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5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操作活动要提高实效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4 07: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之一,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操作活动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但并不是让学生操作了,就一定促进了思维发展,那种只把操作活动当成是一种形式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其发展,反而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负面影响。我们看下面的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

教师谈话导入后

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条。”(教师事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长方形彩纸,五颜六色,且在纸的中间画有虚线)

学生拿到纸条后很兴奋,互相炫耀着自己的纸条。

师:“同学们沿虚线折一折,你都发现了什么?”(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长方形纸的对边相等这一特征)

学生动手折后纷纷举手,教师指名说发现。

生1:“一样大。”

生2:“我的比他们的都漂亮。”

生3:“得到两个正方形。”(教师准备的纸对折后恰好是两个正方形)

生4:“两个正方形一样大。”

生5:“我的也一样大。”

……

几个学生回答了自己的发现,就是没有学生发现“对边相等”的特点,教师引导也无济于事。教师显得很着急,继续引导。

师:“用手摸一摸对折后的边怎么样?”

(教师同时示范用手指摸对折后的边)

学生也用手摸对折后的边,好像没有新的发现,也没有学生举手。教师有些着急,用手指着纸条继续引导。

师:“这两条边一样长吗?”

有的学生好像明白了老师的意思,随声附和:“一样长。”

师:“大家再摸摸看,是不是一样长?”

学生又摸了摸,点头同意。

师:“对了,我们就说长方形的这一组对边相等。互相说一说。”

学生拿着纸条向同座重复教师的“结论”。

师:“我们再用正方形纸折一折。”

……

教师的设计目的是要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会长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费了很大的劲才“引导”学生“找到”对边相等这一特征,然而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还是似懂非懂,这说明操作活动是不成功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教师只注意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而忽略了必要的准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4 07:22:00 | 只看该作者
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没有考虑儿童的“注意”特点。所使用的学具是五颜六色的彩纸,儿童在观察时,最敏感的应该是纸的颜色,其次是纸的形状变化,因此学生对长方形纸的边长不会最先注意到,他们发现得到两个正方形是正常的。况且学生对于“对边”并不理解,又怎么去观察呢?

2、学生的操作缺少目的性。学生动手折纸的目的是什么,折着玩吗?

3、没有考虑儿童的感觉特点。教师让学生用手摸,怎么能摸出边长相等呢?用手摸只能感知弯直、宽窄等特征。

二、从教师的角度考虑

要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操作活动的实效性,要明确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的目的:

1、引发兴趣。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但儿童刚刚由以活动、游戏为主的幼儿园步入以学习为主的学校,让他们“规规矩矩”的坐下来学习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接触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内容,能够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在活泼有趣的操作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材中设计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折、拼、摆等活动认识图形的特征,目的就在于此。

2、保持注意。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他们在40分钟里始终保持有意注意是比较困难的。然而他们在玩玩具、看动画时却能保持更长时间的有意注意,这说明只要儿童喜欢的活动就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意注意。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活动,就是要利用儿童喜欢“玩”的特点,促使他们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效率。

3、发展思维。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借助学具操作活动,可以充分调动脑、手、眼、口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利于形成表象,促进思维的发展。

4、体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都会有一定的目的,而这种目的多数是他们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的,因此一定会有所收获,不论这种收获的意义有多大,对于他们自己来讲就是获得了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4 07:22:00 | 只看该作者
三、如何提高操作活动的有效性呢?

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做到操作活动前的“三准备”和操作活动中的“三重视”。

1、操作活动前的“三准备”

(1)学具准备。为学生准备学具时不仅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还应考虑制作的材料、学具的大小等因素。从材料上看,颜色是学生最敏感的,因此在这节课中用五颜六色的彩纸作学具,他们必然会受到颜色这一非本质因素的影响,不利于引导观察边长的特点。从大小上看,学具应有利于学生对本质因素的观察,而在这节课中教师准备的长方形对折后恰好是两个正方形,图形的变化同样干扰了学生对边长的观察。

(2)知识准备。要使学生在操作活动的同时发展思维,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准备,才能使他们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如在本节课中要研究的是长方形对边的特点,我们应该在学生操作前让他们对“对边”这一概念有所了解,同时让学生在学具上指一指对边,加深认识,然后再提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呢?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一下呢?”这样学生操作中就会注意到观察边的特点了。

(3)策略准备。操作活动的策略主要是指要做什么,怎么去做?教学中我们不应急于让学生动手去做,要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想一想如何去做,这样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养成先思考再实验的科学态度,而且有利于学生在相互研究的过程中相互暗示,提高操作的自信心。

2、操作活动中的“三重视”

(1)重视指导。新的教育理念指出,教学不仅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还处于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初期,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更不可缺少教师的指导帮助。我们主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这种“自主”并非不要教师的指导,因为学生在毫无目的的“瞎乱”操作中是不会有新发现的。但要注意教师指导不等于把最简捷、最简单的方法、结果直接告知学生,令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而是要侧重于方法、策略上的点拨。

(2)重视质疑。质疑是思维活动的动力和自主发现的钥匙,尤其是好胜心强、求知欲强的小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积极探索的动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提出的问题,不论是与学习有关的还是没关的、本质的还是非本质的、有价值的还是滑稽可笑的,我们都应高度重视,要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对他们的问题是重视的,从而保护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提高他们继续探索的积极性。

(3)重视总结。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是经历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如果只经历不总结,学生的发现始终是零散地罗列,不可能促进思维发展。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在积累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表象,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提升认识。

我们在组织学生操作活动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加强指导,才能切实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3: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