你也不必受
我的看法的束缚,以免影响你的独立性。因为,作为一个读者,独立性是最重要
的品质;因为对于书,谁又能制定出什么规律来呢? 滑铁卢战役是哪一天打起来
的——这种事当然会有肯定的回答;但是要说《哈姆雷特》是不是比《李尔王》
更好,那谁也说不准了——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拿主意。如果
把那些衣冠楚楚的权威学者请进图书馆,让他们告诉我们读什么书,或者我们所
读的书究竟有何价值,那就等于摧毁自由精神,而自由精神恰恰是书之圣殿里的
生命所在。我们在其他地方或许会有常规和惯例可循——唯有在这里,我们绝不
能受常规和惯例的束缚。
(2)、我有时会这样想象:到了最后审判时,上帝会奖赏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
征服者、伟大的立法者和伟大的政治家 ——他们会得到上帝赏赐的桂冠,他们的
名字会刻在大理石上永垂不朽,而我们,当我们每人夹着一本书走到上帝面前时
,万能的上帝会看看我们,然后转过身去,耸耸肩膀对旁边的圣彼得说:“这些
人不需要我的奖赏,我们这里也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只喜欢读书。”
( 3 )以深刻的理解力获取印象,只是走了读书全程的前半部。如果我们要获得
一本书的全部真趣,就必须走完那后半部。我们必须对不可胜数的印象作出判断
;我们必须把瞬息即逝的东西凝聚为一个坚实不移的印象。
现在我们能够以书比书了,正如以楼房比楼房一样。但是这一比较,说明了我们
的态度变了,我们不再是作者的朋友了,我们成了他们的判官。朋友之间,当然
最同情不过。然而,身居执法重任的人,却是怎样严厉都不为过的。难道那些浪
费我们时间和感情的书没有罪吗?难道那些散发着腐朽气息的邪书和伪书者,不
就是社会最危险的敌人,不就是伤风败俗之徒吗?让我们判得严厉些吧,让我们
把每本书和同类书当中最伟大的著作来做一番比较吧。
11、鹤见佑辅(1885——1973),日本知名作家和评论家。主要作品是随笔集《
思想.山水.人物》,曾由鲁迅先生译为中文(选译)。除此以外,还有《南洋游
记》《欧美名士印象记》《拜伦传》等。
明窗之下,倚净几而翻读会心之书,是人生至乐的一回事。读书之乐,融
融泄泄,心中的苦恼,如白云浮动于夏日的天空,瞬息而归于幻灭。眼前一时丢
失,像蛮触末争似的,自然消失无遗了。
世途险峻,在这动乱的今天,浩然之气,尤其要紧。且快快地寻求会心的书
以修养我们这颗荒寂的心灵吧。
12、夏丏尊(1886——1946),名铸,字勉旖,后(1912年)改字丏尊,号闷庵
,文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著作有《文艺论ABC》《生活与
文学》《现代世界文学大纲》等。
书籍到我的手里。我的习惯是先看序文,次看目录。页数不多往往通读,篇
幅大的,只把正文任择一二章略加翻阅,就插在书架上。
读书的时候。常把书上我所认为要紧的处所标出,线装书大概用笔加圈,洋
装书竟用红铅笔划粗粗的线,经我看的书,统体干净的很少。
13、陶行知(1891——1946),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著有《中国教育
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古庙敲钟录》。
(1 )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是
“读书”,不如说是“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
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就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
不出去。
用书如用刀,不快就要磨。呆磨不切菜,怎能见婆婆。
( 2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书里没有上过大当的人,决不能说
出这样一句话来。连字典有时也不太相信。
14、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在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
学家。代表作《胡适文存》《胡适论学新著》等。
为什么要读书?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
,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
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
15、史密斯(1919——?)美国宗教学家,出版过多本宗教比较学专著。
(1)书不在多,只要是好书便行,如果读书欲够强的话,有些书是谁能
读懂的。因此首先要弄清楚的最重要之点就是,使我们得到书籍的,是我们对传
统的尊敬和对书籍的爱好。正如寻求见识的欲望使书籍被写下来,被人阅读一样
,这欲望本身也是由人感到一种缺乏而产生的。因此,让我们应付这个问题的根
源,而且把这种“灌装的维生素”——书籍,贡献给人类正在忍受的各种匮乏症
候吧。
(2)书籍的职责最低限度有三个方面:它给我们见闻;它激励、感悟、启发我们
;它升华那些使我们把持不定的欲望和冲动。
书籍把我们这狭窄的目前扩展到无限的过去之中。它把前人的错误显示出来
,又和我们共领人类成功的秘方。
16、朱光潜(1897 ——1986),笔名孟实,盟石,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
家、翻译家。是中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西方美
学史》是其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
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本真正读得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
不如读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
