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0字习作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第十七·2》
孔子曾说过:人的天性本来是相近的,但经过后天的习染,结果却相去甚远。
这点看来,我们可以顺理成章的推理出,这一章讲的主要就是:“性相近,习相远。”看来论语的第一张就开我们下了一个很大的难题,要了解这一章的初级阶段,我们得从“性相近”来分析。
我们可以收集《论语》中的其他句子: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曾说过:“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就像爱好女色那样的人呢。”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孔子曾经说过:“财富与地位,这是人人想得到的;贫穷与递减,这是人人都讨厌的。”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在孔子看来,为政者的作风,对老百姓有重大的影响,充分利用这种影响,正是国家管理的真谛,这也是儒家之国主张德主刑辅思想的一种体现。
下面我们来了解“习相远”。
我们再找一些论语中的句子: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明白道义,小人只知财利。”
这要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那么,人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恶?孔子也没有明确的表达。我们要研究这个,可以联系一下战国时期的告子、荀子和孟子这些思想学家来推论。
根据我的研究,告子的思想是:人行无善无恶;而荀子说: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hi经过一定的伪装,从而让大家认为它是一个好人;孟子却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而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人类都是有变化性的。
因此,以孔子的思想说,就是这个意义:基于人性的共性和特性必须坚持既有刚性的制度化管理,又有富有弹性的、包让行的文化和艺术管理。一言以蔽之,经营管理师与正确的人性假设,这也体现了以仁为本的东方文化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