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4-7-9 09:19:04
|
只看该作者
四.习惯、爱好、个性介绍法
抓住事件中人物非同寻常的习惯、爱好或个性,引出相关事件的具体记叙。
例如:
1.每天下班前,拿出一个专门的本子,一条条地列好第二天的工作计划,这是爸爸多年来形成的工作习惯。
爸爸从十八岁开始,当车间主任。公司的业务种类多,同一个车间,不同的人经常做着不同的工作。走进他的车间,你会觉得那里像一个熙熙攘攘的市场,有的忙这,有的忙那,乱得就像一锅粥。爸爸说:别看场面很乱,但大家各干各的活儿,实际一点也不乱!到晚上收工的时候,保证当天的任务保质保量完成!有的领导到现场视察工作,看到几百人忙得热火朝天,担心管理出问题,爸爸会自豪地挺起胸脯,毫不犹豫地给领导一颗定心丸:请领导放心,这里的每一个人的工作,每一分钟的工作,都有一本“帐”呢!我知道,那“帐”就是爸爸那个专门的小本子。
—— 《好习惯的力量》
2.母亲喜欢讲故事,尤其是讲那些很久以前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一讲起来,满眼都透着兴奋的光。
东北的汉子好喝酒,大多数女人也能喝几口。每当亲戚朋友聚了一桌子,酒过三巡,那些小字辈便聒噪起来要母亲讲故事,个中缘由,大都因为知道她有这个爱好,为讨母亲的欢心。母亲却全不在意这些,有求必讲,而且声情并茂,陶醉其中。
——《母亲——无法消逝的记忆》
3.父亲的性子很倔,他认准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我九岁的那一年,到北方姑姑家去串门的爸爸,回家的时候,一下子带回来四十几头梅花鹿——兴冲冲地宣布,他要在南方搞养殖。梅花鹿是北方动物,南方的气候、温度、湿度和植被和北方截然不同,妈 妈反对,周围的亲戚朋友也劝他趁早放弃,而他,头摇得像个拨浪鼓......
—— 《执着的美丽》
五.线索人物行为引导法
以“我”为线索人物——交代某个时间,“我”到某个地方做什么。这一部分只是一个引子,具体写的事件,是“我”在那个特定的地点看到的被人所做的另一件事。“我”出场做某事要略写,写这部分是为下文“我”看到另一个人做另一件事做铺垫。一般的写作格式是:“某时,我在(到)某地做什么”,或者“某时,某原因,我在(到)某地做什么”。
例如:
1.2004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聆听中国钢琴家孔祥东的演奏会。
当贝多芬的C小调奏鸣曲《悲恸》从孔先生的十指间流出时,我习惯性地看了一下舞台上方的管风琴。这时候,我发现在巨大的管风琴右侧有一个外国小男孩半蹲半跪透过栏杆的缝隙在向下张望。因为处在最佳角度,小男孩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先生强而有力的十指在黑白琴键上跳动和起伏,还可以感受到最佳的音乐共鸣。当第一乐章快要结束时,小男孩可能感到原来的姿势不太舒服,便开始轻轻地坐下,双手抱着膝盖认真地欣赏起音乐来。整首曲子大约有二十几分钟,小男孩始终一动不动地保持着这个坐姿。直到曲终,掌声响起前的一瞬间,小男孩弯着腰,迈着猫步蹑手蹑脚地离开了前台。借着大厅亮起的灯光,我看见在前台出口处一位佩戴着标志的女工作人员,微笑地拍了拍小男孩的头以示赞许,然后,小男孩跑向等在一旁的妈 妈,扑到妈 妈的怀里开始撒起娇来。我断定那个孩子只有4岁左右。
—— 《金色大厅里的小男孩》
2.那是2004年元旦,爸爸妈 妈出差在外,我一个人闲得实在无聊,就来到我家所在小区前面的十字路口,准备买几张报纸,打发这难耐的时光。
远处近处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到处都迷茫着祥和的硝烟味。下了班的人,提着大包小包的海鲜以及禽肉蛋,急冲冲的向家里奔去。老槐树下的报摊已经收了,卖报纸的老奶奶,将两手藏进相对的袖口里,一边不停地跳着脚御寒,一边不停地向远处张望.....
——《卖报纸的老奶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