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17、宋云彬(1897——1979),笔名宋佩韦、无我,以研究史学著称。其作品被
称为“大专家写的普及读物”,著作主要有《东汉之宗教》《王守仁与阳明理学
》《中国近百年史》等。
读书,读书,我们要在容许自由研究、自由批判的读书环境中养成“好读书
”的风气,而以“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来达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
界。
18、苏步青(1902——2003),原名苏尚龙,中国著名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王,与
棋王谢侠逊、新闻王马星野并称“平阳三王”。撰有《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
面概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等专著十部。
我以为,读书不能光靠趣味,更主要的必须其目的性。说穿了,读书为了
求知。很多事实表明,一个人的知识多寡,与能否实现崇高理想关系十分密切。
知识是通向理想的阶梯。当然,除了读死书外,还要多实践,使理性认识与感性
认识相结合。不然的话,死读书,会变成书呆子。
19、李霁野(1904—1997),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小说集《影》《不幸的一群
》,散文集《忙里偷闲》《回忆鲁迅先生》等,杂文集《鲁迅精神》,诗集《今
昔集》《妙意曲》等。
(1)要想培养读书的兴趣,非将态度根本改变不可。读书不是应付考试,
不是敷衍外来的要求,却是要满足内心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换了话说,读
书必须是自己的有机的一部分,必须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熔为一炉。若是书和生活
经验发生了亲切的关系,书便有了味道,变为知己的朋友一样了。
20、池田大作(1928——),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会长,被誉
为世界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作家、国际人道主义
者。代表作有《与自然对话》等。
(1)知识的源泉,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问题在于怎样识别真伪、良莠
,把其中正确的东西摄为己有。有位学生说:“一种是想读书而热心读书,一种
是为了消遣才找有趣的书读,这两者根本不同的。”这话儿一点儿不错,读书正
在于采取什么态度。
那么,什么是读书的正确态度呢?取决于什么呢?我认为应有强烈的人生意
愿,保持主动性,有健全的顽强的生活方式。
(2)言论自由的时代,促进作品质量的提高,广大读者最有责任。支持民主主义
社会的柱石是贤明的群众。贤明者少,愚蠢者多,这个社会必然会堕落下去。尼
采说:“现在所有的作品中,我最喜爱的是那些用血写出来的书。”作者用自己
的生命著述的书,必然引起读者的深刻的共鸣,我希望所有的读书人,都应该去
寻找优秀的作品,对庸俗、轻薄的作品嗤之以鼻。
(3 ) 像现代这样,处于眼花缭乱的动荡思想之中,千万不要没有主见,对波
主流。精读一本书,可使你得到帮助。
精通一本书,把它作为人生的基干,其结果,必然使你亲近万本书。手边
经常有一本书,信手翻阅,最低可以促使你思索一些问题。
一位哲学家说过:“没有书籍的人家,如同没有主人。”精读一本书如同
一本万利,使你立于不败之地。
21、牟世金(1928——1989),教授,《文心雕龙》和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家。发
表论文近九十篇。著有《雕龙集》《文学艺术民族特色试探》等。
我正是零敲碎打、兼收并蓄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在读书学习中的体会,养
成一种自己的读书习惯,或可谓之读书法;简单说来,就是“友、敌、师”三字
。
22、赵书侠(1931——),旅欧瑞士籍华人作家,曾任美术设计师、电台编辑。
至今有小说、散文计约五百万字在中国、新加坡、美国、德国、瑞士出版。
(1)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书的狂热渐渐淡下来了,化为理性的、求知性
的需求,兴趣也有小说与戏剧扩大到历史、人物传记、古典文学、政治性的文章
,近年来对哲学书籍的爱好胜过一切,读多了,就成了“读家”,没书读不行,
有书读而书不好也不行。无论书评怎么捧,书商的广告做得多大,好坏在我心中
自有标准。所谓欣赏力、品鉴力、无非是在长时期的阅读经验中积累而成的。
(2)所谓“闲书”,我想指的是课外书籍。一般文艺作品、小说、诗、戏剧、散
文等,都该算在里面。我总认为人非草木,更非机器,一点滋润灵魂的东西总是
需要的。如果他看过一些闲书的话,谈话内容一定会丰富一些,性情会优美一些
,见解也会深刻一些
23、蒋子龙(1941——),曾任天津市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新站长》《乔厂
长上任记》等。
读书的功夫要下在需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的一类书上。这类书能满足你
的精神需要,激发你的才智,帮助你完善自己。你要征服的也是这样的书。多好
的书也不是供香客朝拜的供奉物。
当然还有一部大书,每个人都需要终身不懈的精读粗读苦读喜读,它就是社
会这部活书。读它不能代替读印刷的书;同样,读印刷的书也不能代替读它。
24、傅佩荣(1950——)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著有《儒家哲学新论》《中西
十大哲学家》等。
中年期事业已有基础,生活品质成为关心的焦点,以至于最需要文学与艺术
的滋润和舒缓。从前视为无用的东西,现在却是妙用无穷的宝贝。小说、戏剧、
诗词、音乐、美术,可以展示生命的不同处境和格调,善加品位,更可印证个人
的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