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8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课题 一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口算教学课题实验计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0:5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新学期开始了,继续任小学一年级3、4班数学课。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教学手段,认真研读教材,因材施教。学生对20以内的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快速计算,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一点提高,有了些合作互助意识,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兴趣爱好不同,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一少部分学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不知所措。因此,在这上学期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很吃力,计算很慢、不爱回答问题,学习不主动,抄袭别人作业,学习成绩不理想,开始向后进生发展。现在新学期又开始了。针对上学期的学生情况,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明确算理,加强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促进发展,面向学生,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验目标和措施
1、根据实验方案本人决定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具体实践环节:
(1)根究实际教学内容,制作教具,运用网络平台学习一些数学教法,借鉴到自己的教学中,根据学习、搜集、研究、整理,选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信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中做到师与学生、生生的平等、合作交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注重已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不断学习不断夯实基础,加强复习巩固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不断巩固。利用好课前5分钟检测,及时检测并强化计算。
(2)课上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利用好课程资源和教学用具,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并且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课堂中教师充分运用学生的学具,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说一说等方式,理解算理,明确算法,激发兴趣,并且充分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制作一些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形成初步的计算能力。

(3)设计好切合实际的练习题巩固练习,并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实践应用。充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加强对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利用好班级的学习小组,采取同学之间帮助、老师的个别帮助相结合。争取使后进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相应提高。
2、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在计算教学中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注意时刻对学生的认真读题和正确书写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他人的指导下,让学生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培养优等生,给优等生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为优等生提供一些有拓展性的新知识,使其在完成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有一些探索规律、发掘新知的机会。
     4、正确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100以内的减法计算。除了利用好新授课时间外,还要利用好早自习、练习课,对学生进行口算和听算的练习,教师利用口算卡片或课件训练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设计一些有兴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夺红旗比赛、爬山比赛、摘苹果比赛、爬楼梯比赛等,也可以在课间为同学设计一些计算小游戏。在玩中引导学生学习。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争取使学生的口算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强化学生计算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教科研方法得到提高,教科研意识得到强化,增加了教科研的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0:50:20 | 只看该作者
一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口算教学课题实验计划
                                                  锦山小学    刘立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9: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