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1-3 07:43:00
|
只看该作者
【关键词:金庸加入中国作协】
中国作协2009年6月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公报,包括金庸等7名港澳作家在内的408人顺利通过公示,正式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武侠小说得到认同的标志
■黑龙江大学伊春分校中文系 王波
对于金庸先生加入中国作协并担任副主席这个事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想其意见归纳起来大概有两层意思:赞赏者云,中国作协早该吸收金庸先生,此举对金庸先生而言已是“迟来的爱”了,没有金庸先生的中国作协是不完整的;反对者,或云讥刺者说,日薄西山的中国作协拉金庸先生“入伙”完全是为了装点门面,是拉大旗、作虎皮,借以抬高自己,是自己底气不足的表现。
窃以为金庸加入中国作协一事应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此举表明中国作家最权威的官方机构——中国作协对当代武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接受和认同。一直以来,作为俗文学的武侠小说是为道貌岸然的严肃文学所睥睨的。在人们的潜意识深处,早已根深蒂固地认为武侠小说无法承担“文以载道”的重要使命,只可娱人情性,而非“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因而被视作不入流的文学。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固执地认为从事武侠小说的写作非英雄本色,乃是江湖草莽游戏笔墨而已。
这种偏见,在金庸小说润物无声的巨大影响面前渐渐地起了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讲,金庸小说已经成为外国人认识中国、认识中国人的一个文化标志。宋人叶梦得用“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喻柳永词的广泛影响,今人则套用其语以喻金庸小说,云“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足见金庸小说的广泛影响。而金庸先生加入中国作协并担任副主席一事,也说明对于所有的文学样式而言,其价值应无高下之别,只有优劣大小之分,如是而已。
【关键词:赫塔·穆勒获诺奖】
200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对绝大多数国内读者来说,赫塔·穆勒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以至于她得奖的消息公布后,许多网站的中文译名五花八门,有人说她获奖是一个超级冷门。
从记忆、梦与内心出发
■河南省郸城县第二高中 刘润
带着手绢上路,手绢是妈妈给的。赫塔·穆勒用“爱”和“自我”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文学盛宴,让2009年的世界熠熠生辉。
中国文学再次错过诺贝尔文学奖,我们不服,或者不屑。但是,无论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这场文学盛宴,我们必须要做的是:思考自己,中国文学应该怎么更好地走下去?
在从生活中发掘文学主题的同时,文学面对公正、权利、尊严、自由等宏大主题时,不应该无所适从或者无奈地回避,中国文学需要的是勇气和力量。忠实自己的眼光,把生活中的“痛”酿造成美酒,呈现给读者,并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不要一味地取乐,让读者在嬉笑和狂欢中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回到古代,消遣古人,消沉于剑花、烟雨、江南的迷梦中。我们的文学应该走向大众,但是不应该在取乐大众的同时失去启蒙的意义。
没有了记忆是可怕的,没有了梦想同样可怕。文学用爱唤醒痛苦的记忆不是为了死亡,是为了给未来更多的美好。使用勇气和力量,坚持独立和自觉地写作。严肃起来,必须严肃起来!中国文学,你听到了吗?
【关键词:韩寒既赛车又当主编】
韩寒恐怕是全中国最不务正业的作家,骂战、赛车……2009年还当起了主编办杂志,在宣布要当“主编”大半年之后,韩寒的杂志终于确定了名字《独唱团》,并以超高稿酬和舆论声势成为还未发行就声名大震的杂志。
韩寒的成功甩了教育一个耳光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中学 赵伟建
韩寒在批评与质疑声中一路走来,已经成为了“80后”标杆性人物。虽然他的性格依然叛逆,虽然他依然受到批评与质疑,然而这10年,他不但文字更趋成熟、老练,而且成为了职业赛车手,做了主编,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就个人发展而言,韩寒是成功的。
面对韩寒,我想教育界应该引起思考,我们要怎样的教育?因为韩寒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甩了中国教育一个耳光。特别是在全社会热棒高考状元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更理性地来对待教育。
如今,韩寒又要在主编这片园地里开创新事业了,而批评与质疑声依然伴随,但我想凭着他的聪明和努力以及人生路上的不断成熟,下一个10年,他依然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关键词:“偷菜”与“摘菜”】
说到2009年的热闹事不得不提网络游戏“偷菜”,“今天你偷了吗?”一度从网络热词变成了现实中的问候语。
“速食”文化走不远
■四川省宣汉县南坝中学 王立兵
的确,任何事物的出现、风行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偷菜”的流行正因为它填补了人们现实生活的精神空虚。从播种到浇水、施肥、看护……玩家一铲铲精心地培育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小朋友熟悉了作物的生长习性,更加热爱大自然;年轻人在“农耕”中忘记了压力和烦恼;老年人也觉得日子不再空虚。然而长期沉浸在虚拟网络游戏中,问题出现了:小朋友在课堂上魂不守舍,随时担心菜场被偷;年轻人通宵达旦地熬夜,让无聊变得更加无聊;老年人易碎的生物钟被再次打破,健康受到影响……
如今,根据文化部要求,“偷菜”游戏已改名为“摘菜”,虽然称呼有了变化,游戏本质还是不变。我觉得“偷菜”文化走不远,这种“速食”文化、“快餐”文化本来就有其致命的伤害:它的虚幻,满足了无聊者的无聊,却让人忘记了真实的奋斗;它的“利益”的诱惑,让人学会固守和见利忘义;它的流行元素,又让人在追捧时尚之时丢掉了时间和身体……
网络毕竟是网络,流行的东西永远走不远。我想,对待“偷菜”,也许就像对待当初疯狂的QQ聊天一样,人们最终会选择其工具性的一面,而不是永无休止的玩乐。
【关键词:“小沈阳”流行】
每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都是重头戏。对于他的节目,人们总是抱着极大的期待。2009年的春晚,果然又非比寻常,他携徒弟“小沈阳”登场,“小沈阳”凭借小品《不差钱》一炮蹿红,但表演风格却引发很多争议。
不得不深思的艺术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盛平小学 蒋小平
“小沈阳”走红,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讨论。力挺者,有之;极尽一切可用之词贬低者,亦有之。即便如此,小沈阳还是畅通无阻地进入了大众的视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发现,“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消泯。
小沈阳其实给现实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这个冲击至少让从事“雅”文化的艺术家们感到不安。因为“俗”文化的流行,从某个方面来说,是那些艺术家们的失察。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成为市场主导力量,一些人称此为“俗文化泛滥”,对此我们应冷静思考。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提高。令人遗憾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精品并不多见,而一味地追求高票房、高收益的“眼球经济”,使得人们随波逐流、无所适从。如此看来,“小沈阳”的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