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皇冠
1、初学朗读读出语音是理解语义的需要
1.1儿童入学前,能听懂会说分句子分短语分词的汉语,但语料储备贫乏
《周有光语文论集》第4卷第197页,“儿童有明确的‘词感’,因为从母亲学话,一开头就是以词儿为表意单位的。母亲如果把词儿和词儿之间的间歇说错了,孩子就听不懂。有一次,为了试验,我请一位女同志故意对他的孩子这样说:‘妈/妈喜/欢宝/贝。’间歇错了。孩子瞪了大眼!一会儿,孩子笑了,说:‘妈妈说外国话!’”正常的汉语表达都是分词、分短语、分句子进行。儿童在生活中已经习惯于这种言语规则。不过,儿童的生活经验有限,语料储备贫乏,大脑中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等语言材料并不丰富。
1.2儿童入学后,开始学分句子不分短语不分词的短文,但不识词和短语
儿童平时听话说话:分句子、分短语、分词。儿童学习的书面汉语:分句子、不分短语、不分词。儿童的眼睛虽然能看见汉字串,但是儿童的视觉性语言中枢还不会把一句汉字串切分成和语义单位一致的若干词、若干短语。低年级儿童解答数学应用题,题目当中的汉字全部认识,就是不懂题目的意思;如果家长或老师给儿童读题一遍儿童就会解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视觉性语言中枢不会切分词、切分短语——不会初步概括语义;虽然能读出字音,充其量也是不规则的汉字串,而不是语义单位,因此,自己也听不懂自己在读(说)什么。老师、家长给儿童分词、分短语朗读,儿童很快就听懂了。实际上,这就是自主学习一直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1.3利用听觉语言中枢运动语言中枢“培训”视觉语言中枢识别词和短语
在母语学习中,听觉性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使用同一部心理词典(语料储备库)。学会分词分短语朗读,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断丰富儿童的语料储备(心理词典)。头脑中有了丰富的语料储备,眼睛捕捉到汉字串时与头脑中的储备语词迅速匹配、识别并读出来。丰富语料库的方法可以是听老师家长规范朗读进而背诵积累。但是眼睛不看字串,即使背诵几十万字的篇章,积累了丰富的语料,视觉性语言中枢依然不会分词分短语。所以,老师领读时,学生眼睛要看着相应的汉字串;在听老师范读的同时,学生眼睛要看汉字串;学生自己朗读时,眼睛要看相应的汉字串。听觉性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加工的是分词分短语的句子、篇章,视觉性语言中枢加工的却是不分词、不分短语的句子、篇章。实际上,是视觉性语言中枢跟着听觉性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学习切分词、切分短语,在没有词和短语分界标志的一串汉字上识别词和短语,并且养成识别词和短语的习惯。据笔者调查,不少方言区儿童在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时,由于教育评价误导、教师普通话水平和朗读水平诸多因素干扰,儿童养成用“半普通话”“唱读”“拖腔读”的习惯;就是没有养成分词分短语朗读的习惯。
1.4学会分词分短语朗读之前,可否给学生提供一些分词分短语自读材料
为了教会儿童视觉性语言中枢及早学会识别词和短语,除了老师领读、范读,学生模仿读、熟读外,学生课内外尝试阅读——自主泛读也很重要。应该给学生提供一批分词分短语读物,这样的读物降低了阅读理解的难度,能大量增加儿童的课外阅读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容易理解。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类似的少儿读物,也没有类似的教材。
2、分短语朗读的语音是反馈纠正的需要
视觉性语言中枢学会识别词和短语之前,需要读出语音依靠听觉性语言中枢概括语义。学会分词分短语朗读,说明视觉性语言中枢能识别词和短语——能初步概括语义。为什么还要读出语音?因为这时视觉性语言中枢分词分短语并不熟练,再加上阅读内容难度等因素,视觉性语言中枢对分词分短语是否正确没有把握,而且把握语义的工作过去一直由听觉性语言中枢承担,于是不自主地读出语音给自己听,并且根据听觉性语言中枢的反馈及时调整、重新切分词和短语。如果不出声,儿童自己听不到自己的语音,怎么监听、反馈以至于修正自己的朗读毛病?跨入这个阶段,儿童的尝试阅读、自主学习才真正开始。
3、唇动默念既是习惯也是监控反馈需要
看到文章语句读出来,是前期朗读训练养成的习惯,既然是习惯,就不是很快能够消失的。更何况,口唇默念还有独特的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思维本来不可分。言语活动中的思考首先是把握语义。听话、说话、阅读时的分词分短语就是在把握语义。但是,语义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最小的语义单位是词,词有词义。若干词组成短语,能概括出短语义。若干短语组成句子,能概括出句义。若干句子组成句群、段落,能概括出段义。……如果口腔不断地发出语音,耳朵不断地接收语音,势必会影响语义的不断概括。所以大脑希望言语器官处于静音状态。不出声读,取消了干扰概括语义的噪音。可是,视觉性语言中枢独立识别词和短语——初步概括语义也有出错的时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小学语文第7册《小狮子爱尔莎》中有几句话:“爱尔莎开始换牙的时候,像孩子一样张开嘴给我看。我轻轻地摇动它快要脱落的乳牙。它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一位具有中文专业本科学历的老师领学生读课文时,短语切分错误:“我轻轻地摇动它‖快要脱落的乳牙”。当他看到下一句“它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还没有开口领读的时候,又折回去重新领读:“我轻轻地摇动‖它快要脱落的乳牙”。这个现象说明三个问题:[1]熟练的默读者由于注意不集中(搜集学生跟读情况)也可能出错;[2]熟练的默读者有时候需要把短语识别情况反馈给自己的听觉性语言中枢接受监控;[3]熟练的默读者读书需要全神贯注,视觉性语言中枢识别短语要比读出短语超前五六个字。刚学会默读的读者,当然需要继续监控。不过,这时的监控不需要听到口腔发出语音,只要口唇默念的动作在听觉性语言中枢产生语音表象,听觉性语言中枢通过语音表象概括语义,就可以达到监控的目的。这是阅读活动由外显初步内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