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 我们常常在工作之余这样想,孔子之所以能“因材施教”是因为他与弟子亦师亦友,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能发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并加以引导。而随着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我们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也开始了“量贩”式,象工厂的生产一样,流水线,一个标准,一个尺度。所以也就有了象次品一样的次品人才——学困生。但我知道,这是我——一个有了懒惰思想教师的推脱之辞。因为,产品可以有次品,但我们人才的培养不是生产产品,更不允许我们培养次品人才。人有长短,术业有专攻,人才不存在次品。学困生,仅是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缺失,这就需要我们人才的培养者对他们的教育更有耐心。
1.耐心等待——允许学困生占用更长的时间。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无论是从学习的效果还是所占用的时间都会不同,这恐怕就是“学困生”一词的由来吧!同一道题目,思考用的时间,书写用的时间都会存在差异同一篇课文,有的背得快,有的背得慢,这些都是正常的。那么,对于学困生,就更要允许他们后进。在日常的学习中,教师要允许他们占用更长的时间,要耐心等待,甚至要安慰他们。不要因为教师的急躁心理,引起学生的不安。要让学生心平气和、心安理德地占用更多的时间。
2.耐心引导——等待其对答案的改进。学困生的自卑心理是在不断的外界否定中引发的对自我的否定。要想改变他们的这种否定心理,首先尽量减少外界对他们的否定。其次,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表现在课堂上,就应该是鼓励其多发言,允许其有错误答案,并耐心引导,给其稍充裕的时间,等待其对答案的改进,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讲授《峨眉山月歌》时,我在让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其联系课文插图,自主去理解古诗。在交流学习时班级中的学困生樊雨站起来解释“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时说“夜里出发去三峡”。我首先肯定说:“不错,说明你理解了,但你再看看,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他马上发现了应该是“夜里从清溪出发去三峡”,补充完后高兴地坐下了。对待后进生的回答应是以鼓励为主,引导为辅。所以对他们的回答要尽量给予肯定,这样才不至于一棒子打闷。
|
|